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項目摘要
遼東地區是我國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工業基礎雄厚的地區。成果運用岩礦地球化學、變質地質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同位素地質學、遙感等學科理論與方法,對遼東地區早前寒武紀地殼演化建立了系統的區域地質概念模式,從而對區內礦產資源遠景與區域成礦規律做出重新判斷和預測。 成果以多期變質、變形、變質重就位等新概念,全面地論證了遼東地區早前寒武紀地體的演化和礦床的形成規律等一系列複雜的地質事件,奠定了本區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區域概念模式基礎。 成果以變質原岩建造、岩漿演化序列為綱,解決了全區太古宙的整體問題,闡明本區結晶基底屬於受後期構造岩漿帶改造的非穩定型。對其層狀岩系建立了五個“岩組”,得出本區缺少下部超鎂鐵質岩系的結論,首次提出了本區太古宙構造演化模式是本區工作的重要新進展。 成果將區內變質雜岩中的礦床分為三個類型,五個亞類,並得出本區早前寒武紀礦床主要均屬變質層控礦床的結論,發現了各種沉積組織泥裂、交錯層等,首創提出應為海灣潮間帶所形成的白雲岩楔狀體的層狀礦床的新模式,對遼東地區塊狀硫化物,鉛鋅礦、黃鐵礦、菱鎂礦、滑石、玉石、硼礦等礦產資源地質工作部署提出了科學依據,並對鉛鋅礦床、硼礦、金礦提出35個不同級別的遠景區及27項最佳找礦標誌。 該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有許多創見,在某些方面達到了本專業領域當代的國際研究水平。尤其對豐富和發展我國和世界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作用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成果曾在1984年莫斯科27屆地科聯及1985年長春國際早寒武紀專業會宣讀,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