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遷安鐵礦區早寒武紀地質構造及礦田構造研究

《河北遷安鐵礦區早寒武紀地質構造及礦田構造研究》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主要完成單位,李志忠、顧德林、白益良、李東旭、李龍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遷安鐵礦區早寒武紀地質構造及礦田構造研究
  • 類別:科研項目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李志忠、顧德林、白益良、李東旭、李龍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19880051
項目名稱
河北遷安鐵礦區早寒武紀地質構造及礦田構造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主要完成人
李志忠、顧德林、白益良、李東旭、李龍
獲獎證書編號
KJ-88-2-15
獎種
科技
等級
二等

項目摘要

成果由早前寒武紀地層與構造研究方法、遷安鐵礦區早前寒武紀地層及構造特徵、遷安礦區礦田構造研究、遷安礦區及鄰區早寒武紀地史演變四部分組成。 成果在300平方公里範圍內,積累了20個礦床的地勘資料,以構造研究為目的,圍繞地層、岩石化學、地球物理、同位素地質等方面作了探討,對礦區內早前寒武紀構造分析提出了新見解,得出本區在中元古代以前有五期複合褶被的論斷,並提出斷裂構造劃分為癒合型、複合型和韌性、脆性的不同類別觀點。 成果在構造研究基礎上將遷安鐵礦區內變質岩系劃分為早太古界遷西群的曹莊組及松汀組和晚太古界灤縣群,認為東西礦帶都屬於同一個含礦岩系——松汀組。確認在曹莊組內發育有副變質岩存在。 成果從區域地質構造著眼,從礦區、礦帶入手,充分運用磁法、鑽探資料,確立了三度空間構造形態模式,指出了明確的找礦方向,使遷安礦區內某些礦床附近及深部新增5.5億噸鐵礦石儲量。 成果中的1∶2萬遷安鐵礦區地質圖及構造圖,對地質找礦,礦山開採和地質研究均有實踐和理論意義,為在深變質岩區填繪大比例尺地質圖和構造圖提供了範例。 成果緊密聯繫生產,取得明顯經濟效益,達到國內同類性質專題研究的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