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佐民

中共黨員,武漢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摩擦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佐民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武漢理工大學
  • 主要成就:199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職務:摩擦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
簡介,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果簡述,相關報導,

簡介

個人簡歷
1976年於武漢理工大學機械系畢業,並留校從事教學工作;
1983年6月於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爾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今;其間:1991年,上海外國語學院進修一年;1992赴英國LEEDS大學高訪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

1. 機械壽命計算機輔助工程(CAE)技術;
2. 機電一體化及其測試技術;
3. 摩擦學理論及其工業套用研究。

主要成果簡述

自1983年以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獲國際發明獎一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項。 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Wear》、《波蘭機械學報》、《機械工程學報》、《摩擦學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多篇論文被SCIEI收錄,其中二篇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獲三贈肯項國家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專利;1989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199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報導

【黨員是一面旗幟】劉佐民:求真務實?做好本職工作
提起劉佐民,熟悉他的師生都會翹起大拇指,說:“他,是這個!”
到任不久的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明新在向記者竭力推薦炒重膠劉佐民時,顯出一臉的激動:“應該寫寫劉佐民,他真是好樣的……”
劉佐民,中共黨員棕拘臘,武漢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摩擦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因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績以及個人人格魅力受到眾人交口稱讚。
挖掘潛力 讓學科煥發新的生命力
摩擦學是研究相對運動作用表面間的摩擦、潤滑和磨損以及三者間相互關係理論與套用的一門邊緣學科。劉佐民自1980年讀研開始涉足此領域,25年來,他像一隻蜜蜂,辛勤地工作在這塊科學田園裡。
摩擦學研究側重基礎性,其課題多由省部級下達。相對而言,其經濟效益滯後。在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今天,這一矛盾日趨明顯。
作為科研人員,劉佐民及其負責的課題組是有任務的:每年需完成科研經費近50萬元。重任在肩,怎么辦?
劉佐民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他率領課題組成員,深入工廠、車間,傾聽廠領導、民眾的意見,以捕捉有益信息。
現代機器設備向高精度、高壽命、高速、大功率方向發展,要求生產的連續性、自動化程度、可靠性程度不斷提高,其中蘊含有不少需要依賴摩擦學知識才能解決的難題。劉佐民決定帶領課題組與企業協手,合作做項目。
項目沒有任何資助,劉佐民對同事說:“對於企業項目,我們付不起失敗的學費,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在做《高溫自潤滑材料及其軸承》項目時,為了提高成功率,劉佐民開展了大量技術儲備式預研工作。做了近百設微厚次工藝試驗。每次,從配料、壓制、燒結、性能測試,最快也要一星期。
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但是,劉佐民項目組成功了。
二十多年,劉佐民幾乎是以實驗室為家,沒有休息過星期天、寒暑假。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劉佐民及其課題組開發出《發動機氣門——氣門座強化磨損試驗機》、《高溫數控磨損實驗機及其控制系統》、《高溫自潤滑材料及其軸承》和《高溫磁流密封》等產品,解決了氣門——氣門座產品的壽命配套、摩擦磨損材料的性能評價、超高溫自潤滑材料製備等難題。
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劉佐民課題組的產品吸民簽殃引了國內眾多廠家。
北京首鋼使用其生產的高溫自潤滑軸承,對其摩擦係數低、阻力小、耐磨性能高優點讚不絕口。哈爾濱氣輪機廠將高溫合金國產化項目委託給項目組,項目組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任務,預計將產生較大經濟效益。
在為企業排憂解難的同時,劉佐民協主乘駝課題組每年近50萬的科研經費也順利到位。
