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作用

《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作用》是由長春地質學院擔任等級第一完成單位,張秋生、劉連登、朱永正、李守義、朱國林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作用
  • 主要完成單位:長春地質學院
  • 主要完成人:張秋生、劉連登、朱永正、李守義、朱國林
  • 等級:二等
基礎信息,項目簡介,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19860063
項目名稱
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作用
主要完成單位
長春地質學院
主要完成人
張秋生、劉連登、朱永正、李守義、朱國林
獲獎證書編號
KJ-86-2-4
獎種
科技
等級
二等

項目簡介

本成果是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第91項的總結報告,約83萬字,插圖251幅,表格163張,它運用了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地球物理學、全球構造學、同位素地質學等一系列近代地學理論和方法,全面分析和總結了近十餘年來國內外在這領域中的研究成果,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了“變質重就位”和早前寒武紀變質成礦作用的理論體系。建立了早前寒武紀優地槽型“遼吉岩套”的新概念以及對該時期變質沉積鐵礦床、鋅-銅型塊狀硫化物礦床、硼礦床,上部濁積岩系中的鉛-鋅礦床及滑石-菱鎂礦床的新的區域成礦模式。為區域找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成礦預測方向。 關於早前寒武紀基礎地質問題,提出了中國早前寒武紀屬非穩定型陸台的飽和型區域變質作用的論點。闡明了太古宙時期地殼以大幅度垂直升降運動和單相岩係為主,進入元古宙後方出現具有一定規模的水平運動和岩相分異。根據地質及深部地球物理資料,查明了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體在空間上存在“東老西新”的格局。這對中國早前寒武紀不同時期古老構造活動帶的確定和劃分,在理論和找礦實踐上都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還提到中國早太古宙主要是由花崗岩-綠岩地質體組成的見解。這項成果對豐富和發展我國以及世界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變質成礦理論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