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路社區

劉公島路社區,位於黃島區東北端,北依乳(魚)山,面臨大海、東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面積約17.8公頃,726戶,2043人。這裡依山臨海,水陸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人們生活居住、旅遊度假休閒的好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公島路社區
  • 位置黃島區東北端
  • 面積:約17.8公頃
  • 人口:2043人
社區由來,社區發展,

社區由來

劉公島社區原稱前灣村,始於明末清初,清順治元年(1644年),由薛、孫、高、王等姓氏,先後由黃島區的薛家島、小殷家村、龍泉王和膠州的三里河村遷入。因在背有乳山前臨大海的灣型凹處立村,故取名前灣村。孫、高是社區的主要姓氏。於2001年9月更名為劉公島社區。

社區發展

2004年,累計引進外資1260萬美元、內資2.36億元。已發展成為以外向型經濟為主,集工業、房地產、建築建材、海陸運輸、海水養殖、冷藏加工、變配電設備製造、商飲服務等行業共同發展的綜合性集團公司。擁有規模企業22家,多年來經濟總量列全區第一。社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持續快速發展。2000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千強鄉鎮企業”“國家最大規模鄉鎮企業第859名”“最高利稅企業第670名”等榮譽稱號。2004年,企業總產值9億元,利稅4688萬元、上交國稅2335萬元;經濟總收入8.17億元;集體經濟總收入6.13億元;集體經濟純收入2280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9146元;集體擁有資產3億多元。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居全黃島區之首。
至2004年,累計投資6700萬元,將祖傳的海草屋、茅草房全部拆除,建起寬敞明亮的樓房。建成“封閉式”“花園型”居民社區,社區內道路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樓房安裝“雙氣”;物業管理有章,垃圾日產日清……,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全社區擁有電視機810多台、電話1600多部、機動車820多輛,個體購車達770多輛。
1995年至2004年,社區累計投資250萬元,對幼兒入托免費;國小至高中學雜費由村里承擔;對升入大專院校及升入大學本科的學生分別給予1000元、5000元的獎學金,向國家輸送大專生120名,本科生90名、博士生2名。
2002年,居委會出資為男60歲、女55歲以上老人辦了社會養老保險;全村其他居民均參與了“企業保險”“醫療保險”;居民均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社區建有衛生所,配有合格醫護人員3名,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資助,健康有保障。
1986年投資36萬元,建設了占地440平方米的多功能“體育場”和“文化廣場”,各種體育、健身器材齊全,適合老、中、青、幼各年齡段人事健身娛樂。並建有“文化活動中心”和“書社”,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1988年出資10萬元,建設了占地225平方米的門球場,成立了由30多人組成的業餘門球隊,2000年在青島市“門球賽”中榮獲第二名。
社區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民國初期(1911年)村裡有一支20多人的“高蹺隊”,演出的劇目有:踏高蹺、扭秧歌、唱小曲、說快板、說快書等。每年春節過後自正月初三日開始,除在黃島各村演出外,還到辛安、柳花泊、紅石崖各村去演出;每年的漁船出海,廟會節慶都必進行演出,常年活躍在鄉村,深受農民民眾歡迎。1967年,改為30多人的“文藝宣傳隊”。表演劇目增加了京劇呂劇茂腔柳腔話劇歌舞等。節目以自編自演為主,內容健康向上,配合當時形勢,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歌頌各種英雄模範人物為主。還經常到膠駐軍營房工礦企業慰問演出。現已發展到近百人,成為黃島區一支文娛骨幹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