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定義
創意是延續人類文明的火花,它讓我們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不相關的因素聯繫到一起,激發出新的生命火花。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創意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在這個世界,創意讓我們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樂趣,讓我們生存得不簡單,讓我們不再毫無目的地奔波,讓我們的生命平衡而放鬆。
創意是一種能夠用各種不同的角度解讀人生和世界的智慧。當我們的心中有了“這樣是不是會更好”的念頭時,便是創意閃現、活動的時候了。
創意精靈來到我們的心中,標誌著自信、勇氣、耐心與智慧之神來到了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生命將因此煥發燦爛的光芒。因此可以說,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樂觀向上、不畏艱難、面向未來、充滿信心、勇於創造的人生觀。
創意是傳統的叛逆;是打破常規的哲學;是大智大勇的同義;是導引遞進升華的聖圈;是一種智慧型拓展;是一種文化底蘊;是一種閃光的震撼;是破舊立新的創造與毀滅的循環;是巨觀微照的定勢,是點題造勢的把握;是跳出廬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規的導引;是智慧型與文化神奇組合的經濟魔方;是思想庫、智囊團的能量釋放;是深度情感與理性的思考與實踐;是思維碰撞、智慧對接;是創造性的奇思怪想;是投資未來、創造未來的過程。
商務策劃離不開創意,但創意決不僅僅用來進行商務策劃。因為創意涵蓋了人類的一切積極思維。
創意的理論
概述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練就?是無心偶得,還是勤奮所賜?關於創意的產生有許多理論和學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
魔島理論
。
魔島理論起源於古代水手的傳說。茫茫大海,波濤洶湧,海中島礁,不可捉摸。當水手們想躲開它時,它偏偏出現了;當水手們想尋找它時,它卻遲遲不肯露面,消隱得無影無蹤。因此,水手們稱這些島為“魔島”。實際上,“魔島”是珊瑚島,沒有珊瑚年復一年的積累是生長不出來的。
創意的產生,有時也像“魔島”一樣,在商務策劃師的腦海中,悄然浮現,神秘不可捉摸。“魔島”理論認為,策劃的創意和“魔島”(珊瑚島)一樣,在人類的潛意識中,也要經歷無數次的孕育、努力和培養,才能最終獲得。“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果你想獲得好的創意,就必須像水手那樣出海去探索,可能你這次空手而歸,但也許下一次你就大有收穫了。也就是說,創意必須通過努力才能得到。
“魔島”理論還強調“發明”,也就是“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所說的“聰明的創意”,即創意是生成的、獨創的,而不是模仿的。
雖然“魔島”理論闡明了創意的創造性和發明性,但商務策劃中的創意並不僅僅是這些,它常常是“有效的模仿”、“改良性的主意”或“拼湊式的創造”。因此,“魔島”理論無法說明所有策劃創意產生的原因。“魔島”理論強調後天的努力和積累,卻否認天生的靈感,所以無法解釋下列現象:
學識淵博的學者,有時卻墨守成規,食古不化,毫無創意可言;而有時大字不識的文盲卻能機智靈活,創意多多。
天才理論
。
與“魔島”理論的立意角度正好相反,天才理論推崇天才,強調創意是靠天才而獲得的。世界上的確存在著不少天才,如:孫武子的《兵法》是天才之謀,曹植的《七步詩》是天才之作,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是天才之畫,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是天才之論,比爾·蓋茨的微軟視窗Windows是天才的作業系統。還有其他眾多的天才之想、天才之舉、天才之功、天才之學、天才之用,舉不勝舉。在這些人身上,“勤能補拙”的格言並不適應。天才理論認為,創意並不需要苦苦求索,天才的策劃家,天生就有這方面的突出才能。
在商務策劃中,不承認天賦是不行的,某些傑出的策劃大師,他們的隨機念頭,往往比我們費盡心機摳出來的方案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天才理論揭示了創意的部分來源,但這一理論過分強調天生而忽視後天的努力,實際上也是片面的。如果我們相信創意大部分非天才不能為,那么策劃人才如何培養?大量出現在商戰中的,由普通人完成的各種成功策劃又如何解釋?
