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半農墓
- 地理位置:香山東北方向的玉皇頂上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劉半農墓簡介,人物介紹,背景知識,劉半農墓-位置與環境,劉半農墓位置,劉半農墓環境,劉半農墓-墓誌文,劉半農墓-與胞弟同葬,劉半農墓-最後歲月,
劉半農墓簡介
我國現代著名學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先生的墓地,位於香山東北方向的玉皇頂上。他的墓地位於碧雲寺東側,其墓基是一個石砌的大方台,墓表在方台之上,墓表北側又矗立著一座大理石石柱,上面鑲嵌著巨幅劉先生的遺像,墓前有一塊斷開的碑文,上面的文字及碑額,均出自大家之手。碑文是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蔡元培所撰,碑額是國學大師章炳麟篆書,碑文書丹則是著名文學家錢玄同的手筆。一塊墓碑閃爍著我國現代史上四位著名人物的才華、思想的光輝,可以說是一件難得的文物和藝術品。玉皇頂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廟而得名。墓前原豎兩塊石碑,一塊是周作人撰寫墓誌,魏建功書石,馬衡篆蓋;另一塊由吳敬恆題碑,蔡元培撰寫墓誌,章太炎篆額,錢玄同書丹。可凳市催惜兩塊墓碑都已推倒砸碎,石塊狼藉。
人物介紹
劉半農先生,1891年5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城裡西橫街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原名壽彭,後改名復,字半農,號曲庵,筆名寒星,化名范奴冬女士。他的父親寶珊先生是窮秀才,做過塾師,後來從事新式教育工作,開辦翰墨林國小。半農先生四歲時父親教以識字,六歲入塾,雖在童年已能作對詠詩。十二歲入翰墨林國小,十五歲入常州中學,成績常居於前列。二十歲時辛亥革命爆發,先生嚮往革命,去清江參加革命軍,擔任文牘工作。次年春,因不滿於革命軍隊的混亂,回到江陰,後轉赴上海謀生。他棕厚良騙加入了新劇團體開明社,擔任文字編輯,並參加演出。後來他擔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新報》特約編譯員,1916年中華書局發生財政危機時離開上海。他在上海四年,以賣文為生,在《時事新報》、《小說月報》、《中華小說界》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創作了《匕首》、《女偵探》等偵探小說,《吃河豚》、《影》等滑稽小說,《催租叟》、《奴才》等社會小說,《黑肩巾》、《貓探》以及與人合譯的《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等翻譯小說,發表的文字總數在百萬字以上。陳獨秀等創辦編輯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青年》雜誌,半農先生站到《新青年》的麾下,發表《靈霞館筆記》等,逐漸割斷了與鴛鴦蝴蝶派報刊的聯繫,走上了文學革命的道路。
1917年秋,半農先生經陳獨秀推薦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負責國文和文法教學工作。1919年春,經北大校長選定為統一籌備會會員。“五四”運動中,為北大教授臨時會議的幹事負責人。1920年春,經教育部指派去歐洲留學,先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大學院學習實驗語音學。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學習,並在法蘭西學院聽講,1922年初還曾到德國進行學術考察三個多月。1925年3月以《漢語字聲實驗錄》、《國語運動略史》和發明自製的測音儀器“音高推斷尺”,“劉氏音鼓甲種”參加博士學位考試,獲得優異評語,被授予法國文學博士學位。《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法國康斯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巴黎語言學會還推選他為會員。1925年秋回國,重返北大任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同時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他還兼任或擔任過北京師範大學講師、中法大學國文系主任、輔仁大學教務長、北平大學女子學院院長,被聘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民間文藝組主任、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特約編纂員等。1932年北京大學研究院成立,先生任文史部主任。 先生逝世後,全國各地報刊紛紛發表訊息和文章,《世界日報·國語周刊》、《青年界》等刊物為他出了紀念專輯。蔡元培、魯迅、周作人、錢玄同、趙元任、黎錦熙、張恨水等數十人寫了悼念文章。魯迅先生寫了《憶劉半農君》,說到半農“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現在他死去了,我對於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並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吧,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噴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蹈沙鬼將他先您付墓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龍禁獄阿爛泥囑才朵的深淵。”魯迅先生充分肯定了劉半農在五四時期的戰鬥業績,卻對他後來的復古和倒退傾向給予了批評,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背景知識
