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

劉備借荊州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南郡之戰後,周瑜分南郡南岸地與劉備,劉備屯兵公安,以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此議只有魯肅極力主張借地,理由是一是曹操雖經赤壁之敗,實力仍然強勁,東吳無法單獨對抗,二是東吳新得荊州,恩信未洽,在荊州的人望和號召力上不及劉備,三是利用劉備在荊州的聲望,借地於劉備有利於多樹操敵,減輕東吳的抗曹壓力。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同意此提議,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建安十九年,劉備得蜀後,東吳派諸葛瑾入蜀要求劉備履約還地,向劉備索還南郡亦或是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以“取涼還荊”的藉口搪塞推託,孫權於是自派三郡長吏上任宣示主權及決心,又被關羽盡數驅逐,孫權盛怒之下派呂蒙武力奪取,劉備從益州亦領兵五萬下公安派關羽到益陽與魯肅對峙,雙方陷入劍拔弩張即將兵戎相見的地步,此時傳來曹操攻取漢中的訊息,劉備恐蜀地有失,迫於形勢比人強的現實,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只好選擇妥協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了孫權請求停戰,是為湘水和議,於是雙方罷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備借荊州
  •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 人物:劉備
  • 時間:東漢末年
  • 荊州:主要有七個郡
  • 相關:《三國志》
基本介紹,史實過程,孫權攻蜀,真相,史載資料,“借”荊州,江陵之迷,重要性,歷史評價,說法來源,相關討論,

基本介紹

民間有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給世人的印象是,劉備在耍賴,借東西不還。人們錯認為他借的是整個荊州,事實並非如此。東漢末年,劉表占據荊州。荊州地處長江中游,這裡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
劉備劉備
荊州一主要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赤壁之戰後,由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吃了敗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劉備最多,本來擁有的江夏郡,以及向劉琦投降的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周瑜死後,東吳魯肅基於戰略考慮,他勸說孫權將東吳占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是迫於曹操南征重心偏於淮南的形勢(“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二是為讓劉備頂替東吳在荊州方面面對曹軍鋒芒,三是東吳半個南郡在劉備與曹操襄陽的包圍之下、孤軍深入。(“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所以“借荊州”其實是借了荊州的南郡
以後,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荊州,雙方為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
曹操進取漢中,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占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但實際上依然沒有還出本來的南郡,與曹操爭漢中,於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據有了漢中。於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
孫權還不知足,認為,荊州居東吳的上游,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么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中游,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卒,呂蒙代替其職位。如果說魯肅是聯劉派,那么他則是堅決的反劉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軍主力在漢中和劉備作戰,駐守荊州的關羽積極配合劉備的行動,親率荊州主力進攻魏軍占據的樊城和襄陽,擊敗曹魏大將曹仁並乘機圍困襄陽、樊城,曹操四處抽調兵力去解襄樊之圍,其中包括于禁所率七軍、徐晃軍團、張遼軍團等。關羽巧妙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中原地區遙相呼應關羽北伐,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差點打算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
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之下,曹操聯合東吳孫權,讓孫權乘機偷襲關羽的大後方荊州,關羽的荊州後方空虛,給了東吳呂蒙以可乘之機。最後關羽在219年年底,敗走麥城,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關羽的錯誤不在輕率北攻樊城,而在於沒有防備孫權違背盟約,沒有注意鞏固自己的後方,以至於丟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史實過程

