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王建墓,稱永陵,為五代時期前蜀國國主王建陵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外的高地上。據出土哀冊,王建死於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十一月下葬。
1942——1943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前四川博物館共同發掘。馮漢驥主持發掘工作並編寫了《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蜀王建墓
- 時期:五代時期
- 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蜀王建墓,稱永陵,為五代時期前蜀國國主王建陵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外的高地上。據出土哀冊,王建死於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十一月下葬。
1942——1943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前四川博物館共同發掘。馮漢驥主持發掘工作並編寫了《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蜀王建墓,稱永陵,為五代時期前蜀國國主王建陵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外的高地上。據出土哀冊,王建死於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十一月下葬。1942——1943年...
例如南京南唐李昪欽陵墓室的前、中二室為磚砌墓室。石築墓室多採用拱券結構,五代時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圓形拱券組成。宋陵墓室雖然是由石料構成,但...
石築墓室多採用拱券結構,五代時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圓形拱券組成。宋陵墓室雖然是由石料構成,但頂部是由木樑承重,為木石混合結構。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
五代時期的帝陵,發掘過南京的南唐二陵、成都的前蜀王建墓和後蜀孟知祥墓,它們沿用了唐陵的某些制度,但規模較小。 鞏縣宋陵的北宋八陵,都有覆斗形墳,陵園布局...
他代表中國營造學社參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蜀王建墓考察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建築雕塑測繪圖和王建墓雕塑藝術的長篇論文,當即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可惜由於...
鎏金銅鋪首是約1942年~1943年間在四川五代十國時前蜀王建墓出土的文物。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石築墓室多採用拱券結構,五代時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圓形拱券組成。宋陵墓室雖然是由石料構成,但頂部是由木樑承重,為木石混合結構。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
永陵坐落於成都市青羊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我國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築於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是五代時前...
此次發掘的趙廷隱墓,是繼前蜀王建墓、後蜀孟知祥墓後,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墓,是四川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發現。較為完整、精美無比的重大發現,會不會在日後...
王建墓內出土“大帶”考前蜀王建墓出土的平脫漆器及銀鉛胎漆器論南唐二陵中的玉冊元八思巴蒙文聖旨碑發現記川康明清土司官印考...
1962年,他完成了《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的編寫,該書於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可視為先生二十年辛勤勞動之總結。馮漢驥榮譽成就 編輯 ...
在棺床的東西兩面排列著十二神。《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說:棺床東西兩側列置十二神,每側六人,東一、東六、西一、西四為單置,余皆兩兩相併。神像僅刻半身,...
陪葬墓墳保存最多的是昭陵(167座 ),獻陵其次(67座),歷年作過一些發掘。五代時期的帝陵,發掘過南京的南唐二陵、成都的前蜀王建墓和後蜀孟知祥墓,它們沿用了唐...
每板長40.5厘米、上寬7.9厘米、下寬8.5厘米、厚1.8厘米,兩端均呈鈍三角形,為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製品,此拍板與五代前蜀王建墓樂舞石刻中的...
他代表中國營造學社參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蜀王建墓考察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建築雕塑測繪圖和王建墓雕塑藝術的長篇論文,當即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可惜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