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伯駿
- 別名:老牛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宣漢
- 出生日期:1921年生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 主要成就:指畫繼高其佩、潘天壽之後又一造詣精深者
開創了花鳥畫的新天地 - 代表作品:《平民花中四君子》
劉伯駿個人介紹,劉伯駿個人年表,
劉伯駿個人介紹
50年代初,劉伯駿從抗美援朝戰場轉業,回到老家大巴山區,潛心探究詩、書、畫結合的高境界,執著追求中國畫的精氣神。1993 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 劉伯駿書畫展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程思遠,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一同為畫展剪彩,中央、國務院一些重要機關領導和首都藝術界名流近百人參加了開幕式。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四十多家省級以上新聞媒體先後作了專題報導。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螢屏繪萃》欄目還對其作了專訪,同年十月應邀到中南海參加了紀念毛澤東誕辰百周年全國百名書畫家筆會活動,其作品二幅被中南海收藏。2005年8月、10月和2006年3月,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先後多次播放了對他的專訪。《美術》、《畫廊》、《中國書畫報》多家專業報刊作了重點推薦。2008年以來,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國家軍事博物館、四川美術館等舉辦個展,數幅作品被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出版了榮寶齋畫譜、十指禪機畫冊、伯駿畫廬作品集等多本畫冊。
多 年來,先後有多幅作品被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內外各界朋友收藏。北京畫展至今,謝絕一切社會活動,潛心於中國寫意花鳥畫的創新。“廣泛吸取民間繪畫和西方現代抽象性、表現性的手法,融會貫通,大膽創新,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榮寶齋畫譜》168期劉伯駿花鳥畫)
劉伯駿個人年表
1921年生於四川宣漢縣五寶鎮。父劉錫宣(號)。畫宗八大山人,筆意簡括,擅畫蘭、竹;書宗顏體,擅寫泰山金剛經。母徐紫瓊,生於官宦之家,擅畫白描,猶擅牡丹,荷花。
1925年 受父母書畫薰陶,始習字畫。
1928年開始隨大舅徐曉惠、二舅徐紹元學習古典詩詞和書法
1936年 入南壩晉成國小讀書。在美術老師謝品均先生教導下習靜物寫生,畫抗日漫畫,同時參加王維舟領導的“抗日讀書會”,展開革命宣傳工作。
1937年 出版宣傳抗日的進步刊物《朝暾》,同時成立抗日宣傳隊,為抗日前線演出、募捐。
1938年 入宣漢中學讀書,師從川東名畫家黎見三先生習山水畫,繼續學生運動,轉畫和創作了大量抗日漫畫
1941年 赴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考試。因日機轟炸延誤入學考期,轉入重慶南泉建文高中讀書,後轉入國立藝專41級五年制旁聽。
1942年正式考入國立藝專(五年制),始系統學習中國畫,師承潘天壽、吳茀之、諸樂山等大師,主攻寫意花鳥,指畫得潘天壽心傳親授。
1944年 隨李可染先生習山水畫,參加國立藝專安徽同鄉會舉辦的黃河花園口決堤義賣展覽,二年級習作《墨貓》被白崇禧將軍收藏。
1945年 潘天壽先生接任國立藝專校長後,雙十節在重慶兩路口羅斯福圖書館舉辦全校師生展覽。其有五件作品參展;1945年 與同窗好友王澤漢每月兩次到林風眠先生家中聆聽教誨。1946年在林風眠畫室學習,結識趙無極、朱德群,共談藝事,直至1947年畢業。
1947年,在國立藝專教授潘韻、吳茀之、諸樂山等先生支持下,校長潘天壽以個人名義為劉伯駿舉辦“潘天壽門生青年國畫家劉伯駿作品展覽”,展期為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3日,展出作品100幅。