《資治通鑑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羡;……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資治通鑑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復以程普領江夏太守,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三國志程普傳》記載:“領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縣。……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復還領江夏,……。”
《三國志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吳錄》:“備謂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三國志曹仁傳》:“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根據以上相關歷史記載,我們可以勾畫出“借荊州”的實際過程為:
1、 208年11月,根據《三國志曹操傳》,劉備率領大軍於赤壁擊敗曹操;根據《孫權傳》和《劉備傳》,劉備和周瑜、程普共同於赤壁擊敗曹操,戰後,面對南下收荊南與西進收戰略要地南郡的選擇,周瑜選擇逆江西進占領戰略要地南郡,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周瑜苦戰不下,曹仁打出天人之勇之美稱。
2、 208年12月,劉備率部南下占領四郡,之後北上幫助周瑜攻打南郡。
3、 209年12月,劉備在關羽絕北道(成功斷絕曹仁援助,徐晃、樂進皆不能救應曹仁,李通僅接應到已經敗北的曹仁)、借張飛給周瑜攻打江陵城後,劉備又親自繞道夏水(“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後曹仁果如劉備所言放棄江陵北撤,周瑜遂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同時強占劉琦江夏,令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羡)。
4、 同月,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東吳方面稱:周瑜將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油口建立公安城,作為自己的辦公地點。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
但是這個油江口是誰的呢?對不起,油江口經調查,屬於劉備治下武陵郡,不歸周瑜管,《江表傳》這裡措辭是值得商榷的。
5、 210年12月,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討要(東吳方面稱“借”)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當然更反對“借”荊州了。估計此時周瑜正在孫權處匯報攻蜀事宜)。
6、 同月,正好周瑜病死,孫權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魯肅接管周瑜的部隊,負責整個荊州地區。親劉備的魯肅接任,乃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同意了。
7、 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自此東吳將手中南郡移交給了劉備。
這就是“借”荊州的全部過程。可以看到實際“求”得的只有南郡,而攻打南郡時候,周瑜雖然兵多,但能功勞最大的還是劉關張(關羽絕北道,張飛攻江陵,劉備繞道夏水逼得曹仁放棄南郡)。
具體情況見後面“真相篇”

孫權攻蜀

1、 210年12月,周瑜占領江陵已經一年,局面比較穩定。於是建議孫權攻取益州。孫權批准了這個計畫,由周瑜和孫瑜共同執行。這時由於沿江各戰略要點均在周瑜手中,所以周瑜的攻益州計畫中根本沒有要劉備參加的內容。
2、 同月,孫權將該計畫通報於劉備,劉備極力反對。但是孫權沒有理理睬。
3、 同月,周瑜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病死,其攻蜀計畫暫時停止。剛接任的魯肅就建議孫權將江陵一帶全部借給了劉備。
4、 這時,孫瑜的大軍已經從丹陽(原駐防地)開進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準確時間沒有記載,但是必定是在劉備借到荊州以後,而沒有進軍益州之前)。
5、 由於荊州已經借給劉備,孫瑜軍無法通過,所以孫權又寫信給劉備,建議兩家共同出兵攻蜀。由於劉備是準備自己獨占益州的,就以那些眾所周知的理由拒絕了孫權,並威脅要“被髮入山”,同時派部隊阻擋不準孫瑜軍通過。
所以,孫權一共有兩個攻蜀的方案,第一個是周瑜制訂的,為單獨進軍益州;第二個是孫權(或其他的部將)制訂的,為孫劉共同進軍。兩個方案均因各種原因沒有實行。

真相

史載資料

劉備借荊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於使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這當然是《三國演義》和三國戲曲的功勞。歷史上是怎么回事,有沒有過借荊州這回事嗎?是值得探討的。為此先說清楚《三國志》上有何記載。在該書中,提到孫權將土地借給劉備事全部皆在五十四卷中。(下面凡只提卷數,未說書名的都引自《三國志》。)
在該卷《魯肅傳》中有:“(劉)備詣荊州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惟(魯)肅勸(孫)權暫借之共拒曹公。”(這裡可以解釋為借重劉備抗曹,也可解釋為將荊州借給劉備。這應是記赤壁之戰建安十五年。為簡略,下稱此魯肅這一段話為魯一說法。)
此傳中還有“(魯)肅邀(關)羽相見,......(魯)肅因責數(關)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 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這稍含糊,沒有說借的是哪塊地方,但明確說是出借土地。這是建安二十年,魯肅和關羽“單刀會”時說的。簡稱為魯二說法。)
在同一卷《呂蒙傳》中,孫權評價周瑜、魯肅、呂蒙時說:“.......(魯肅)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這是在呂蒙死後所說,應在建安二十四年以後。這時孫權占了荊州,已向曹丕稱臣。這話簡稱孫說法)。

