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功能類別: 捕食性天敵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小麥、蔬菜、玉米、菸草、大豆
形態特徵
成蟲
下顎和下唇須暗褐色。觸角比前翅短,呈灰黃色,基部兩節與頭部同色。翅窄長,端部較尖,翅脈黃綠色,基部兩節與頭部同色,前緣橫脈的下端,徑分脈和徑橫脈的基部、內階脈和外階脈均為黑色,翅基部的橫脈也多為黑色。翅脈上有黑色短毛。足黃綠色,跗節黃褐色。
卵
卵粒呈橢圓形,長0.70-0.05毫米,寬0.32-0.38毫米,初產時綠色,近孵化時褐色,絲柄白色,長3-4毫米。單粒散產於植物上,多在葉背。
幼蟲
幼蟲呈紡錘形,隨著齡期的不同其特徵也不一樣。
一齡:體長1.50-1.80毫米。初孵時胸部淺紅色,腹部前4節紅褐色,後6節黃色,以後變成紅棕色。頭部有兩個“v”形黑紋。前胸背板有“w”形黑紋。前胸側瘤上剛毛2根,中、後胸側瘤上剛毛3根,腹部1一8節側痼上剛毛2根。
二齡:體長4.50-4.90毫米。體灰綠色,背線細,兩側有褐色帶。頭部有倒“八”形紋。前胸背板上有“H”形黑色斑紋。
三齡:體長7.20-8.50毫米。體黃綠色,背面和氣門上線紅褐色。頭部有褐色倒“八”形紋,頭兩側過單眼到上下顎有褐色紋通過,各側瘤上剛毛均多根。
繭
白色,長3-4毫米,寬2.50-3.20毫米,繭表面光滑無雜物。
生物學特性
(1)歷期:中華草蛉各蟲態歷期的長短,受溫度的影響極大,在15-32℃溫度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歷期逐漸縮短。
(2)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發育起點溫度,卵期10.80℃,一齡幼蟲11.80℃,二齡幼蟲10.03℃,三齡幼蟲11.08℃,蛹期10.3℃;有效積溫是:卵期60.7日度,一齡幼蟲46.3日度,二齡幼蟲38.4日度,三齡幼蟲45.5日度,蛹期148.2日度(趙敬釗,1981)。
(3)年生活史:中華草蛉在我國以成蟲越冬。其越冬場所和棲息植物較為廣泛,在湖北省有女貞、竹林、油菜、
小麥、苕籽、
茶樹、
蠶豆、豌豆等。在北京地區主要在背風向陽的山坡上的雜草和枯葉內越冬。10月下旬即可看到越冬成蟲。越冬時,體色由綠色變為黃綠色再變為褐色,最後變為土黃色。體色由綠變黃為越冬的標誌。成蟲一般在植物的葉背、根隙或雜草叢內越冬。此時,只要氣溫上升到19℃以上,並有陽光,成蟲就可活動,但不能產卵。翌春活動較早,成蟲壽命較長,自交配後在整個生活過程中有連續產卵的習性,因而造成世代重疊。根據山西省陽城縣農業局觀察,中華草蛉在該縣一年發生5代(1976年);陝西省關中地區(西北農學院植保系1977年)和河南省民權縣(民權縣農業局,1977年)一年發生5-6代;在山東省泰安地區一年發生4代(牟吉元等,1980);在湖北省武漢市一年發生6代(趙敬釗,1981)。
(4)繁殖:剛羽化的成蟲必須經過補充營養才能達到性成熟而交配。越冬代成蟲,一般越冬前不交配,翌年春天再進行交配。中華草蛉成蟲交配多在晚上17-23時,以20-21時交配為多。每次歷時3-5分鐘,一次交配終生可產受精卵。未交配的雌蟲亦可產少量的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始終保持綠色,不能孵化。中華草蛉雌蟲的產卵前期在25-30℃條件下為3-8天,一般5天左右。雌蟲自開始產卵後,除個別情況外,每天均可連續產卵。日產卵量在20-30粒之間。因此,一生的總產卵量與壽命的長短有關。一頭雌蟲的最高產卵量可達1,400粒以上,平均在700-800粒左右。在營養不良或產卵末期可產無柄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不能孵化,無柄卵可以孵化。產卵時間多集中在晚上19-23時,其它時間亦可產少量卵。卵為單粒散產,即產一粒卵後,要換位置再產下一粒卵。中華草蛉雌蟲對產卵場所有一定選擇性,一般把卵產在蚜蟲比較多的地方,這可保證幼蟲孵化後就能夠得到充足的食料,對種群的延續是有積極意義的。
中華草蛉雌蟲產卵量的多少與食物、壽命和光照都有一定的關係。根據西北農學院植保系試驗(1977),在24小時光照下,10天內的產卵量,比14小時光照下的產卵量多18.90%,比全黑暗條件下多33.10%,因此,在人工飼養時,可以採取延長光照的辦法來提高其產卵量。
(5)捕食:影響中華草嶺對獵物的捕食作用的因素是複雜的, 它既受草嶺本身行為特性、密度因素的影響 , 還受 獵物的種類與密度因素的影響 , 此外還有環境因素對捕食者與獵物的影響。
中華草蛉的幼蟲活動能力很強。據統計,三齡幼蟲在28℃條件下,一小時可爬行60米以上。捕食範圍也很廣。
中華草蛉幼蟲對各種害蟲的捕食量隨著齡期的增長而逐漸加大,因此,在人工飼養時要根據不同齡期而投入不同量的食物。
地理分布
中華草蛉作為多種害蟲的重要天敵 ,在我國分布很廣 ,能捕食多種農 、林害蟲 , 不少地區利用它防治棉田 、果園及溫室害蟲 ,皆取得了一定效果,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蘇、江西、安徽、上海、廣東、雲南、浙江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