剕罰,讀音為fèi fá,漢語詞語,意思是以金錢贖斷足之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剕罰
- 讀音:fèi fá
- 注音:ㄈㄟˋ ㄈㄚˊ
剕罰,讀音為fèi fá,漢語詞語,意思是以金錢贖斷足之刑。
剕罰 剕罰,讀音為fèi fá,漢語詞語,意思是以金錢贖斷足之刑。解釋 以金錢贖斷足之刑。出處 《書·呂刑》:“剕罰之屬五百。”
剕,斬趾,即斬削犯人的腳。古代的趾是腳的意思。這是中國古代肉刑之一,即斷足(見五刑)。也稱刖刑。同“䠊”。漢字信息 剕,古代肉刑之一,即鋸斷犯人的腳。《殷墟書契前編》中有字,象徵一人拿鋸鋸斷另一人的足。可見殷代...
剕辟 剕辟,漢語詞語,讀音fèi pì,意思是指剕刑。解釋 剕:古代砍掉腳的酷刑;辟:罪,罪行。指剕刑。出處 《書·呂刑》:“剕辟疑赦,其罰倍差。”孔傳:“刖足曰剕。
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舊題漢·孔安國傳:「疑則赦,從罰。六兩曰鍰,鍰,黃鐵也。閱實其罪,使與罰各相當。」 [1] 唐·柳宗元《酬韶州裴曹長使君》...
宮罰 宮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ōng fá,是即宮刑。解釋 即宮刑。出處 《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
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上下比罪,無僭亂辭,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上刑適輕...
但也有人說孫臏受的刑罰是被剔去雙膝蓋骨。歷史上關於孫臏所受刑罰的兩種說法,具體地證明了前面所談到的關於刖、剕、臏的含義彼此混淆的情形。鬥爭產物 編輯 被刑者多有死亡,充分暴露了奴隸主的極端兇殘。不過,這許多奴隸被鋸掉下腿...
“五刑”,是指中國古代官府對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種主要刑罰的統稱。五刑為正刑或主刑,“五刑”之外的則為閏刑或從刑。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宮、大辟。漢代經過刑制改革,肉刑逐漸廢除。以後隨著流放刑罰的不斷發展,其地位...
刑罰種類是指刑罰方法的種類。一、刑罰的種類 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刑罰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生命刑:行刑方法多樣 肢(身)體殘廢刑 自由刑、財產刑、資格刑、侮辱刑 ◆中國古代的五刑:上古,墨、劓、剕、宮、大辟;中近古,笞、杖...
中國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種刑罰。《周禮·秋官·司刑》鄭康成註:“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見於甲骨文,從刀從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徵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於墨刑,而輕於剕(刖)刑。釋義 yì ⑴ (會意。從刀...
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辟(即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yì)刑-割鼻子,臏-去膝蓋骨,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於西周時期寫入呂侯編著的《呂刑》,是一種野蠻的、殘忍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
䠊,同“剕”。 [1] 剕 [1] 五刑中的一種。一說即“臏”或“髕”,是切去膝蓋骨的刑罰,與斷足的“刖”不同。秦時稱斬趾,漢初沿用。漢文帝時廢除,漢景帝時又恢復。魏晉以下,不見於刑典。 早在殷商時代即有此刑。《尚...
中國夏、商、周時代都有墨、劓,剕、宮、大辟等酷刑。(3)罪刑擅斷。主要特點:(1)等級森嚴。人的身份、等級是確定刑罰的依據,不同等級的人犯同一罪行,處罰則不同。如奴隸主殺死奴隸不是犯罪,奴隸殺死奴隸主則要處死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