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變遷中的感性選擇》是吳時輝撰寫的論文,由劉少傑導師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度變遷中的感性選擇
- 外文名:Perceptual choice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 作者:吳時輝
- 副題名:撫順市國企改革中下崗職工再就業行為研究
- 導師:劉少傑指導
- 學科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6
- 關鍵字:國有企業 下崗職工 再就業
- 館藏號:D669.2
- 館藏目錄:2010\D669.2\7
《制度變遷中的感性選擇》是吳時輝撰寫的論文,由劉少傑導師指導。
《制度變遷中的感性選擇》是吳時輝撰寫的論文,由劉少傑導師指導。內容簡介當代中國社會正經歷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的社會轉型,社會結構的轉型和變遷必然伴隨相應的制度變遷和制度轉型。而以產權改革等系列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
尤其在倫理本位的中國社會,象徵、模仿、從眾和習慣等因素在選擇行為中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圈子社會、熟人社會和禮俗社會中的感性選擇就更為廣泛。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理論闡述和深入具體的經驗研究,為讀者展開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理論視野,以選擇行為研究為核心,論及社會轉型、制度變遷、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社會重建、...
自我選擇的邏輯起點在於自我存在,而自我選擇無非就是自我存在的不斷充實。自我選擇體現了自我存在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在新的制度經濟學裡面,有這樣兩個概念: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和自我強化(self-enforcement)。它的意思是說,制度變遷(比如改革)一旦走上某條道路,就存在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的慣性,並且不斷...
制度變遷中的“速富階層”制度變遷中的“速富階層”,是由劉少傑指導、於仲秋著寫。導師 劉少傑指導 學科專業 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吉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6 關鍵字 民工 階層 館藏號 D663.2 館藏目錄 2010\D663.2\3
劉少傑稱此為“倫理的感性選擇”,並認為它是中國社會傳統的行為選擇方式。 這與科爾曼的理性原則和效益最大化原則是相悖的,但它卻很好地維持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的制度和秩序。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由農業走向工業, 由計畫走向市場,社會結構發生變遷。當前的社會結構既具有傳統社會的痕跡...
中國人對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封建性質的認識,對於中國古代存在被漢語譯成“封建制度”的“feudalism”體制(含有“食世業”、“食業”、“食邑”等義),經歷了一個從現實到歷史的逆向考察的過程。它得以完成,即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馬列主義唯物史觀的傳播和指導起決定作用,其中列寧關於中國社會是“半封建”...
《組織變遷中的意識形態整合研究》是吳海琳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1年8月。該書關注意識形態主體的具體化,從意識形態的階級分析走向組織論分析,關注意識形態的文化認知功能,從而超越意識形態關乎真假與關乎利益的哲學和政治學判斷,在制度變遷場景下,對組織意識形態的分化與整合實踐進行歷時的動態考察,並結合...
5、《社會理性化的感性制約——建構和諧社會的難題》,《新華文摘》(全文),2005/14 6、《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江蘇社會科學》,2002/2期 7、《從經驗描述到理論思維》,《新華文摘》(全文),2007/2期 8、《制度變遷中的意識形態分化與整合》,《江海學刊》2007/1期 9、《社會矛盾的制度協調》...
尤其在倫理本位的中國社會,象徵、模仿、從眾和習慣等因素在選擇行為中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圈子社會、熟人社會和禮俗社會中的感性選擇就更為廣泛。重要意義 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理論闡述和深入具體的經驗研究,為讀者展開了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理論視野,以選擇行為研究為核心,論及社會轉型、制度變遷、人力資本、社會資本、...
地位不一致與階層結構變遷 馬爾庫塞批判的理性與新感性思想研究 阿多諾新音樂哲學研究 人類認識之翼:非理性及其在人類認識中的作用 第二國際主流理論家馬克思主義觀研究 道德的博弈:交易秩序的倫理分析 西方大眾傳媒的全球化與我國的對策研究 《哲學的貧困》與《貧困的哲學》:馬克思與蒲魯東思想比較研究 管理的人性本質...
二、理性選擇研究的新視野 三、選擇行為與感性選擇 第二十一章曼瑟·奧爾森等人的集體行動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奧爾森與集體行動的邏輯 三、集體行動理論的後續發展 四、經濟理性人假設的利與弊 第二十二章阿瑪蒂亞·森的社會選擇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可能性問題 三、新理性觀的建構與自由...
一、感性概念與感性主義 二、社會學視野中的感性意識 三、感性選擇理論的提出 第三節 選擇行為與秩序 一、理性選擇與理性秩序 二、感性選擇與感性秩序 第三章 邁向理性化的外部秩序 第一節 社會選擇方式的變遷:外部秩序的前提 一、從倫理感性選擇到政治理性選擇 二、從政治理性選擇到經濟理性選擇 三、從經濟理性...
但對一國或地區的現代經濟成長與發展而言,其家族企業能否突破封閉的“圈子”,能否超越親情熟識式的人格化社會網路交易結構而進入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結構,能否從感性、非規範的家族式治理結構向理性、科層制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轉化,均是問題的關鍵。實踐證明,基於情感與血緣邏輯的私人信任已越來越成為中國家族企業...
馬克思價值論的偉大意義在於,他突破了從成本或從需求兩個角度說明價值的思路,而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說明價值問題。勞動價值論只是作為馬克思對經濟作長期分析的一個外殼,最終要說明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變遷表現為經濟的量的提高,制度的變遷,本質卻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遷。每一種...