劉半農靈柩安葬在北京香山玉皇頂的南崗上,周作人為其撰寫了墓誌。
1935年5月29日,劉半農的生前的好友以及其家人,將其靈柩和他的同胞二弟劉天華的棺木,一同安葬在北京香山玉皇頂的南崗甩故上。該墓地是中法大學的公墓,因山腰處有一座玉皇廟而得名。熱邀抹劉半農因曾在中法大學任過教,故得此墓地。
該墓坐西面東,建在一方形石質墓基上,長10米,寬6米,高1.2米,圍以漢白玉雕欄。墓基正面有九級石階,上置石供桌,桌後是兩通碑石,其一為周作人撰寫的墓誌,由魏建功書寫,馬衡篆刻;另一通由吳敬恆題碑,蔡元培撰寫墓誌,章太炎篆額,錢玄同書寫。據載,周作人所撰寫的墓誌全文如下:
故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劉君墓誌。君姓劉名復,號半農,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於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蕙,生子女三人,育厚、育倫、育敦。君少時,曾奔走革命,巳而賣文為活,民國六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預科教授。
九年,教育部派赴歐洲留學,凡六年,十四年應巴黎大學考試,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返北京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二十年為文學院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綏遠調查方音,染回歸熱,返北平遂卒。
二十四年五月葬於北平西郊香山之玉皇頂,君狀貌英特,頭大,眼有芒角,生氣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勞苦,專治語音學,多所發明。又好文學,美術,以餘力照相,寫字,作詩文,皆精妙。與人交遊,和易可愛,善詼諧,老友或與戲謔以為笑。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嗚呼!古人傷逝之意,其在茲乎。將葬,夫人命友人紹興周作人撰墓誌,如皋魏建功書石,鄞縣馬衡篆蓋,作人,建功,衡,於誼不能辭,故謹志而書之。北京文楷齋劉明堂刻石。
在劉半農墓塋前,塑有他的遺像,左右配以劉半農生前所制的“日晷”、“推斷尺”等雕畫。墓穴呈長方形,上有墓蓋。向東的墓門上書有“劉半農先生之墓”字樣。在距劉半農墓地約30米處,為其二弟劉天華的墓地。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劉半農被視為“半截子革命”人物的代表,其墓地也遭到破壞,墓塋前的兩塊墓碑也被砸碎,墓地上到處散落著碎石。直到1982年,劉半農的後人將其修復,以示昭告半農先生葬身之所。
劉半農墓-位置與環境
劉半農墓位置
劉半農先生的墓地高踞玉皇頂峰,距離劉天華墓很近,東面是梅蘭芳墓。
劉半農墓環境
玉皇頂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廟而得名。玉皇頂的面積有四五畝地之大,西邊和北邊是起伏的西山余脈,好似一道天然屏障擋住北來寒風;東邊是懸崖巨澗,夏秋之際常有山水飛騰的瀑布奇觀;西南方向是緊連香山鬼見愁的座座山峰,將此地映襯得更加清幽靈秀;東南平坦開闊,稻浪菜海熟黃青翠,天朗氣清之日可望見海淀、玉淵潭一線的處處樓群。在玉皇頂南崗的木蘭坨,修建了劉半農墓。
劉半農墓-墓誌文
周作人為先生所撰墓誌全文是:“故國立北京大學劉君墓誌君姓劉名復,號半農,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於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惠,生子女三人:育厚、育倫、育教。君少時,曾奔走革命,已而賣文為活,民國六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預科教授。九年,教育部派赴歐洲留學,凡六年,十四年應巴黎大學考試,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返北京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二十年為文學院研究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綏遠調查方音,染回歸熱,返北平遂卒。二十四年五月葬於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頂。君狀貌英特,頭大,眼有芒角,生氣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勞苦,專治語音學,多所發明。又愛好文學、美術,以餘力照相,寫字,作詩文,皆精妙。與人交遊,和易可愛,善詼諧,老友或與戲謔以為笑。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嗚呼!古人傷逝之意,其在茲乎。將葬,夫人命友人紹興周作人撰墓誌,如皋魏建功書石,鄞縣馬衡篆蓋,作人,建功,衡,於誼不能辭,故謹志而書之。北京文楷齋劉明堂刻石。”