1948年4月《新民晚報》在南京舉辦“現代名人書畫展”,展出吳昌碩、黃賓虹、陳之佛、潘天壽、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劉伯駿3幅作品參加此次大師群展,分別是《春光明媚》、《傲霜枝》、《竹本稱君子,心虛有節紋》,其藝術已經進入當時藝術活動的核心層。
1949年 4月參加浙江幹校學習;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0月於杭州參加由江豐、彥涵、莫朴發起成立的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及其相關活動,並成為第一批美協會員。
1951年 為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創作漫畫《鉗住它》,發表在上海《解放日報》,後全國各大報社轉載。
1953年 因風濕病從朝鮮戰場回上海治療,期間創作宣傳畫《把最好的餘糧賣給國家》發表在上海《新聞時報》。
1955年後因出身問題被迫隱居大巴山,一直潛心作畫。
1961年 以右傾罪名被下放到川陝交界的萬源縣紫溪鄉勞動,畫大量巴山風情寫生速寫,開始關注向日葵。
1963年 在大巴山原始山林中寫生17天,畫大量速寫。
1967年 文革中入獄致使右手傷殘,獄中開始以左手在棉被上練習指畫。
1979年,吳冠中到大巴山寫生時與闊別近40年的劉伯駿相逢。兩人促膝長談百感交集,共憶母校往事;並交流了當時美術界熱議的形式美問題。
1993年 6月6日——12日,中國美術館 為其舉辦“ 劉伯駿書畫展 ”,藝壇泰斗吳作人、吳冠中、常任俠、劉開渠、丁聰、高冠華、王琦以及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李可染夫人鄒佩珠等前來祝賀,全國 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程思遠,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一同為 畫展剪彩。應邀參加中南海“ 紀念毛澤東誕辰百周年百名書畫家筆會 ”,作品《秋韻》、《朝暉》被中南海收藏。
1993年後素心淡定,主動重返大巴山,潛心精研指畫,再隱深山10餘年。
1993年6月6—12日中國美協為其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劉伯駿書畫展
1998年 遷往新居,對花園中的美人蕉、雞冠花感興趣,畫大量寫生和創作。
2001年 初步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個人獨特風格基本形成。
2002年 10月。其30幅近作在《美術》編輯部、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地作小範圍展示。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的楊立舟決定2003年在中國美術館為其舉辦大型藝術回顧展及研討會,後因國內爆發“非典”,展覽計畫取消。
2004年,《榮寶齋畫譜168期 劉伯駿繪花鳥部分》出版發行。
2005年,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攝製組深入大巴山對劉伯駿進行了專訪,攝製專題片《大家—走出大巴山的國畫家劉伯駿》,介紹其藝術生涯,其後多次播放。
2007年,86歲,再次決定變法,燒毀舊作上千張。
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畫意禪境·國畫大家劉伯駿詩畫集》,4月19日-25日,四川省文聯、省美協等單位在四川省美術館為其舉辦“感恩故鄉·國畫大家劉伯駿畫展”,展出近作65幅。
2010年,在家人陪同下以89歲高齡到海南大量寫生熱帶植物與海景;巨幅彩墨作品《國色天嬌》被四川省委收藏;北京榮寶齋出版《伯駿畫廬作品集》;9月15日—20日,中國美協藝委會、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四川美協在北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為劉伯駿隆重舉辦“老兵之戀·國畫大家劉伯駿畫展” 暨“劉伯駿藝術研討會”,作品《天風海雨入太蒼》被軍博收藏;劉伯駿 “伯駿畫廬”開館展及“青霞論劍·寫意花鳥高端論壇”在成都大邑青霞舉行。