遷移理論
。
這種理論認為,創意是一種遷移。所謂遷移,就是用觀察此事物的辦法去觀察彼事物,就是用不同的眼光去觀察同一個現象,就是採取移動視角的辦法來分析問題。通過視角的遷移,人們可以很簡單地創造出眾多新鮮的、交叉的、融合的、異化的、裂變的、創新的事物來。這就是創意產生的成因。
自然科學裡的轉基因研究,社會科學中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出現,實際上都是學者遷移觀察的結果。科研是這樣,產品是這樣,策劃更是這樣。在市場實踐中,許許多多傑出的策劃創意都源於這類的“再認識”。“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在談到創新的來源時,也認為“認識的改變”是重要的創新來源。
變通理論
。
創意有時候只是“概念的一扭”,只要換一種方式去理解,換一個角度去觀察,換一個環境去套用,一個新的創意就產生了。這就是創意的變通理論。
某種事物的功效作為一種能量,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如:用於戰爭的兵法,經過變通可用於經濟,這是一種觀念的嫁接;原本屬於動物本能的保護色,經過變通,可用於軍隊的迷彩服,這是功能的變通;民用產品可以用於軍需,軍需產品也可以轉為民用,這是能量與功效的傳遞和延伸。顯然,上述各種能量的轉換、功能的變通,對策劃創意的產生是極有啟示性的。同樣,知識的用途可以被拓寬,如:心理學套用於管理,產生了管理心理學,成為管理者必備的知識;軍事謀略套用於商戰,使精明的商人懂得韜略;
公關策略引入政界,成為競選的有力武器,等等。
對策劃來說,創意就需要這種變通,創意就產生於這種變通。“改變用途”是創意的重要源泉。策劃人應該善於運用這種思路,通過改變策劃對象的用途,賦予策劃以新奇和獨創。事物的用途能交換、轉換和傳遞。改變人的觀念與改變事物的用途一樣,實際上也是一種能力的改變。以一樣的眼光看待不一樣的事物,或對一樣的事物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都是一種功能變通,都能產生新的創意。
元素組合理論
在自然界,元素通過組合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新的物質,策劃的創意也可產生於元素組合,即策劃人可以通過研究各種元素的組合而獲取新的創意。這就是元素組合理論。
商務策劃師不能墨守成規,必須不斷嘗試和揣測各種組合的可能,並從中獲得具有新價值的創意(即經濟學中的“帕雷托法則——The 80/20 principle”)。元素的組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種創造。能夠產生創意的元素包羅萬象,可以是實際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現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虛構想像的。電視可以論斤出售、冰淇淋可以油炸、外牆塗料可以人喝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一些超越常人思維習慣與方向的元素組合。
創意的過程
對於創意的產生,世界公認的創意大師詹姆斯·韋伯·揚(James Webb Young)有過詳盡的論述。他認為創意也是有規律可尋的,產生創意的基本方針有兩點:
1.創意完全是把事物原來的許多舊要素作新的組合。
2.必須具有把事物舊要素予以新的組合的能力。
他認為,創意思維經歷的過程還應該經歷六個步驟,並且絕對要遵循這六個步驟的先後次序:
收集原始資料
(信息)。
一般來說,收集的資料(信息)應該有兩種類型:
特定資料——主要是指與特定策劃創意對象相關的資料和與特定策劃創意對象相關的公眾的資料。這類資料,大多由專業調查得到。
一般資料——這些資料未必都與特定的策劃創意對象相關,但一定會對特定的策劃思維有幫助。
所以,一般策劃者都應該對各方面的資料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善於了解各個學科的資訊。創意思維的材料猶如一個萬花筒,萬花筒內的材料數量越多,組成的圖案就越多。與萬花筒原理一樣,掌握的原始資料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創意。
資料收集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認真的閱讀、理解。
這時的閱讀不是一般地瀏覽,而是要認真地閱讀,而且是要帶著一個巨觀的思路去認真閱讀。
對所收集到的全部的資料,包括歷史的、專業的資料,一般性的資料,實地調查資料,以及腦海中過去積累的資料,統統都應像梳頭一樣,逐一梳理,進而理解、掌握。
認真研究所有資料
。
研究(即商務策劃思維步驟中的“判斷”環節)是有一定的技巧的。需要把一件事物用不同的方式去考慮;還要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然後嘗試把相關的兩個事物放在一起,研究它們的內在關係配合如何。
放開題目,放鬆自己
選取自己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如打球、聽音樂、唱歌、看電影等,總之將精力轉向任何能使自己身心輕鬆的節目,完全順乎自然地放鬆。不要以為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過程,實質上,這個過程是轉向刺激潛意識的創作過程。轉向自己所喜歡的輕鬆方式,這些方式均是可以刺激自己的想像力及情緒的極佳的方式。
創意出現
假如在上述四個階段中確已盡到責任,幾乎可以肯定會經歷第五個階段——創意出現。創意往往會在策劃人費盡心思、苦苦思索,經過一段停止思索的休息與放鬆之後出現。
詹姆斯·韋伯·揚在研究網版印刷照相製版法的問題時,進行完前兩個步驟,他疲勞至極,睡覺去了。一覺醒來,整個運作中的照相製版方法及設備影像映在天花板上,啊,創意出現了!
