劉厚生(1921年1月—2019年5月14日),男,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戲劇理論家、評論家。生於北京,原籍江蘇省鎮江市,1931年移居上海。1938年10月入黨,大專文化,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中國戲曲學會顧問,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2019年5月14日23時18分,劉厚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厚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1年1月
- 逝世日期:2019年5月14日
- 職業:戲劇理論家、評論家
- 畢業院校: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白玉蘭特殊貢獻獎,中國文聯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
- 代表作品:《我的心啊在戲曲》
- 性別:男
- 籍貫:江蘇鎮江
人物生平,人物作品,代表作品,主要榮譽,人物事跡,藝術理念,工作原則,生活準則,
人物生平
1935年受左翼戲劇影響開始熱愛話劇。
1937年7月,考取南京國立戲劇學校(第三屆)導演系,抗戰爆發後隨校遷入四川江安。
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畢業於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畢業後留校做了半年助教。
1949年解放後歷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劇藝室副主任、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副主任、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團委會副主任、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副處長、《上海戲劇》副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
1964年調北京,在中國戲劇家協會任《戲劇報》副主編。
1979年任《人民戲劇》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書記處書記。
1985年起當選中國劇協第四屆、第五屆副主席,同時兼任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志》編委會副主任等職。
2019年5月14日23時18分,劉厚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人物作品
在20世紀90年代,他平均每年看戲約在100台左右。近年來由於年事已高而漸少,但2009年前每年大約也還有50台左右。
自40年代起,陸續撰寫了劇本、劇評、戲劇研究及散文等共約四五百篇,散見各報刊。他曾任四本崑劇《長生殿》顧問,曾推動了新編歷史京劇《曹操與楊修》和都市新淮劇《金龍與蜉蝣》等精品力作的誕生。當代最優秀的新創戲曲幾乎都凝結了劉厚生的心血。 70年來,他筆耕不輟,著有《劉厚生戲曲長短文》《話劇情緣》《戲邊散札》《劇苑情緣》《我的心啊在戲曲》等大量戲劇論著。
70餘年裡,劉厚生筆墨縱橫,撰寫的劇本、劇評、戲劇研究及散文等發表在各大報刊,出版有《劉厚生戲曲長短文》《話劇情緣》《戲邊散札》《劇苑情緣》《我的心啊在戲曲》等著作。
代表作品
- 強調“劇種意識” 提高劇種責任心 ,《中國藝術報》2016年8月3日;
- 抗戰戲劇散憶——話劇對抗戰勝利的貢獻,《中國藝術報》2015年07月29日;
- 地方戲曲如何傳承?“九大問題”困擾地方戲,《人民日報》2015年5月31日;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給戲劇院團一個建議,《中國藝術報》2015年06月26日;
- 試論梅蘭芳演劇思想,《中國戲劇》2014年12期;
- 徐曉鐘《“導演構思”詩學》序,《中國戲劇》2014年11期;
- 文化強國,戲劇要添磚加瓦 ,《光明日報》2013年3月3日;
- 劉厚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戲曲怎么辦?《中國藝術報》2013年4月15日;
- 地方戲憂思錄,《戲曲研究》2012年03期;
- 300餘種地方戲出路在哪裡?《人民日報》2010年11月4日;
- 論地方戲的地方性,《戲曲研究》2010年02期;
- 發揚校園話劇的優良傳統——紀念中國話劇百年,《群言》2007年05期;
主要榮譽
2007年被評為全國離退休老幹部先進個人。
2009年被評為中國文在線上關優秀共產黨員。
2012年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2年獲“白玉蘭特殊貢獻獎”,成為22年來首位獲得白玉蘭特殊貢獻獎的戲劇理論家、評論家。
2014年因文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戲曲怎么辦?》獲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特等獎。
2014年3月19日,中國文聯在京舉行第11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頒獎典禮,劉厚生獲表演藝術成就獎。
人物事跡
1. 繳納30萬元特殊黨費