劉半農墓-與胞弟同葬
1935年5月29日,劉半農與他的胞弟劉天華的木棺,一起安葬在香山玉皇頂。劉天華,原名壽椿,1895年2月4日生於江陰,是我國著名的大學教授、民族音樂家和琵琶、二胡演奏家。他曾將京劇的工尺譜轉換成五線譜,整理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使梅蘭芳在赴美國演出時,得以將京劇曲譜介紹給外國人。劉半農在為此書所作序言中指出:“以梅君在舊劇上所有的成績與信用,加之以李(石曾)先生的熱心愛護,更加之以齊(如山)先生的大賣力氣,而天華也願意從旁打打雜,我想,中國的歌劇,或者從此有些希望了。”劉天華於1932年5月底到北京南城天橋蒐集民間樂曲,傳染得了猩紅熱病,6月8日逝世,年僅37歲。玉皇頂上劉天華的青石墓碑寬不到1米,高不足1.5米,正面鐫刻“音樂大師劉天華之墓胡光煒題”,碑陰刻有500餘字的碑文,為金陵楊仲子書丹,楊仲子當時是國立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主任。
劉半農墓-最後歲月
934年暑假,劉半農先生率領北大研究所的師生,赴內蒙一帶進行考古和調查方言的工作。6月15日從北京出發,先後到包頭、呼和浩特、百靈廟、大同、張家口等地,不辭辛勞地冒著炎熱和風沙緊張工作,收錄整理民歌民謠、調查方音及聲調、考察蒙族牧民生活,發表學術講演,還要會見各方面人士,夜以繼日地忙碌,抱病工作。7月9日晨前往張家口第一師範講演,來校時體溫37.5攝氏度,講演完畢升到38.5度,他仍不肯休息,又記錄了一個縣的方音,返回旅館時體溫升到39.5度。當夜12時扶病登車返回北京,請中醫診治。14日病情危篤,住進協和醫院,診斷為被虱子咬傳染了回歸熱症,竟然於下午2時與世長辭,年僅43歲。先生逝世後,停靈嘉興寺。10月14日,北京大學的校、院、系負責人,師生員工代表及北平各界代表五百餘人,在北大二院大禮堂為劉半農先生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收到輓聯三百餘件,花圈二百餘個。追悼會由北大校長蔣夢麟主持,胡適、周作人、錢玄同、魏建功報告生平事跡,由半農的三弟北茂向來賓致謝詞,由育英中學歌詠團奏哀樂、唱哀歌。音樂家李抱忱作《悼劉半農先生哀歌》並親自指揮演唱,會場上聲韻抑揚,倍極哀慟。歌詞是:“苦雨悲風,秋色淒涼,皇天不弔,哲人其亡;先生學問,冠絕雅倫,先生著作,千古長存。”在眾多的輓聯中,有不少幅含義頗深,饒富意趣。胡適的輓聯是:“守常慘死,獨秀幽囚,《新青年》舊日同夥又少一個;拚命精神,打油風趣,老朋友當中無人不念半農。”俞平伯輓聯:“百靈廟遠駝鈴寂,二復居寒鳳甓孤。”因為先生(劉復)住在嚴復的舊宅,便以“二復居”命名其住所。趙元任的輓聯是:“十載湊雙簧,無調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點,教我如何不想他。”
背景知識
劉半農靈柩安葬在北京香山玉皇頂的南崗上,周作人為其撰寫了墓誌。
1935年5月29日,劉半農的生前的好友以及其家人,將其靈柩和他的同胞二弟劉天華的棺木,一同安葬在北京香山玉皇頂的南崗上。該墓地是中法大學的公墓,因山腰處有一座玉皇廟而得名。劉半農因曾在中法大學任過教,故得此墓地。
該墓坐西面東,建在一方形石質墓基上,長10米,寬6米,高1.2米,圍以漢白玉雕欄。墓基正面有九級石階,上置石供桌,桌後是兩通碑石,其一為周作人撰寫的墓誌,由魏建功書寫,馬衡篆刻;另一通由吳敬恆題碑,蔡元培撰寫墓誌,章太炎篆額,錢玄同書寫。據載,周作人所撰寫的墓誌全文如下:
故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劉君墓誌。君姓劉名復,號半農,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於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蕙,生子女三人,育厚、育倫、育敦。君少時,曾奔走革命,巳而賣文為活,民國六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預科教授。
九年,教育部派赴歐洲留學,凡六年,十四年應巴黎大學考試,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返北京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二十年為文學院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綏遠調查方音,染回歸熱,返北平遂卒。
二十四年五月葬於北平西郊香山之玉皇頂,君狀貌英特,頭大,眼有芒角,生氣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勞苦,專治語音學,多所發明。又好文學,美術,以餘力照相,寫字,作詩文,皆精妙。與人交遊,和易可愛,善詼諧,老友或與戲謔以為笑。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嗚呼!古人傷逝之意,其在茲乎。將葬,夫人命友人紹興周作人撰墓誌,如皋魏建功書石,鄞縣馬衡篆蓋,作人,建功,衡,於誼不能辭,故謹志而書之。北京文楷齋劉明堂刻石。
