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與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成長

制度創新與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成長是李賢利撰寫的一篇論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李賢利著
導師
趙學清指導
學科專業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京政治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經濟成長 制度建設 中國特色
館藏號
F124
館藏目錄
2009\F124\26

中文摘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於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性,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是新制度經濟學都已形成共識。儘管這兩者有著不同的立論基礎和出發點,但是並不意味著二者是完全對立的。它們也有可以聯繫的或者溝通之處,有些方面甚至還可以相互補充。本文套用馬克思主義巨觀制度創新理論,吸收借鑑新制度經濟學微觀制度創新理論的有益工具,試圖理清1978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路線軌跡,歸納分析制度創新影響經濟成長的機理,研究探討制度創新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豐富人們對我國20多年制度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理性認識。 制度對經濟成長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制度並不總是有效的。如何才能將無效、低效的制度演變為有效、高效的制度,充分發揮制度對於客觀生產要素和主觀生產要素投入的激勵作用,促進經濟成長?這就是制度創新問題。制度創新一般是指制度主體通過建立新的制度安排獲得外部利益的活動。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創新是改變舊的低效制度安排,建立新的高效制度安排的歷史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係就會逐步陳舊而變得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得不變革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創新為論證制度創新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的歷史征程,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道路: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歷史超越,形成了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創新也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解放思想,自覺調整生產關係,改革完善產權制度的過程。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創新實質是中央政府尊重農民首創精神,賦予農民長期穩定的部分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國有企業改革從一開始就是調整政府與企業的產權關係,明晰產權主體各自權利、義務、責任。非公有制經濟的產生髮展實際上就是國家逐步承認經濟主體合理的物質利益追求,界定保護個人合法私有財產的過程。資源配置創新和分配製度創新從根本上來說,也都是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個人的產權關係。事實證明,非正式制度創新和正式制度創新是推動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面臨著新形勢和新任務。全面把握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通過不斷創新有效地應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提出的各種挑戰,在紛繁複雜、急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社會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將是決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關鍵。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先後提出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這是在制度創新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不斷深化和繼續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