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棟

劉元棟

劉元棟(1884—1911),字鐘群,福建閩縣人。幼年家貧,故僅讀幾年私塾。為人性格豪爽,嫉惡如仇,身材魁梧,善長拳術。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敗、喪權辱國,十分不滿。1900年,參加反革命會黨組織復明山堂,與林斯琛等人結為摯友。1902年底,加入共和山堂,成為骨幹分子。1904年,參加共和山堂領導人設立的藤山文明社。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後英勇犧牲,安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元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閩縣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11年4月27日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為中華民國建國捐軀
生平介紹,人物軼事,

生平介紹

劉元棟,字鐘群,清光緒十年(1884年)生。父煒陽在倉前街開一家小醬店,元棟僅讀幾年私塾,因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輟學。他年輕時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嫉惡如仇,善拳術。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敗、喪權辱國,十分不滿。光緒二十六年,參加反清革命會黨組織——復明山堂,與林斯琛等人結為摯友。光緒二十八年底,劉元棟加入共和山堂,並成為骨幹分子。光緒三十年,參加共和山堂領導人設立的藤山文明社。
劉元棟少年任俠,曾入山聯絡會黨。1905年日俄戰爭後,傳有割閩易遼之說,他潛入深山,號召所部,策劃福建獨立,事泄未果。後福州南台紳商集資設立消防會,他被推為會長。1911年春,得知廣州將有大舉,率所部赴廣州。4月27日起義發動後,率部入城,在激戰中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決定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林覺民回到福州秘密召集革命志士前往廣州參加起義。劉元棟得知後急忙去找林覺民說:“吾黨亦有今日耶,予所部皆能明大義,必可用,當率前往。”他四處奔波聯絡福州各地的革命同志和自己的部屬,參加起義。
農曆三月十九日,劉元棟等人帶領第一批20餘人乘船前往香港。二十九日,他們潛入廣州,在小東營集合處,編為第一路,下午5時半,起義隊伍臂纏白布,腳著黑色布膠鞋,在黃興率領下攻打兩廣總督署。在海螺號角中,元棟一馬當先,直抵署衙。守門士兵及衛隊負隅反抗,劉元棟奮不顧身左沖右殺,迫使敵人棄槍投降。眾人沖入內衙,四處搜尋不見總督張鳴岐,知已潛逃,轉而進攻督練公所。
至東轅門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清兵。林文向前招呼謂:“我輩皆漢人,當同心戮力不用打”。不料,言未畢,林文、林尹民、劉元棟均中彈死,黃興亦中傷,右手兩指垂斷,其餘死者尚有數人。眾人奮勇力戰,但寡不敵眾。劉元棟頭部中彈,血流滿面,倒在地上。戰友們連忙上前搶救,他已奄奄一息,以微弱的聲音對諸友說:“吾死志也,不足悲;去圖大志,勿念吾也。”說罷壯烈犧牲,時年27歲。元棟遺體後來葬在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人物軼事

光緒三十一年夏,藤山文明社被政府勒令解散,劉元棟潛往祖籍長樂,發動民眾,以圖再舉。不久,元棟等共和山堂骨幹分子陸續回福州,在巷下馮巷古榕書院成立“漢族獨立會”,元棟負責安全和吸收會員的工作。為擴大革命力量,他多次單身前往荒僻鄉村聯合會黨,每遇會員困難,多解囊相助,甚至脫衣典當,亦毫不介意,被稱為“慷慨劉先生”,遠近知名。
光緒三十四年,公益社遷往梅塢,以橋南公益社名義向清政府立案,對外以發展體育、查禁鴉片和義務救火等公益事業為掩護。劉元棟素來見義勇為,被推為救火會會長。他不負眾望,搬入救火會居住,走街串巷向民眾宣傳救火措施。每逢火警,他立即帶人趕赴火場,不顧自己安危,深入火海指揮滅火,深得民眾擁戴,名揚鄉里。他暗中組織一批革命力量,偷制槍枝和炸彈,準備武裝鬥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