經濟效益上去了,社會效益也不能忽視。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為發動機氣門——氣門座強化磨損試驗方法制定標準。惡劣的工作環境使氣門——氣門座的依存性相互產生不良影響,沒有統一的試驗設備和規範來評價這對摩擦副的產品質量,很難整合我國氣門——氣門座產品質量的配套問題,也難大幅度地提高我國這一汽車關鍵部件的壽命水平。這是一個社會效歸諒邀乎益好而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工作。劉佐民並不以錢論事。在國家發改委和全國各大型汽車零件製造企業的支持下,制定了《發動機氣門——氣門座強化磨損試驗方法標準》。這是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為摩擦副零部件制定的唯一標準。
以人為本 充分發揮團隊作用
一間110多平方米的半舊房子,裡面的儀器設備已是陳舊不堪。這就是劉佐民項目組實驗室——特種潤滑與複合零件材料製備技術研究室。劉佐民指著真空燒結爐、高效納米球摩機等對記者說:“就這,實驗室的大多設備,也是自力更生得來的。”
“實驗室原來的電線都是民用線,不能承載真空爐的高功率負荷,劉博導親自動手,將鋁蕊線換成專用線,對水路也進行了改造。”實驗室工人王二虎介紹說。
劉佐民項目組成員不多,但他們中有在機械、電子方面有專長的,也有在材料、摩擦學方面有專長的。如此簡陋的環境,投資又不足,怎樣凝聚人心,發揮團隊作用,劉佐民陷入思考。
“以身作則”是劉佐民一貫倡導的。是黨員,就必須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了解劉佐民的人都說:“他真勤奮。”自1983年以來,他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Wear》、《波蘭機械學報》、《機械工程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幾十年下來,成果纍纍。他曾獲國際第三十七屆布魯塞爾國際發明博覽會尤里卡銀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項;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其中二篇獲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一等獎;獲三項國家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1989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199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教授不僅專業精,連工人的車、刨、鉗、銑技術他都會。”一同事說:“他下工廠,工廠里認識他的師傅開玩笑,說:‘別讓劉教授來,他一來,我們連偷懶的機會都沒有了。’”
劉佐民以人格魅力服人。他的性格一如他的外表:樸素、善良、真誠。
在項目組,劉佐民從不以資格、身份自傲。無論是教授,還是工人,他都一樣親。有事大家共同做,利益大家平均分。有困難他先上,有好處他後得。
“和劉教授出差,如果是坐火車,一上一下兩張臥車票,他肯定要上鋪。他總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全然不顧自己現在已是快六十的人了。”同事說。
劉佐民用事業把項目組的人緊緊團結在一起。劉佐民讓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實實在在地體現出自身價值。讓每個人從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樂趣,看到希望。
採訪中,記者驚異地發現,實驗室里竟沒有安裝空調。一老師說:“發展是硬道理,為了創造發展空間,劉教授將項目款的剩餘部分主要用來購買了設備,用於擴大實驗室規模,提高實驗水平。”
感慨之中,記者仿佛看到,在溫度高達40攝氏度的武漢的夏天,劉佐民在沒有空調的實驗室,在爐溫高達1600度使工作環境室溫更高的真空燒結爐前,領著項目組成員揮汗如雨,忙碌地工作的情景。
因為劉佐民,項目組同心協力,和睦相處。僅2005年,完成了高達1200度的高溫數控摩擦磨損實驗機,在國內外屬首創;制定了發動機氣門——氣門座磨損實驗方法標準;召開了全國氣門——氣門座質量與標準學術研討會;完成了40餘萬元的科研經費。
教書育人 注重培養學生素質
1994年,劉佐民開始帶研究生,至今,他已培養了碩、博研究生20餘名。
劉佐民不贊同把導師看作老闆,他要求學生必是以學習知識為主。他安排研究生的論文題目時,強調知識的獲取性,並將項目的核心內容留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空間。學生寫的論文,他一定都會反覆多次地修改,並讓學生署名在前。
他家的大門永遠朝著每一個學生敞開。不管白天晚上,也不管自己的事情多么緊迫,只要有學生進來,他馬上就擱下手裡的事,來詳盡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就知識的認知規律而言,當人們在某一領域的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相關知識應是貫通的。這必須要有知識切入點。而知識切入點的獲得,除培養因素,更多的取決於個人的潛能。實際上,即是要交給學生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教給學生在學海中探索的好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劉佐民及項目組中其他學科成員為研究生這種能力的培養力所能及地提供條件。
劉佐民對待研究生,不論是碩士和博士,工作條件和指導機會均等。學生人均一台計算機,其質量比他的還好。
他帶的研究生,矛盾少,關係融洽,經常互相幫助和交流。
劉佐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努力工作,使項目組工作進入到良性循環的軌道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劉佐民及其課題組開發出《發動機氣門——氣門座強化磨損試驗機》、《高溫數控磨損實驗機及其控制系統》、《高溫自潤滑材料及其軸承》和《高溫磁流密封》等產品,解決了氣門——氣門座產品的壽命配套、摩擦磨損材料的性能評價、超高溫自潤滑材料製備等難題。
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劉佐民課題組的產品吸引了國內眾多廠家。