2016年 7月1日,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屹看望了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原秘書長劉厚生。李屹詳細詢問了劉厚生老人的身體狀況,對老人筆耕不輟、堅持為中國戲劇事業做貢獻表達了敬佩之情。劉厚生老人一向生活節儉,畢生積蓄都捐獻給了中國戲劇事業。不久前,他又向黨組織繳納了一筆30萬元的黨費。看望期間,李屹為他送來了中組部下發的黨費收據,並代表中國文聯黨組和文在線上關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2. 為災區捐款,為劇協捐贈圖書資料
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冰雪災情時,劉厚生帶頭捐款5000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他和老伴為災區捐出特殊黨費1.5萬元,2010年他和老伴又為青海玉樹災區捐款1萬元,2010年8月又為舟曲災區捐款1萬元。2010年他開始整理家裡的圖書資料,把整理出來的大量圖書資料捐贈給劇協圖書館資料室,希望能為戲劇藝術留下珍貴資料。
3. 向中國劇協捐款50萬元擴建圖書館
2011年“七一”前夕,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接到劉老的一個電話,讓他來家裡一趟。到了之後,只見劉老從床底下拉出一個紙箱子,打開裡面全是現金。劉老說,箱子裡的50萬元是他要捐給中國劇協用以擴建圖書館的。老兩口怕出意外,每次去銀行只敢取兩三萬元回家,一次次來回才取出了這一輩子的積蓄。 ”6月23日,中國劇協在中國文藝家之家舉行了簡潔而莊重的捐贈儀式。兩位老人的初衷是:“千萬不要公開宣傳。在劇協內部亦不必過多人知道。如上報文聯黨組,亦請儘量保密。總之我們不願宣揚此事,這只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因此舉辦捐贈儀式是中國劇協分黨組多次勸說、兩位老人勉強同意的結果。中國劇協充分尊重了他們的意願,捐贈儀式現場沒有奢華排場,只有簡潔大方。沒有安排眾多戲劇界人士和兩位老人的親朋好友參加,只邀請了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屹以及中國文聯離退休幹部局副局長潘和平,中國劇協分黨組領導季國平、劉衛紅、周光以及各部門負責人和協會年輕幹部代表。但是捐贈儀式始終涌動著一股股暖流,人們把掌聲一次又一次地獻給兩位為中國戲劇事業奮鬥一生、晚年依然發揮餘熱的老人。“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感動的儀式。”李屹被現場的氣氛深深打動。他說:“劉厚生老師、傅惠珍老師滿懷深情地向中國劇協捐款50萬元,用於協會圖書館資料建設和倡導戲劇界讀書風氣的善舉,使我對兩位老師更加充滿崇敬,更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戲劇事業的拳拳之心,對中國劇協無限的深情,以及對協會建設和年輕同志的殷切希望。”
李屹說:“我到中國文聯工作以來,每次和厚生老師接觸,他樸實厚道、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的長者之風,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厚生老師不僅在學識上令人欽佩,在體現共產黨員先進性和對待事業、對待工作、對待年輕同志的高度責任感和崇高品格方面,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李屹深情回憶了和劉厚生傅惠珍夫婦交往過程中自己的心靈感動。懷著同樣的感動和崇敬,年輕同志們為二老送上了芬芳的花束。季國平、劉衛紅等也表達著心中的感動,“兩位老人非常節儉,每個月的支出也就在800元左右,最多的時候也不超過1200元。他們至今一直不請保姆,堅持自己買菜做家務。”每當人們勸說兩位老人留下一些錢養老時,他們都淡然地說,國家給我們的工資花不了,這時候不用何時用!而此次捐款50萬元,擔心大家又勸說自己留錢養老,劉厚生傅惠珍夫婦特意在給中國劇協的信中提到:“我們的存款尚不止此數,考慮到今後有可能有其他意外(如住醫院自費部分、自費出書等),故尚有餘留,完全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為了表示對兩位老人的感謝,中國劇協為他們頒發了證書。兩位老人淡淡地說:“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這是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自然而然所做的。”這些樸實無華的言語又一次感動了在場的人們。
劉厚生是我國著名的戲劇理論家,長期從事戲劇理論評論工作,並擔任中國劇協領導,曾發表和出版大量戲劇研究著述。2010年,劉厚生開始整理自己收藏的圖書,並陸續把整理出來的大量圖書資料捐贈給中國劇協圖書資料室。儀式後,劉厚生夫婦來到中國劇協圖書資料室向大家介紹了書籍的收藏過程。其中一套《魯迅全集》引起人們的關注。劉厚生思維清晰地說,那是上世紀40年代從許廣平那裡收藏的。大家說,老人把這么寶貴的書籍都捐贈了出來,足見他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 “我們都是老黨員,幾十年來受黨的培養教育,晚年生活安定幸福,理應對黨有所報答!”在喜迎中國共產黨90華誕之際,91歲高齡的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劇協顧問劉厚生和老伴傅惠珍致信中國劇協分黨組,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並決定向協會捐款50萬元人民幣,希望用於擴建劇協小型圖書館,以推動戲劇界的讀書風氣。
藝術理念