當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強調了作為勞動力的人對於經濟成長和經濟制度變遷的決定作用。綜上所述,可以將物本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概括為物利為本的方向、物效為本的方針、物權為本的方式和物力為本的方法。同時,可以將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人類幸福為本的方向、人類滿意為本...
根據制度變遷理論的觀點,研究興趣的形成和演進具有路徑依賴性質。按照諾斯的觀點,“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由此,我的博士後研究選題範圍仍然秉承原有的研究興趣,未能超越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不過,研究範式已經從過去的紙上談兵式的純理性思考,轉移到實踐感性認識+理性思考。二是工作的要求...
(七)1978—2018,如果將這40年奔騰不息的偉大進程,放到世界現代化史和制度變遷史來看,這一世界上“最複雜”“最成功”的偉大變革,也深刻影響著世界。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說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它拓展了人類現代化的道路,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發展中...
總體性觀念的一個最生動的方面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政治引導,例如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相對於其他因素而言,制度處於更中心的地位--以便避免純粹是簡單概念循環的社會形式,因為在這種理論中,每一個層次看起來與其他層次都是等價的,政治的干預可以被武斷地決定。大部分政治上的激進派,不管他們是否承認,都受到...
兒童時期的政治社會化一般以政治認同、政治歸附、政治忠誠、政治服從等帶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認知和感情培養為主要內容,以直觀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為作為學習對象,以服從和直接模仿為學習方式。兒童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是家庭和學校,家庭成員和教師是兒童政治社會化的啟蒙老師。青年時期的政治社會化 青...
這些心理活動的過程一般包括三個部分:1、認知過程,如感覺、直覺、記憶和思維;2、情感過程,如喜、怒、哀、樂;3、意志過程,如對行為目標的選擇。這些過程因人而異,從而形成了每個個體的相對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品質。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與理性、自發與自覺的統一。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潛移...
在《大眾化與法治化:一個文化-哲學的解釋》(載《政法論壇》1998年3期)中,舒國瀅教授認為:大眾化與法治化是正在演化中的社會文化形態和制度形態,它們所反映的是近二百年來的人文精神、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社會關係諸方面的變遷及其趨向。與人類歷史的漫長生涯相比,大眾(化)社會與法治(化)社會仍然不過是...
一、事實勞動關係的概念及其立法演變 二、勞動契約立法開始前的學術爭鳴 三、勞動契約立法開始後的學術爭鳴 四、事實勞動關係的立法思考 五、小結 第十五章 無效勞動契約 一、我國無效勞動契約的含義及制度變遷 二、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契約 三、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契約 四、小結 第十六章 無固定期限契約 一、我國無固定...
七、理性選擇理論 第二節 農民工進城的巨觀原因:推力與拉力並存 一、農村推力因素 二、城市拉力因素 第三節 農民工進城的微觀機理:理性與感性之間 一、農民工進城中的理性與感性 二、農民工進城中感性選擇的具體表現 第四章 進城農民工的生存狀況 第一節 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境遇 第二節 進城農民工的生活狀況 一...
( 一) 理性與感性 ( 二) 理性與社會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理性 (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缺失 ( 二) 法治文化建設的理性訴求 三、理性與民法精神 ( 一) 理性是個人的社會秩序意志 ( 二) 民法精神是民本的理性精神 四、理性與法治文化 ( 一) 理性是法治文化的民本基礎 ( 二) 法治文化是理性...
16、制度經濟學:國內2012年已經有大量的產權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相關教材,課程講授主要圍繞以下內容,①制度經濟學基礎理論:經濟制度,交易成本與制度變遷與經濟效率的相互關係等。②企業制度理論:以現代制度經濟學的企業性質、理論為主線,討論企業組織與企業契約等相關的基礎理論問題。③現代企業制度理論:以公司法人...
為此,他把藝術的審美功能推向極致,使其成為解放人的愛欲、恢復人的感性、促使人類走向自由的重要途徑,使審美力量成為拯救世界的最後力量。而藝術審美之所以能夠擔當人的自由和解放之大任,就在於它對現實的異化具有否定和超越作用。由此,馬爾庫塞認為,繼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革命之後,革命主體必須著手人們行為心理基礎...
所謂男性受壓迫是指,按照父權社會的規則,男性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競爭的壓力,男性不能表現出內心感性的溫柔的一面,在人格的發展上受到壓抑。故此自由男性主義與男同性戀組織聯合起來,教導和幫助男性學會如何表達自身對情感的需求,釋放遭受壓抑的性情一面,鼓勵男性之間建立真誠的互助互愛的情誼,從而表達更豐富、更...
在如何創造和認識文化的問題上,歷來存在著理性決定和感性決定的爭論。在古希臘時期,人類就已經開始學習理性思維。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理性不能解釋的事物就是不好的事物。亞里士多德創造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邏輯學。但中世紀的神學統治,桎梏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了思維科學的停滯。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動搖了神學統治...
想像是比聯想更為複雜的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能在原有感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這些新形象是在已積累的知覺材料上經加工改造形成的,人們雖然能想像從未感知過的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想像歸根到底還是源於客觀現實。它能有力地推動我們的創造性思維。 聯想,是創意的關鍵,是形成設計思維的基礎,指...
”“社會制度的變遷多少有點‘理性’或‘歷史的邏輯’,例如銅器之先於鐵器……”。郭書的好處就在於“拿人類學上的結論作工具”去整理古史。但他又認為:“郭先生研究的指針,乃是50多年前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那已經成了人類學史上的古董,其中的結論多半已被近今人類學者所擯棄。”“郭先生竟毫無條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