阿基米德發現水中龐然大物的重量計算方法,是在極度疲勞,放開思索洗澡時,沐浴完畢起身離開浴盆,嘩嘩一聲水響,觸動了他的靈感!從此以後,人類對浮在水面的萬噸巨輪,也就是以排水量來計算其重量。
6.對冥發的創意進行細緻的修改、補充、錘鍊、提高。
這是創意的最後一個階段的工作,也是必須要做的工作。一個創意的初期冥發,肯定不會很完善,所以要充分運用商務策劃的
專業知識去予以完善。這時,重要的是要將自己的創意提交創意小組去評頭品足,履行群體創意、集思廣益、完善細化的程式。
概括地說,創意要遵從以上六個程式,同時要把握五個要點:一是努力掙脫思維定勢的束縛;二是緊緊抓住思維對象的特點;三是儘量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四是防止兩個思考角度完全重合;五是努力克服思維惰性的影響。
創意方法
最簡單易學的創意方法大概就是“和田創造12技法”了。
上海市閘北區和田路國小吸收各種創新技法的精華又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與知識基礎,將創造心理學中的“檢核表法”加以改造、提煉和通俗化,逐漸歸納出十二個“一”的“和田技法”,以它的兒童化,通俗易懂的特點躋身於眾多創造技法之中,多年來一樣受到成年人的接受和青睞,被國際組織宣傳推廣,在國內外廣泛傳播,顯示了很強的生命力。
“和田創造十二技法”包括十二個“一”,即: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組合等;
“減一減”——減輕、減少、省略等;
“擴一擴”——放大、擴大、提高功效等;
“變一變”——改變形狀、顏色、氣味、音響、次序等;
“改一改”——改掉缺點、缺憾,改變不便或不足之處;
“縮一縮”——壓縮、縮小、微型化;
“聯一聯”——原因和結果有何聯繫,把某些似乎不相干的東西聯繫起來;
“學一學”——模仿形狀、結構、方法,學習先進;
“代一代”——用別的材料代替,用別的方法代替;
“搬一搬”——換個地區換個行業換個領域,移作他用;
“反一反”——能否把次序、步驟、層次顛倒一下;
“定一定”——定個界限、標準,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思故我在。對於最富魅力和動力的創意思維,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總結和探索。從中國古代的學者文人,到當代西方的科學家、管理學家,都在不斷研究和摸索創意思維的規律,試圖整理出創意思維的特有程式,以推廣和促進人類的創造實踐。
以下是國內外五種比較典型和常見的闡述創意思維過程的說法:
“三境界”法
。
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字靜安,1877年~1927年)在代表作《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用三段絕美的宋詞極其形象地描述了思維求索“解決方案”的過程: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對目標、對象和環境的高視點、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蒐集)、整理和分析。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根據經驗、標準、規律等參照系統對前階段經過分解列舉的各個關聯要點進行篩選、判斷,是不斷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的艱辛過程。
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經過不斷的探索、比較、驗證的思維過程,終於頓悟開朗的創新時刻。
王國維的“三境界說”被廣泛地運用在很多需要創新的工作領域,不論是學習還是研究,是做行動計畫還是設計廣告,因為不論任何主體客體,人類思維的行進過程都是相似的。
2.5W2H法
所謂5W2H法就是分別從七個方面去對策劃創新的對象、目標進行設問。既是角度,也是分解創意策劃對象的程式。
分解這七個方面的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正好是5個W和2個H,所以稱為5W2H法。這七個方面是:
Why——為什麼需要創新?