“借”荊州

荊州的地域。按《後漢書》卷三十二所說,荊州包括湖北湖南兩省及重慶市東部,河南省西南部以及江西省北部。全州分為七個郡。下面是各郡名稱及大致所在位置:南陽(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東部)、長沙(湖南東北)、桂陽(湖南東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
赤壁戰後,曹操占南陽,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陽等地。
孫權占有江夏一部分及長沙一部分(都是它們的東部),另外還占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現荊州市)。
劉備則占有零陵、武陵、桂陽全部,長沙、江夏及南郡的大部。由此可見,荊州絕大部分是由劉備占領的。這一點也不奇怪,赤壁戰後,劉備支持劉琦為荊州牧,劉琦死後,劉備被眾將推為荊州牧,他占有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麼是“借”?按《辭源》上的解釋是:“暫時使用別人的東西,或把自已的東西暫時給別人使用。”古今意義相同。這樣,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其前提條件則是荊州本是東吳的。否則借荊州就不能得到落實。既然孫權本來並不據有荊州大部,那么,說把荊州借給劉備就只能是無稽之談。
在前面所引魯一說法中暗示是魯肅勸孫權將整個荊州借給劉備,這絕無道理。魯二說法中說劉備無家可歸,孫權可憐他才借土地給他的,這也毫無道理。當時劉備已實際占有了荊州大部分土地。魯二說法的背景是劉備占領了四川,孫權派魯肅出兵爭搶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其目的當然是說孫權搶奪三郡是合理的。但是,此前,孫權從沒有控制過這三郡,根本就談不到把它們借給劉備。魯肅的兩說法都是沒道理的,不能以此為根據說孫權曾將荊州借給劉備。
建安十五年前後,南郡首府江陵的統治權確是由孫權轉入了劉備手中。在曹操失敗後,退回北方,留大將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周瑜指揮孫劉聯軍攻打江陵,圍攻近一年後,曹仁退走,孫權任周瑜為南郡太守,據有江陵。
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借荊州就是借江陵?這樣說恐怕也是不妥當的。

江陵之迷

關於江陵控制權的轉移的原因,在《三國志》蜀漢方面記述沒有查到,只是在《張飛傳》中說到,張飛先任宜都太守,後“轉在南郡”,因江陵是南郡首府,這應意味著江陵已由劉備控制。
東吳方面的記述中,除前引的魯一說法也可解釋為把江陵借給劉備外,在卷五十五《程普傳》中說:“周瑜卒,(程普)代領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程)普復還江夏。”這裡的“分”字用的十分有趣,好象天下都是孫權的,他可以把他沒控制的地方分給別人。這應該是孫權稱帝後,吳國史官用了以孫權為真正中國皇帝的口氣。
如果說江陵確是孫權借給劉備,劉備只有暫時使用權,那么,在此後孫權就有權要求劉備歸還江陵,但是,後來從未見孫權這邊提出這樣的要求。在建安二十年孫權搶奪三郡時,魯肅並未向關羽提出歸還江陵,也沒有說你如不歸還江陵,那么就拿三郡來抵償吧之類的話。既然沒有這樣說,只能認為,當初並沒有隻暫時讓劉備用江陵的說法,也就是說不是“借”。
既然不是借,那么江陵怎么會轉到劉備手中呢?沒有確切記載,只能試著猜一猜。
一種可能是劉備當時已經為此作了些補償,也就是劉備交給孫權一些他自己占領的土地,以換取江陵,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但史書上沒這樣記載,只能存疑。
另一種可能是孫權為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棄了江陵。當時,孫權為了抗曹,不得不依重劉備。孫權自己就說過,“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卷三十五)魯肅對孫權說過:“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孫權)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劉)備使撫安之。”(這裡的“借”字是借重的意思。見五十四卷)劉備成為荊州牧後,孫權把自己的妹妹給了劉備。在《先主傳》中說是:“(孫)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卷三十二)說是孫權的一種討好行為。當劉備到孫權處時,曹魏那邊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會殺劉備,曹操的重要謀士程昱卻說:“(孫權)所憚者曹公無敵於天下,........(孫)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卷十四)事實證明了這預測是對的。當初,孫權借重劉備這是不爭的事實。(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在拙作《曹操究竟因何而失敗?——赤壁之戰勝負真象透析 》已有分析)。
孫權應該知道如果動粗,他是保不住江陵的。當時劉備駐公安,在長江南邊,距江陵很近;張飛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邊;關羽為襄陽太守,駐長江以北。這簡直是對江陵三面合圍之勢。江陵東部的土地,也並不盡在東吳手中。原劉琦駐夏口(現漢口、漢陽一帶),並未見有孫權派兵取得此地的記載,按理還應在劉琦的繼承人劉備手中。這樣,劉備則對江陵可以四面合圍。東吳雖可用長江水道與江陵聯絡,不過,相對於東吳主力軍隊駐地,江陵頗為窵遠。
所以,逼於形勢,為了抵禦曹操,孫權將江陵交給劉備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按常理,劉備必然為之要付出代價,可惜史書沒有具體記載。
總之,由於後來孫吳從來沒有以江陵為理由向劉備要求什麼,可以說江陵也不是借給劉備的。