上世紀50年代末,著名戲劇理論家劉厚生給這句訣諺“唱好戲的,好唱戲的。懂得道理,才會唱戲。”加上了這樣的註解:好的戲劇工作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的人。“道理”指藝術道理,也指做人的道理。半個多世紀以來,劉厚生始終秉持對戲劇的那份摯愛,用自己的戲劇行動踐行著這樣的理念。老人身體彎成了將近90度,曾經1米80的挺拔個子,如今看上去不足1米70。可腰雖彎,厚生老的“骨頭”卻還是一如從前,每當談起他所鐘情的戲劇問題,話匣子一開,他依然如故,敢說真話,不偏不倚。而這也正符合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質:實事求是。說到實事求是,長期以來,針對戲劇理論、評論的不景氣現狀,劉厚生始終心懷憂慮。“戲劇界的評論第一是少,從事評論的人少,劇評的數量也不夠,而且從事評論工作,其中還有一些苦衷。戲曲本不景氣,再去批評,可能是火上澆油。”劉厚生說,比如有很多地方劇團,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縣劇團,他們生存艱難,對於他們的一些劇作,即便有問題,大家都有些不忍,不能過分苛求,這造成了大家在說真話方面有點困難,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但劉厚生同時強調,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敢於說真話,理論問題的關鍵在於實踐。好戲多了,批評的聲音就自然不會畏首畏尾。“戲曲界一直是跟人民大眾密切接觸的,戲曲要利民,最要緊的一點必須拿出好戲。”劉厚生告訴記者,無論是國家院團還是地方劇團,一定要拿出好戲,不要總是瞄著城市,滿足一些老觀眾、老戲迷的要求,更要走到田間地頭,服務基層民眾,要有組織地來做,不要唯利是圖。對於戲劇界近些年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劉厚生從不避諱,而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這也讓他成為圈裡人人敬重的評論家。
工作原則
中國劇協原書記處書記、中國戲劇出版社原總編輯杜高說,“他不僅是一位戲劇家,他的為人也受人尊敬。”劉厚生為中國戲劇事業作了大量貢獻,他思想解放,又不失原則,既不僵化、又不激進,作為一位戲劇界的領導,他兼容並包,這讓他能夠得以團結大多數的戲劇工作者。杜高的話並非空穴來風。據他回憶,在1985年舉行的第四次劇代會上,那個時候戲劇界爭論很多、思想鬥爭複雜,劉厚生作為那次劇代會的秘書長,帶領大家團結持不同意見的戲劇家,會議開得很成功。“幾乎每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還在跟我們商量,怎么分頭去拜訪一些外地來的戲劇家,如何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央政策,想辦法更好地把戲劇界團結起來。”杜高說,特別在劇目評價方面,比如有個話劇叫《WM》,當時爭論激烈,劉厚生卻處理得非常巧妙,既不抹煞一些年輕戲劇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又不讓一些過激的言論受到太多責難。在杜高看來,劉厚生的文藝思想是解放的、開明的、包容的,同時也像他的名字一樣,是“厚生”的。對此,劉厚生卻心存些許“遺憾”。在他看來,自己組織工作做得多,藝術實踐卻太少,以致於他對落在自己頭上的許多榮譽都自言“愧不敢當”。而事實上,正是劉厚生在戲劇領域的組織得力,才助力中國戲劇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發展機會。這也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敢於解放思想、兼容並包的精神體現。
生活準則
生活上,劉厚生是一個簡樸的人。粗茶淡飯、粗布舊衣,以書為友。劉厚生老兩口退休比較早,積攢50萬元非常不易,在劉厚生夫人拿出的一個破舊的帳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50萬元的來龍去脈,本子上有幾十元、幾百元一筆的,也有1000多元的,除了他們的工資之外,就是一些稿費,就這樣一點一點匯成了50萬元。“我跟老伴沒有任何開銷負擔,現在真是叫‘有錢沒處花’,這是很自然的選擇。”對於一直以來的慷慨舉動,劉厚生如此輕描淡寫,他甚至笑稱“這當是處理後事了”。對於很多人都忌諱的話題,他說來卻顯得異常平靜。而不能讓他平靜的是,很多搞戲劇的人不看書。“戲曲、曲藝、雜技這三樣民族瑰寶,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從藝者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儘管解放後辦了各種戲校,情況有了很大改變,但由於從小練功,學文化的機會較少,因此現在的文化水平趕不上客觀的需要。特別是戲曲界缺乏編導,本應從戲曲界生長出來,但因為文化層次低,長不出來,於是話劇界、影視界的導演進入戲曲領域。”劉厚生認為,現在各地都應該下大氣力提高戲曲主創人員的文化水平,這是當前非常迫切的問題。“ 據中國劇協原書記處書記、《戲劇報》主編游默說,現在劉厚生心頭又多了一絲“新愁”。“去年他把個人藏書、50萬元款項捐給了中國劇協,現在他正在計畫著捐衣服,苦於沒有門路不知道怎么捐,問過我好幾次,我正在從網上替他查有沒有合適的機構。”“安貧樂道,甘於清貧,這是戲劇界的優秀傳統,也是德的一種表現。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沒有高尚的品德,做不成事。崇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藝術界倡導德藝雙馨,這個問題在眼前特別有針對性和必要性。”劉厚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