What——什麼是創新的對象?即創新的內容和達成的目標。
Where——從什麼地方著手?
Who——什麼人來承擔任務?
When——什麼時候完成?
How——怎樣實施?即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
How much——達到怎樣的水平?或需要多少成本。
5W2H法能夠幫助我們的思維路徑實現條理化,圍繞目標,理清步驟,有助於在管理中乃至生活中杜絕思維的盲目性、隨意性和資源浪費。
行停法(gonging-stopping method)
美國創造學家阿里克斯·奧斯本(A.F.Osbern)總結整理出的一種設問類型的創新技法。通過“行”(go)——發散思維(提出創造性構想)與“停”(stop)——聚斂思維(對創造性構想進行冷靜分析)的反覆交叉進行,注重程式,逐步接近所需解決的問題。行停法的操作步驟是:
“行”(go)——思考列舉與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相關聯的要點因素;
“停”(stop)——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比較;
“行”(go)——對解決問題有哪些可能用得上的信息;
“停”(stop)——如何方便地得到這些信息;
“行”(go)——提出解決問題的所有關鍵點;
“停”(stop)——判斷確認最好的解決切入口;
“行”(go)——儘量找出驗證試驗的方法;
“停”(stop)——選擇最佳的試驗驗證方法……循環往復,直至思維創新達到預期目標,獲得成功答案,形成完整的策劃方案。
六頂思維帽法(lateral thinking)
英國劍橋大學的心理學醫學博士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在1980年代發明了“平行思維法”。針對一件具體事情,思維的一個小環節,在同一個時刻,人們在思考時,情感、信息、邏輯、希望、創造力等都要參與到思考之中,人們要同時控制它們。
該方法主張:要把情感和邏輯分開,將創造力與信息分開,以此類推。波諾先生形象地把各個概念比做不同顏色的思考帽,戴上一頂帽子代表使用一種思維方式。
白帽:純白,純粹的事實、數字和信息。
紅帽:刺目的紅,情緒和感覺,包括預感和直覺。
黑帽:漆黑,做錯誤倡導者,否定判斷,代表負面因素。
黃帽:陽光的,明亮和樂觀主義,肯定的,建設性的,機會。
綠帽:象徵豐收,創造性的,植物從種子裡茁壯成長,意動,激發。
藍帽:冷靜和控制,管弦樂隊的指揮,對思維進行思維。
戴上上述不同顏色的帽子,分別從不同的傾向角度去面對問題,得出的結論會有所不同,綜合這些思維結果所得出的總結論往往是最好的
決策。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
就像中國成語“集思廣益”的意義一樣,仍然是那位著名的阿里克斯·奧斯本(A.F.Osbern)於1938年發明了著名的頭腦風暴法,這是激發人的大腦思維產生創造性構想的一種集體討論方法,又稱BS法。以後各國創造學家又進一步對其豐富和發展,先後提出了默寫式
智力激勵法、
卡片式智力激勵法、三菱智力激勵法等。奧斯本把這種方法的有效性歸因於四個方面:
其一,思想的產生有賴於聯想,聯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不同思想的相互啟發和誘導。
其二,一般人在小組討論中比單獨思考更能發揮其想像力。
其三,智力活動在競爭情況下,其產生思想的能力增強50%,其中尤其以產生靈感的能力增強最為突出。
其四,在小組中個人構想往往會立刻得到他人的鼓勵、引伸和發展,從而增加激發自己提出更好的構想。
頭腦風暴法的具體做法是:圍繞某個目標明確的主題,召開一次有10人左右參加的小組討論會。會議主持人的言辭必須妙趣橫生,使場面輕鬆、和諧,善於引導、激勵會議成員積極思考。為了使會議氣氛熱烈,富有成效,對到會的人員約定4條原則:第一,不允許批評別人提出的構想;第二,提倡無約束地自由思考;第三,儘量提出新奇構想;第四,結合他人的見解提出新構想。
主要包括準備、熱身、明確問題、暢談、加工構想等五個步驟。通過這五個步驟,先把構想歸為明顯可行的、荒謬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三類,經評價篩選出最佳方案。
在
頭腦風暴法的基礎上,日本學者武知考夫提出了T.T.STORM法,把創意的思維過程歸結成集中目標、廣泛思考、探索相似點、系統化、擇優、具體化等六個步驟。其他還有不少國內外學者專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改進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