重要性

荊州,主要是指江陵地區(荊州其他地區暫不論及)。論壇上有子龍兄的大作《揭批……周公謹》,其中有一段是批評周瑜在江陵與曹仁攻守近一年,而不知去占領南方人口眾多的四郡。實際上,對江陵的重要性和兩湖的軍事地理有所了解,就不會提出這樣的批評了。
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因此,占據江陵在當時具有以下戰略意義:
1、 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占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中原
2、 可以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游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
3、 可以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占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4、 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繫,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所以周瑜傾全力攻取江陵,曹仁也拚命防守達一年。
劉備只不過不顧大局,在江陵激戰正酣的時候,不是積極幫助周瑜攻擊關鍵的江陵,而是自己跑到南方去占領了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此四郡已經被切斷在江南,傳檄即定,還用的著去攻占嗎?實際上在那裡劉備也根本就沒打什麼仗)
以後,果然劉備憑藉荊州為基地,西進占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可是同時也威脅到孫權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呂蒙偷襲荊州的後果。所以,人口眾多的南方四郡實際上不如半個南郡的意義重要(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裡)。
至於說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沒有什麼戰略上的作用了。南宋呂祉論到:“守長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則足以蔽長沙。”南朝的張邵也認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由於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當時還缺少開發,是完全不能與江淮地區相比的。
實際上當時南方四郡有多少人口也是個未知數。雖然在東漢順帝時期四郡有280萬人口,但是在80年後的三國時期能有多少呢?只知道280年時整個吳國一共才230萬人口。
所以江陵對於東吳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歷史評價

劉備借荊州,是三國歷史中的著名事件。作為一個歷史典故,還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後語: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家喻戶曉。
又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一般給人的印象是,整個荊州都是劉備不勞而獲,從孫權處“借”來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就是這樣描寫,周瑜千辛萬苦打跑曹軍,結果為人作嫁,城池盡被諸葛亮偷襲占領。其餘江南四郡,兵力空虛,也是手到拿來。周瑜被氣得吐血,小說中周瑜說:“吾等用計策,損兵馬,費錢糧,他去圖現成,豈不可恨。