2011年10月26日—11月9日,“十指禪機”劉伯駿藝術展暨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藝術界泰斗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宏建、李樹聲、袁寶林、余丁、趙力,著名批評家賈方舟、陶詠白、皮道堅、鄭工、島子、林木,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副館長向榮高等近30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對劉伯駿的藝術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美術館收藏劉伯駿《炫》、《天風海雨入太蒼》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的10幅戰地寫生作品共12件。
2012年1月,獲選《藝術與財富》2011年度藝術家;5月,參加“藝術北京”博覽會,同期全球首次推出兩幅限量絲網版畫;7月14日,“十指禪機——劉伯駿指墨藝術全國巡展”在成都歲月畫廊舉行。
2013年92歲。1月,十指禪機——劉伯駿指墨藝術全國巡展”暨“南北·西東——劉伯駿、何汶玦、張鳴、郭游聯展”在雲南省博物館舉行;5月,參加“藝術澳門”博覽會; 11月,北交所首次藝術品上線發售暨劉伯駿指墨藝術精品展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舉行;12月,中國政協文史館“當代美術經典觀摩”展出劉伯駿部分精品作品;參加藝術深圳博覽會。
2014年93歲。5月,“中國指畫巨匠·劉伯駿廣西首展”在南寧博雅藝術沙龍舉行;6月,創作大幅彩墨《貧民花中四君子》作品,捐贈家鄉達州美術館;9月25日,“九十正當春·劉伯駿指墨藝術展”在保利藝術中心舉行。11月,參加第二屆藝術澳門博覽會;12月,由四川省文聯、四川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指墨魂》多次播放。
劉伯駿藝術評論
劉伯駿和他的花中四君子
文/侯爵良
國畫大師劉伯駿晚年定居蓉城。蜀人敬重這位大師,在城北大邑為他新建畫館,名曰“伯駿畫廬”。說來也巧,題寫這館名的竟然是北宋范仲淹的後裔、原《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先生,這又平添一段佳話。范先生也是書畫家,又是文章高手,他的人品和文品都有口皆碑,他的揮毫可為畫館增輝。筆者作為劉伯駿大師的鄉友和范先生的下屬,見到這熟悉的字跡,倍感親切和欣慰。
學生時代的劉伯駿十分有幸,就讀於杭州國立藝專。校園裡名師雲集,畫壇大師潘天壽、林鳳眠、李可染都曾在此“傳道授業”。名師出高徒,師從大師,耳濡目染,使劉伯駿很快升堂入室,還未走出校門,潘天壽老師就為他舉辦畫展。樹蘭而芳,潘天壽喜有兩位高徒:一位是吳冠中,另一位是劉伯駿,都是國畫大師。不幸的是,吳冠中已經謝世,只能活在他的作品裡。所幸的是,劉伯駿還健在,年已九旬,今日在京辦畫展,笑言自己活到120歲的時候還要辦畫展。劉老一生坎坷,卻又一生樂觀,是蒸不熟錘不爛響噹噹一顆銅豌豆,批鬥、坐牢都不能夠改變他追求藝術人生的初衷。席間他對筆者耳語:“苦難是財富”。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他在大巴山區苦熬了四十年,“紅塵不向門前惹”,一心埋頭寫生作畫,拋棄名利。“為畫消得人憔悴”。藝術支撐著他的生命;生命熔煉出藝術。對他來說,無論在順境或逆境,總是孜孜以求,為藝術而生,藝術即生命,生命即藝術。他為藝術的創新而活著,自己的全部生活除了藝術的追求,心無旁騖,苦於斯、樂於斯,送走了四十年的日日夜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隱居深山,“草堂著書四十年”。劉伯駿也有點像王夫之,做了四十年的“畫壇隱君子”。
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劉伯駿不忘恩師潘天壽的教誨:面對繪畫的藝術殿堂,先要用最大的功力走進去,然後用最大的勇氣走出來。“走進去”,就是以人為師,向前輩學習,博採眾長,把別人的東西學到手,這是要用”功力”的;“走出來”,就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一步,後來居上,展示藝術個性,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這是需要“勇氣”的。劉伯駿用志不捨,幾十年如一日,沒有辜負恩師的期望,確實做到了既能“走進去”,又能“走出來”。