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高位截癱

創傷性高位截癱

創傷性高位截癱(traumatic high paraplegia):創傷性高位截癱指創傷引起的截癱,絕大多數均由脊柱骨折、脫位所致。高位截癱顧名思義,是指橫貫性病變發生在脊髓較高水平位上。

創傷性高位截癱(traumatic high paraplegia):創傷性高位截癱指創傷引起的截癱,絕大多數均由脊柱骨折、脫位所致。高位截癱顧名思義,是指橫貫性病變發生在脊髓較高水平位上。中國骨與關節研究所的《中國骨與關節雜誌》中指出:醫學上一般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稱為下半身截癱。

高位截癱一般都會出現四肢癱瘓,預後多不良,其它方面跟下肢截癱相同,脊柱椎骨或附屬檔案骨折,移位的椎體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性壓迫脊髓或馬尾,使之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受傷脊髓橫斷平面以下,肢體的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的,稱完全性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後,雙上肢有神經功能障礙者,為四肢癱。而創傷性高位截癱指創傷引起的截癱,絕大多數由脊柱骨折,脫位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傷性高位截癱
  • 類型:疾病
  • 科室:外科
  • 傷害程度:高
疾病分型,治療方法,科研技術,護理措施,症狀,護理措施,

疾病分型

創傷性高位截癱是指脊柱由於受外力而導致脊髓損傷部位以下的肢體發生癱瘓的病症。不同的創傷性高位截癱分型有著不同的治療方案。我們從中國骨與關節研究所的《中國骨與關節雜誌》中總結出以下幾種創傷性高位截癱的分型。
一、脊髓休克
為脊髓受傷以後所表現的在損傷節段以下繼發的完全性弛緩性癱瘓,伴有各種反射、感覺、括約肌功能喪失的臨床現象。輕傷病例這一表現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恢復,不留後遺症。若損傷程度較重,這一表現可能持續時間較長,常需3~6周后才逐漸出現損傷節段以下的脊髓自主活動。
二、感覺障礙
在損傷平面以下各種感覺均喪失。需待脊髓休克恢復後,感覺才能逐漸出現。有時在脊髓休克期中肛門及會陰部可有部分感覺保留,表示脊髓損傷是不完全性的。
三、運動功能
橫貫性損傷時在脊髓休克期消失後,損傷節段以下的運動功能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逐漸增高,反射充進。部分損傷者在脊髓休克期恢復後可逐步出現肌肉的自主活動,但相當於損害節段所管轄的肌群可表現為張力鬆弛、萎縮、腱反射消失等。
四、反射
休克期消失以後癱瘓肢體的反射逐漸變得亢進,肌張力由弛緩轉為痙攣。
五、膀胱功能
在不同時期的脊髓損傷中可出現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性膀胱。在脊髓休克期中表現為無張力性膀胱,休克逐漸恢復時,表現為反射性膀胱和間歇性尿失禁。當脊髓恢復到出現反射時,刺激下肢皮膚即可產生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則表現為攣縮性膀胱。
六、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如高熱、無汗、腸蠕動減慢、大便秘結等。

治療方法

不同的病情要選擇對症的高位截癱的治療方法。
1、心理治療:針對心理不同階段的改變制定出心理治療計畫,可以進行個別和集體、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
2、日常治療:主要是日常生活動作,職業性勞動動作,工藝勞動,使高位截癱患者出院後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
3、主要是臨床康復:用特殊護理和苭物如維生素A、C/E,固齒強骨膠囊、鈣片等手段,預防各種合併症的發生,亦可進行一些治療性臨床處理,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
4、物理治療:主要是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以及理療。
5、輔助器具: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來練習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這些工具來補償功能的不足。

科研技術

神經修復學是中國骨與關節研究所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神經再生、神經結構修補或替代、神經重塑、神經調控。神經修復技術是中國骨與關節研究所研究的國際前沿的醫學技術,成功突破了脊髓損傷、截癱這個世界醫學難題。採用細胞移植等物理因素神經刺激或調控、藥物或化學等各種干預策略,在原有神經解剖和功能基礎上,促進被破壞或受損害神經再生修復和重塑、重建神經解剖投射通路和環路、調控和改善神經信號傳導、最終實現神經功能修復。這一技術誕生多年來成功地使數千名脊髓損傷截癱患者得到有效治療。