說法來源

既然借荊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實,那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呢?由於所有與之相關的說法都源於東吳人的傳記,會不會是東吳製造的輿論,其目的在於為東吳偷襲荊州製造理由?有人認為:偷襲荊州是不需要理由的。東漢末三國是一個強權時代,漢朝皇帝沒有了權威,誰的勢力大,誰的軍隊能打,誰就有理。曹操消滅了那么多軍閥和地方長官,並沒有為之製造理由;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進攻四川劉璋時也沒有製造什麼合理的理由。所以,按當時的邏輯,孫權奪了荊州,就算勝利,沒必要捏造什麼“借”的輿論。
但是,即使是當時的強權時代,名義上的荊州還是歸屬朝廷冊封的荊州牧,而劉琦死後荊州牧是劉備,東吳為了不給後世留下撕毀同盟、偷襲荊州的名聲,杜撰出借荊州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三國志》為何只在吳傳中記載有借南郡一說,在蜀傳中卻隻字沒提呢?就連劉備當上荊州牧吳傳蜀傳記載也不相同,所以吳國史官為了美化奪荊州一事而加上“借荊州”一說也確實合情合理。之後劉備又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給了孫權,要是東吳真是重視同盟深明大義,便可就此罷手,唇齒相依,不在進攻荊州,而事實上東吳還是趁機偷襲了荊州,所以說可見東吳早就惦記荊州全郡,並很有可能編造出“借荊州”一事來說明東吳是有理有據的取回荊州的。
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襲荊州在東吳內部可能有人反對。至少有兩種人。一種是如魯肅那樣有著長遠戰略遠光的高人;另一種則是反對在偷襲荊州後不得不向曹魏稱臣的武將。
魯肅極具戰略眼光,他的目標不是東吳偏安一隅。在他和孫權見面後,就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五十四卷)的戰略,和諸葛亮隆中對異曲同工,且早於隆中對。為了實現戰略目標,他主張和劉備聯合。在那個時候,只有和劉備聯合才可能和曹操對抗,單靠孫吳自己是不行的。但是他仍主持由劉備手中奪取了荊州三郡,爭三郡成功了,而且孫劉聯盟也沒有破裂,這正是他高明之處。而偷襲荊州卻造成孫劉聯盟的破裂。魯肅如果還活著,他有可能反對偷襲荊州。劉孫兩家大興兵,曹魏漁人得利,有著極大危險性。從長遠利益看,偷襲對東吳也並不真正有利,如果劉備過分削弱,只能龜縮於西南一隅,那么東吳也只能偏安東南,“以圖天下”的戰略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最危險的是偷襲荊州後,若劉備頃全蜀之兵來復仇,孫吳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東和劉備作戰,曹魏如乘虛而入,可能會滅掉吳國。在劉備大軍壓境時,孫權向曹魏投降稱臣,曹魏大臣劉曄向曹丕進言不要接受其降,說:“(吳蜀)相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伐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十四卷)孫權命真好,此時曹操剛死不久,曹丕缺乏統一中國的雄才和魄力,沒接受此建議,東吳才得以保全。偷襲時魯肅已死,但是,他在東吳不會沒有知音的,對這種危險性不會沒有意識;即使偷襲時沒看到,劉備興兵時不會沒人看不到這種危險。
在奪得荊州後,劉備興兵,孫權卑詞奉章,貢獻珍寶向曹丕稱臣。曹丕派邢貞(一個無名小輩)來東吳冊封,孫權出迎,邢貞竟入門不下車(五十二卷)。吳將徐盛極為憤怒,以至痛哭流涕(五十五卷)。
為了說服第一類有戰略眼光的人,安撫第二類因他向曹魏稱臣而憤怒的人,孫權最佳方法是把偷襲荊州罪狀全放在劉備頭上,指責劉備無賴。這樣,就有了前面所引的孫說法,說魯肅把荊州借給了劉備。既然是借的,取回當然是合理的,錯在於劉備該還不還。這樣能不能安撫那些人,不清楚,但在邏輯上是能說通的。
至於前面引的魯一說法及魯二說法,很可能是東吳的史官因孫權這樣說了,只好把魯肅當初所說的話作些改動,迎合孫權。(當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明白,對於大人物,改動歷史記載只是小菜一碟。)蜀國好象是沒有史官作記錄的,至少這一段時間沒有,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接受了吳史官的記載。魯肅在單刀會上所說的(即魯說法二)和他在當初在赤壁之戰前的說法是根本矛盾的,作為一代名臣名將,魯肅是不會這樣不顧面子的,有可能是吳國史官改動過。