他的畫作在用筆、用墨、用色的諸多方面,盡力做到古今結合、中西結合,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西洋的,又是民族的。聽行家們的評論:劉老的思想活躍、心態年輕,故他的畫不像是老年人畫的,頗有青年畫家的氣勢,像是青年畫家的手筆。畫得那樣自由隨意,那樣揮灑飄逸、有靜有動、動感很強,觀之令人妙趣橫生、心曠神怡。他善指畫,得潘天壽指畫的真傳。過去,他單獨作指畫;於今,則把指畫與水墨畫融為一體,在同一畫面上,指畫與水墨畫並用,隨心所欲,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不拘一格、變化無窮、藝高膽大、得心應手,新產生的藝術效果令人始料不及。
劉老的創作不僅表現在技巧上,而且還表現在取材和命意方面。他的作品力求反映社會現實,別人不畫的東西他要畫。他畫了那些引人反思的作品,折射出好些社會問題,發人深省。例如誰也不畫壁虎,他畫壁虎,為壁虎打抱不平。本來,壁虎是益蟲,吃蚊子,是人類的朋友;可是,它長期被人誤解,說它有毒、咬人,是害蟲,成了被消滅的對象。在昔日的現實生活中,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許多好人都被誤解成“壞人”,成了“壁虎”,被整了。觀賞壁虎這樣的畫作,使我產生聯想、引起反思,讓我們厭惡昔日的荒唐。歷史翻過苦難的一頁,我們邁進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社會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時的劉老已經進入晚年,但他童心尚在,為欣欣向榮的新時代而心動,他早就盼望這一天的到來。為了反映新時代,他對作品的題材內容有了新的思考,再一次走出創新之路。他說,畫家歷來畫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把它們人格化,表現人的高雅情趣,這是傳統,沒什麼不好。但是,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題材應該擴大,表現出時代的主旋律。於是他盯住了夏天的美人蕉、雞冠花、向日葵、荷花。他認為:這是“夏日花中四君子”,它們的品格象徵了我們的年代。
不是么?
雞冠花碩大鮮紅,成片開放,紅艷艷的,如火如荼,恰好是我們改革開放時代一切欣欣向榮的象徵。
美人蕉生命力旺盛,不畏酷暑,頂著烈日開放,天越熱開得越好,先開的蔫了,後開的又跟上,爭先恐後、前赴後繼,活像時代的改革者,愈挫愈奮、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向日葵的秉性為大眾所熟知:早朝東,晚朝西,跟著太陽轉,從不迷失方向,恰如杜甫讚美的那樣:“葵霍向太陽,物性固難奪”。改革時期的創業者,一旦鎖定自己的奮鬥目標之後,便執著追求,像葵花一樣,“物性難奪”,不言敗、不回頭,上下求索,直到達到成功的彼岸。
荷花有個高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的社會像個染缸,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誘惑,不小心的人就會掉進染缸,被染黑染黃,失去荷花的品格。但也有許多創業者和真正的公僕拒絕腐蝕,像荷花一樣潔身自好,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他們是荷花。 ,
雞冠花、美人蕉、向日葵、荷花出現在劉伯駿的筆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無疑寄託著大師的美好感情。他深深地愛著我們的時代,祝福我們的時代年復一年像花一樣火紅,像花一樣美好。在他看來,這種花最具有象徵意義,足可以象徵我們的時代,因而格外厚愛,被他稱為“夏日花中四君子”。在北京由中國美協藝委會、中國軍事博物館、四川美協聯合主辦的“老兵之戀——國畫大家劉伯駿畫展”上,大多數畫作是以這‘‘四君子”為題材。劉老成功地用“夏日花中四君子”來抒情達意,走出自己的創作新路,令人感佩,筆者欣喜之餘,便在簽到留言簿上寫道:“晚歲未忘辟蹊徑,獨憐花中四君子”。
視藝術為生命的劉老,創作欲望未減。他說:“在繪畫領域,我仍然是個小學生,還要天天向上。學無止境,藝無止境,通過再學習、再探索,使自己在創作時做到物我兩忘,出神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