在劉半農墓塋前,塑有他的遺像,左右配以劉半農生前所制的“日晷”、“推斷尺”等雕畫。墓穴呈長方形,上有墓蓋。向東的墓門上書有“劉半農先生之墓”字樣。在距劉半農墓地約30米處,為其二弟劉天華的墓地。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劉半農被視為“半截子革命”人物的代表,其墓地也遭到破壞,墓塋前的兩塊墓碑也被砸碎,墓地上到處散落著碎石。直到1982年,劉半農的後人將其修復,以示昭告半農先生葬身之所。
劉半農墓-位置與環境
劉半農墓位置
劉半農先生的墓地高踞玉皇頂峰,距離劉天華墓很近,東面是梅蘭芳墓。
劉半農墓環境
玉皇頂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廟而得名。玉皇頂的面積有四五畝地之大,西邊和北邊是起伏的西山余脈,好似一道天然屏障擋住北來寒風;東邊是懸崖巨澗,夏秋之際常有山水飛騰的瀑布奇觀;西南方向是緊連香山鬼見愁的座座山峰,將此地映襯得更加清幽靈秀;東南平坦開闊,稻浪菜海熟黃青翠,天朗氣清之日可望見海淀、玉淵潭一線的處處樓群。在玉皇頂南崗的木蘭坨,修建了劉半農墓。
劉半農墓-墓誌文
周作人為先生所撰墓誌全文是:“故國立北京大學劉君墓誌君姓劉名復,號半農,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於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惠,生子女三人:育厚、育倫、育教。君少時,曾奔走革命,已而賣文為活,民國六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預科教授。九年,教育部派赴歐洲留學,凡六年,十四年應巴黎大學考試,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返北京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二十年為文學院研究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綏遠調查方音,染回歸熱,返北平遂卒。二十四年五月葬於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頂。君狀貌英特,頭大,眼有芒角,生氣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勞苦,專治語音學,多所發明。又愛好文學、美術,以餘力照相,寫字,作詩文,皆精妙。與人交遊,和易可愛,善詼諧,老友或與戲謔以為笑。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嗚呼!古人傷逝之意,其在茲乎。將葬,夫人命友人紹興周作人撰墓誌,如皋魏建功書石,鄞縣馬衡篆蓋,作人,建功,衡,於誼不能辭,故謹志而書之。北京文楷齋劉明堂刻石。”
1935年5月29日,劉半農與他的胞弟劉天華的木棺,一起安葬在香山玉皇頂。劉天華,原名壽椿,1895年2月4日生於江陰,是我國著名的大學教授、民族音樂家和琵琶、二胡演奏家。他曾將京劇的工尺譜轉換成五線譜,整理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使梅蘭芳在赴美國演出時,得以將京劇曲譜介紹給外國人。劉半農在為此書所作序言中指出:“以梅君在舊劇上所有的成績與信用,加之以李(石曾)先生的熱心愛護,更加之以齊(如山)先生的大賣力氣,而天華也願意從旁打打雜,我想,中國的歌劇,或者從此有些希望了。”劉天華於1932年5月底到北京南城天橋蒐集民間樂曲,傳染得了猩紅熱病,6月8日逝世,年僅37歲。玉皇頂上劉天華的青石墓碑寬不到1米,高不足1.5米,正面鐫刻“音樂大師劉天華之墓胡光煒題”,碑陰刻有500餘字的碑文,為金陵楊仲子書丹,楊仲子當時是國立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主任。
934年暑假,劉半農先生率領北大研究所的師生,赴內蒙一帶進行考古和調查方言的工作。6月15日從北京出發,先後到包頭、呼和浩特、百靈廟、大同、張家口等地,不辭辛勞地冒著炎熱和風沙緊張工作,收錄整理民歌民謠、調查方音及聲調、考察蒙族牧民生活,發表學術講演,還要會見各方面人士,夜以繼日地忙碌,抱病工作。7月9日晨前往張家口第一師範講演,來校時體溫37.5攝氏度,講演完畢升到38.5度,他仍不肯休息,又記錄了一個縣的方音,返回旅館時體溫升到39.5度。當夜12時扶病登車返回北京,請中醫診治。14日病情危篤,住進協和醫院,診斷為被虱子咬傳染了回歸熱症,竟然於下午2時與世長辭,年僅43歲。先生逝世後,停靈嘉興寺。10月14日,北京大學的校、院、系負責人,師生員工代表及北平各界代表五百餘人,在北大二院大禮堂為劉半農先生舉行隆重的追悼會。收到輓聯三百餘件,花圈二百餘個。追悼會由北大校長蔣夢麟主持,胡適、周作人、錢玄同、魏建功報告生平事跡,由半農的三弟北茂向來賓致謝詞,由育英中學歌詠團奏哀樂、唱哀歌。音樂家李抱忱作《悼劉半農先生哀歌》並親自指揮演唱,會場上聲韻抑揚,倍極哀慟。歌詞是:“苦雨悲風,秋色淒涼,皇天不弔,哲人其亡;先生學問,冠絕雅倫,先生著作,千古長存。”在眾多的輓聯中,有不少幅含義頗深,饒富意趣。胡適的輓聯是:“守常慘死,獨秀幽囚,《新青年》舊日同夥又少一個;拚命精神,打油風趣,老朋友當中無人不念半農。”俞平伯輓聯:“百靈廟遠駝鈴寂,二復居寒鳳甓孤。”因為先生(劉復)住在嚴復的舊宅,便以“二復居”命名其住所。趙元任的輓聯是:“十載湊雙簧,無調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點,教我如何不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