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葉癭蚊

刺槐葉癭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屬雙翅目癭蚊科,是我國新發現的一種外來入侵林業有害生物,主要以幼蟲取食刺槐葉片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槐葉癭蚊
  • 外文名: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
  • 正文:已悄然登入我國,已在河北省
  • 形態特徵:成蟲:身體色澤、大小和形
簡介,形態特徵,

簡介

已悄然登入我國,已在河北省秦皇島市、遼寧省北京市發生並造成嚴重危害。刺槐葉癭蚊危害刺槐葉片,該蟲主要危害症狀是:成蟲把卵散產在刺槐小葉葉片背面,幼蟲孵化後聚集到葉片背面沿葉緣取食,刺激葉片組織增生腫大,導致葉片沿側緣向背面縱向皺卷形成蟲癭,幼蟲隱藏其中取食危害,一般, 個蟲癭內有幼蟲3~8頭。由於它們的危害嚴重阻礙和影響了樹木的光合作用,導致樹勢迅速衰弱。在春季刺槐剛展葉時,葉片受害率為20%~30%。由於該害蟲發育速率很快,一般在夏季15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因此,到9~10 月份時刺槐葉片的受害率幾乎達100%,嚴重影響刺槐的健康生長,進而引起次期性害蟲如天牛、吉丁的發生和危害,造成刺槐死亡。

形態特徵

成蟲:身體色澤、大小和形態特徵與普通叮人的按蚊成蟲十分相似。
雌:體長3.2~3.8mm;觸角絲狀,14 節,鞭節各小節長圓柱形,中部稍縊縮,各小節上生有1 圈長剛毛,基部的1 圈剛毛明顯長於近端部的1 圈剛毛,但均比雄蟲觸角上的剛毛短。複眼大,幾乎占據頭頂大部分區域;胸部背面有3 個縱長形大黑斑,側面兩個黑斑向後延伸至胸部後緣,中部的黑斑僅後伸至胸中部;前翅發達,翅面上覆有很密的黑色絨毛,翅上僅具3 條縱脈,第1 條(R1&脈)從翅基部發出,在翅前緣2/5 處斜伸達翅前緣;第2 條基部較弱,在翅2/5 長度處後加粗而強壯,一直伸達前翅外緣;第1 條與第2條縱脈在翅基部1/3 長度處有1 斜的橫脈(r脈)將兩條脈相連;第3 條縱脈(Cu 脈)近於翅後緣著生,在翅後緣中部長度處下彎,伸達翅後緣(該段翅脈是為Cu脈);後翅特化成平衡棒,棒端部顯著膨大,呈桔紅色。腹部桔紅色,比雄性明顯粗壯,腹末稍尖,生殖器不外露。足細長,均顯著長於體。
雄:與雌相似,但體較小,體長2.7~3.0mm,觸角26節,鞭節各節為球形和中部縊縮成倒葫蘆形的小節相間排列,球形與倒葫蘆形小節上均生有1圈長剛毛,剛毛中間混生有環狀毛,特化成倒葫蘆狀的小節基端小球形突上還生有1 圈環狀毛。腹部背面黑褐色,具有淺色而較密的細毛;外生殖器顯著膨大而外露於腹末):肛尾葉大,近於分開;肛下板特化成兩個近圓形的葉狀突,將陽莖包圍;生殖刺突長而顯著,長於其基部的生殖突基節;中基葉缺如。
卵:長卵圓形,淡褐紅色,半透明,長0.27mm,寬0.07mm。產於葉片背面,散產。
幼蟲:體長2.8~3.6mm,紡錘形至長橢圓形,乳白色至淡黃色;前胸腹面中央具1 呈叉形的劍骨片,褐色;幼蟲生有9對氣門,分別著生於前胸、腹部1~8節背面兩側。
蛹:體長2.6~2.8mm,淡桔黃色,翅、足等附肢粘連,位於蛹體腹面,但與蛹體分離,下伸達蛹體長的3/4 處;腹部2~8節背面每節基部生有1 橫排褐色刺突;頭頂兩側各生有1 個深褐色的長刺,直立而伸出於頭頂。
發生規律
刺槐葉癭蚊1年發生多代,以老熟幼蟲落地入土越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末代幼蟲逐漸老熟,開始自卷葉邊緣爬出,墜地人士在淺土層中越冬,至10月下旬,幼蟲已大多入土越冬;11月上旬,全部越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