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刺尾鯛(Paracanthurus hepatus):又稱藍倒吊,刺尾魚科副刺尾魚屬的一種魚類。體側扁,口小。魚體呈鮮艷的寶藍色,並有明顯調色盤狀黑帶;背鰭與臀鰭皆為寶藍鑲黑色寬邊;尾柄與尾鰭皆為鮮黃色,尾柄兩側各具一根硬棘,尾棘鞘不明顯。魚體越大體色變淡。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自非洲東岸,東至萊恩群島,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包含密克羅尼西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人工養殖,
形態特徵
擬刺尾鯛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腹鰭僅3軟條;尾鰭近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其後端固定於皮下。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有一長橢圓形藍斑;眼後另具一黑帶沿背鰭基部縱走而與體之黑斑相連;背、臀及腹鰭藍色而具黑緣;胸鰭前部藍色,後部黃色;尾鰭黃色,上下葉緣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面海且有潮流經過的礁區平台,棲息深度在2-40米左右,生活於24-26℃水溫,。成魚通常會聚集於離海底1-2米高的水層,稚魚或幼魚則聚集在珊瑚的枝芽附近。
生活習性
性情溫和,遭受威脅時會將尾部棘刺豎起攻擊敵人。雜食性動物,主要以浮游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為食。
分布範圍
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達魯薩蘭國、聖誕島、科科斯群島、葛摩、庫克群島、西沙群島島、南沙群島、斐濟、法國南方領土(莫三比克海峽島)、關島、印度(安達曼是、尼科巴島)、印度尼西亞、日本、肯亞、吉里巴斯(吉爾伯特、吉里巴斯、鳳凰島)、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留尼旺、薩摩亞、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中國台灣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吐瓦魯、美國(夏威夷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霍蘭德 - 貝克)、萬那杜、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主要價值
體色豔麗,是水族館裡受歡迎的魚種。
人工養殖
最小水族箱尺寸:300升
飼養難度:容易
飼養要求:鹽度 1.020-1.025;酸鹼度 8.1-8.4
性情:溫和
水族箱最大成體尺寸:25厘米
岩礁缸兼容性:安全
食物要求:草食
主要產地:斐濟、印度洋、索羅門島
種屬:粗皮鯛科
藍倒吊是一種大家最喜愛的、美麗的吊類,能活很長時間。很容易與其他吊類區別,因為其卵圓形身體及黑的粗條紋。身體顏色如調色板的深藍色,非常亮麗。
需要300升以上的水族箱飼養,帶有一定數量的藏身地點及足夠的游泳空間。藍倒吊比其他吊類更易養,但有時對其他藍吊有攻擊行為。如果想多養一些,應該同時放入足夠大的缸。缺點是比其他品種的魚更容易患白點等皮膚寄生蟲病。
雖然吊類魚也和其他魚一樣餵食動物性餌料,但需要注意要提供足夠的海草及海藻等植物性餌料。這能增強其身體免疫力,減少攻擊行為及提高其全面健康。也可以在石頭上綁上乾海草來餵食,每天建議餵食3次。或者準備一些人工的植物性餌料,能更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