北京首鋼使用其生產的高溫自潤滑軸承,對其摩擦係數低、阻力小、耐磨性能高優點讚不絕口。哈爾濱氣輪機廠將高溫合金國產化項目委託給項目組,項目組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任務,預計將產生較大經濟效益。
在為企業排憂解難的同時,劉佐民課題組每年近50萬的科研經費也順利到位。
經濟效益上去了,社會效益也不能忽視。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為發動機氣門——氣門座強化磨損試驗方法制定標準。惡劣的工作環境使氣門——氣門座的依存性相互產生不良影響,沒有統一的試驗設備和規範來評價這對摩擦副的產品質量,很難整合我國氣門——氣門座產品質量的配套問題,也難大幅度地提高我國這一汽車關鍵部件的壽命水平。這是一個社會效益好而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工作。劉佐民並不以錢論事。在國家發改委和全國各大型汽車零件製造企業的支持下,制定了《發動機氣門——氣門座強化磨損試驗方法標準》。這是目前我國汽車行業為摩擦副零部件制定的唯一標準。
以人為本 充分發揮團隊作用
一間110多平方米的半舊房子,裡面的儀器設備已是陳舊不堪。這就是劉佐民項目組實驗室——特種潤滑與複合零件材料製備技術研究室。劉佐民指著真空燒結爐、高效納米球摩機等對記者說:“就這,實驗室的大多設備,也是自力更生得來的。”
“實驗室原來的電線都是民用線,不能承載真空爐的高功率負荷,劉博導親自動手,將鋁蕊線換成專用線,對水路也進行了改造。”實驗室工人王二虎介紹說。
劉佐民項目組成員不多,但他們中有在機械、電子方面有專長的,也有在材料、摩擦學方面有專長的。如此簡陋的環境,投資又不足,怎樣凝聚人心,發揮團隊作用,劉佐民陷入思考。
“以身作則”是劉佐民一貫倡導的。是黨員,就必須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了解劉佐民的人都說:“他真勤奮。”自1983年以來,他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Wear》、《波蘭機械學報》、《機械工程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幾十年下來,成果纍纍。他曾獲國際第三十七屆布魯塞爾國際發明博覽會尤里卡銀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項;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其中二篇獲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一等獎;獲三項國家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1989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199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教授不僅專業精,連工人的車、刨、鉗、銑技術他都會。”一同事說:“他下工廠,工廠里認識他的師傅開玩笑,說:‘別讓劉教授來,他一來,我們連偷懶的機會都沒有了。’”
劉佐民以人格魅力服人。他的性格一如他的外表:樸素、善良、真誠。
在項目組,劉佐民從不以資格、身份自傲。無論是教授,還是工人,他都一樣親。有事大家共同做,利益大家平均分。有困難他先上,有好處他後得。
“和劉教授出差,如果是坐火車,一上一下兩張臥車票,他肯定要上鋪。他總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全然不顧自己現在已是快六十的人了。”同事說。
劉佐民用事業把項目組的人緊緊團結在一起。劉佐民讓每個人在日常工作中實實在在地體現出自身價值。讓每個人從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樂趣,看到希望。
採訪中,記者驚異地發現,實驗室里竟沒有安裝空調。一老師說:“發展是硬道理,為了創造發展空間,劉教授將項目款的剩餘部分主要用來購買了設備,用於擴大實驗室規模,提高實驗水平。”
感慨之中,記者仿佛看到,在溫度高達40攝氏度的武漢的夏天,劉佐民在沒有空調的實驗室,在爐溫高達1600度使工作環境室溫更高的真空燒結爐前,領著項目組成員揮汗如雨,忙碌地工作的情景。
因為劉佐民,項目組同心協力,和睦相處。僅2005年,完成了高達1200度的高溫數控摩擦磨損實驗機,在國內外屬首創;制定了發動機氣門——氣門座磨損實驗方法標準;召開了全國氣門——氣門座質量與標準學術研討會;完成了40餘萬元的科研經費。
教書育人 注重培養學生素質
1994年,劉佐民開始帶研究生,至今,他已培養了碩、博研究生20餘名。
劉佐民不贊同把導師看作老闆,他要求學生必是以學習知識為主。他安排研究生的論文題目時,強調知識的獲取性,並將項目的核心內容留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空間。學生寫的論文,他一定都會反覆多次地修改,並讓學生署名在前。
他家的大門永遠朝著每一個學生敞開。不管白天晚上,也不管自己的事情多么緊迫,只要有學生進來,他馬上就擱下手裡的事,來詳盡地回答學生的問題。
就知識的認知規律而言,當人們在某一領域的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相關知識應是貫通的。這必須要有知識切入點。而知識切入點的獲得,除培養因素,更多的取決於個人的潛能。實際上,即是要交給學生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教給學生在學海中探索的好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劉佐民及項目組中其他學科成員為研究生這種能力的培養力所能及地提供條件。
劉佐民對待研究生,不論是碩士和博士,工作條件和指導機會均等。學生人均一台計算機,其質量比他的還好。
他帶的研究生,矛盾少,關係融洽,經常互相幫助和交流。
劉佐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努力工作,使項目組工作進入到良性循環的軌道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