相關討論

唐庚闡述漢朝時荊州之地有七郡,劉表去世後,南陽為曹操所有,而荊州獨有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劉備之南奔,劉琦以江夏歸附劉備,其後四郡相繼歸附,於是劉備有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之地。曹仁退軍後,關羽、周瑜錯處南郡,而劉備領荊州牧,居公安,六郡之地,劉備已悉據之矣。其所以說是用借的,就如同韓信的言論虛假。
趙翼認為借荊州都出自吳人事後的言論,不足採信,他認為“借”就是將本來是自己的東西暫時給他人使用,而荊州本來就是劉表的,並非孫權之地。引用《諸葛亮傳》、《山陽公載記》、《吳志》等證明赤壁之戰時劉備軍功勞不輸孫權軍,並沒有坐享其成,赤壁之戰後,劉表之長子劉琦尚在江夏,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孫權也沒有任何異議,因劉琦本為荊州主人。《先主傳》記載劉備又南征四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皆降。劉琦去世後,劉備在眾將推舉下成為荊州牧,《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即遣諸葛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租賦,充實軍力。《關羽傳》記載關羽被任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軍在江北。《張飛傳》記載張飛被任命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駐軍在南郡。《趙雲傳》記載趙雲被任命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遣將分駐要地,都由劉備所指揮,一開始沒和孫權說明,因為荊州本來就不是孫權的地,因此劉備不需要和孫權稟報,孫權也沒來阻攔劉備。直到三分之勢成型後,吳人認為赤壁之戰是藉孫權兵力,覺得荊州應該歸他們所有,於是才開始有借荊州之說,反過想當初孫劉聯合拒曹的時候,劉備雖然有向孫權求援,孫權不也有求於劉備?孫權當時只打算救自身的存亡,哪有拿下荊州的想法呢?就如同《魯肅傳》所記載,關羽對魯肅說“烏林之役,劉備就連睡覺的時候也沒脫下靴子,與孫權共同努力破曹,豈能徒勞而沒得到任何土地呢?”這即是無法改變的論證,後來雙方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也算公允,吳人卻趁關羽北伐,偷襲荊州而整個取之,反捏造“借荊州”一說,來增加占有荊州的合法性,這些都是東吳君臣的狡辯。但是借荊州卻一直流傳,成為議題,說法完全被採信牢不可破。而且變成都是蜀國的錯,這都是不經查證才有的言論。
呂思勉在《中國大歷史》中認可趙翼說法,認為俗傳借荊州一語,說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這句話毫無根據。在《三國史話》中直言“俗話有借荊州之說,說荊州是孫權的,後來借給劉備,這話是胡說的。”
盧弼認為孫權任劉備自取荊州數郡,而沒有任何阻攔,無異假借,才導致後來各執一說。
王懋竑認為《江表傳》所說的“以地給備”及“備借荊州數郡”的言論,都是傳聞之妄,不足採信。
柏楊言“所謂借荊州,只是把長江以北及長江三峽以東一帶的土地借給劉備,使他能夠從漢水流域,正面對抗中央政府轄地口至於原屬荊州的陸口、漢昌、夏口一帶,因為是孫權基地的門戶,所以仍牢牢把手,沒有借出,除此之外,便只有對劉備管治長江以南四郡的承認,但四郡早已歸降劉備,也不在借之列。”
易中天提出“劉備並沒有要整個荊州。他要不了,孫權也給不了。南陽和南郡的一部分在曹操手上”,認為“劉備借的只是南郡,而且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即江陵,所以,這不叫借荊州”,也覺得不能叫做借江陵,引用了趙翼的說法,點出“按照繼承關係,荊州該是劉備的,江陵和南郡當然也是。只不過江陵被周瑜占著,得去討要而已,因此,《資治通鑑》就不說‘從權借荊州數郡’,而使用‘求都督荊州’的說法”,“劉備要江陵,只能說是索荊州。”
黎東方認為所謂借荊州,實際上是借江陵。借江陵,實際上是借油江口,認為孫權不甘心,兩度為了這荊州幾郡的地盤,與劉備失和。事後,他自己或他下面的文人,就造出一段“借荊州”的虛構故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