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寒武紀成礦作用

《前寒武紀成礦作用》是由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沈保豐、翟安民、陳文明、楊春亮、胡小蝶、曹秀蘭、宮曉華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寒武紀成礦作用
  • 主要完成單位: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沈保豐,翟安民,陳文明,楊春亮,胡小蝶,曹秀蘭,宮曉華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060052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6-2-4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目主要研究中國前寒武紀成礦作用和提出前寒武紀成礦區大規模成礦預測,屬套用基礎類研究領域。項目以成礦的全球觀、前寒武紀超大陸旋迴和地殼演化與成礦關係為主線,首次對中國前寒武紀成礦作用進行系統、全面地總結,並對前寒武紀大規模成礦進行預測。 成果主要內容是:1. 系統地總結中國前寒武紀成礦地質構造環境,首次提出中國前寒武紀地殼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至少經歷了7次重大的地質事件和演化階段;2.全面地總結中國前寒武紀礦床的時空分布、成礦特徵和成礦規律。統計得出一批前寒武紀鐵、銅、鉛、鋅、金、鎳、石墨、硼、菱鎂礦、滑石、磷等礦床占全國儲量比例。提出中國前寒武紀成礦時代以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青白口紀最重要。中國前寒武紀礦床主要分布在陸塊區及其邊緣;3. 首次提出與超大陸旋迴有關碰撞匯聚和裂解離散地質作用控制著中國前寒武紀成礦區帶、成礦系列和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和空間分布;4. 全面總結了中國前寒武紀大規模成礦作用的特點、成礦主要因素;5. 對中國前寒武紀成礦區帶進行大規模成礦預測,提出華北陸塊北緣東段等8處具有較大的成礦遠景;6. 首次以超大陸旋迴觀點,編制了1:500萬中國前寒武紀礦床成礦系列圖。該成果經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組織的鑑定委員會鑑定,認為研究報告“在理論上有創新,在成礦預測方面有新認識,對指導找礦有重要參考價值,是一份優秀成果,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成果已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推廣,除研究報告已公開出版專著外,並在《地質學報》、《礦床地質》、《前寒武紀研究進展》等雜誌發表和有關會議宣讀。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提出的預測意見,有的經生產單位的驗證取得實效,如夾皮溝二道溝金礦深部獲得11噸金儲量,中條山地區發現了坪坪溝銅鎳礦體和黑崖底銅礦峪型銅礦體。對中條山、蔡家營和冀北鉛鋅礦及夾皮溝本區等地找礦,有關單位將進行工程驗證或立項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