護理措施

創傷性高位截癱指創傷引起的截癱,絕大多數均由脊柱骨折、脫位所致。中國骨與關節研究所的《中國骨與關節雜誌》中表示:創傷性高位截癱護理對患者有著康復積極地促進作用,我們應選擇適當的方法對其護理,以免導致病情的嚴重性。
1.預防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與呼吸道感染是頸髓損傷的嚴重併發症。頸髓損傷後肋間肌癱瘓,傷後能否生存,取決於腹式呼吸是否倖存。對尚存腹式呼吸者,硬經常更換體位,指導深呼吸和咳嗽,給霧化吸入和吸痰;對上頸髓損傷出現呼吸衰竭、呼吸道感染或已有窒息者,應及早氣管切開。
2.預防泌尿系感染:早期常規留置導尿管持續導尿,傷後2-3周,改為4-6小時放尿一次,使膀胱有規律的膨脹和收縮;鼓勵多飲水,每日3000毫升,膀胱沖洗,1-2次/天,以衝出膀胱內的沉渣;數周后拔除導尿管,訓練排尿功能,可用手掌輕輕按壓下腹部,協助比如排尿。
3.預防褥瘡:每2-3小時翻身一次,骨突處墊氣墊或海綿圈,每次翻身對骨突處進行按摩,一旦出現皮膚暗紅、彈性降低或水皰,應按褥瘡處理。
4.處理高熱:應以環境降溫和物理降溫為主,如降低室溫、冰水擦浴、冰敷、酒精擦浴等。
5.其他:如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內容。

症狀

1. 膀胱功能。在不同時期的脊髓損傷中可出現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性膀胱。在脊髓休克期中表現為無張力性膀胱,休克逐漸恢復時,表現為反射性膀胱和間歇性尿失禁。當脊髓恢復到出現反射時,刺激下肢皮膚即可產生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則表現為孿縮性膀脫。
2. 運動功能。橫貫性損傷時在脊髓休克期消失後,損傷節段以下的運動功能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逐漸增高,反射充進。部分損傷者在脊髓休克期恢復後可逐步出現肌肉的自主活動,但相當於損害節段所管轄的肌群可表現為張力鬆弛、萎縮、腱反射消失等。
3. 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高熱、無汗、腸蠕動減慢、大便秘結等。
4. 反射。休克期消失以後癱瘓肢體的反射逐漸變得亢進,肌張力由弛緩轉為痙攣。
5. 脊髓休克。為脊髓受傷以後所表現的在損傷節段以下繼發的完全性弛緩性癱瘓,伴有各種反射、感覺、括約功能喪失的臨床現象。輕傷病例這一表現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恢復,不留後遺症。若損傷程度較重,這一表現可能持續時間較長,常需3-6周后才逐漸出現損傷節段以下的脊髓自主活動。

護理措施

1.預防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與呼吸道感染是頸髓損傷的嚴重併發症。頸髓損傷後肋間肌癱瘓,傷後能否生存,取決於腹式呼吸是否倖存。對尚存腹式呼吸者,硬經常更換體位,指導深呼吸和咳嗽,給霧化吸入和吸痰;對上頸髓損傷出現呼吸衰竭、呼吸道感染或已有窒息者,應及早氣管切開。
2.預防泌尿系感染:早期常規留置導尿管持續導尿,傷後2-3周,改為4-6小時放尿一次,使膀胱有規律的膨脹和收縮;鼓勵多飲水,每日3000毫升,膀胱沖洗,1-2次/天,以衝出膀胱內的沉渣;數周后拔除導尿管,訓練排尿功能,可用手掌輕輕按壓下腹部,協助比如排尿。
3.預防褥瘡:每2-3小時翻身一次,骨突處墊氣墊或海綿圈,每次翻身對骨突處進行按摩,一旦出現皮膚暗紅、彈性降低或水皰,應按褥瘡處理。
4.處理高熱:應以環境降溫和物理降溫為主,如降低室溫、冰水擦浴、冰敷、酒精擦浴等。
5.其他:如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