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論,又譯《政事論》,現存最古老的印度政治著作,作者僑底利耶,又名遮那迦耶或毗濕奴笈多。成書年代尚無定論
利論,又譯《政事論》,現存最古老的印度政治著作,作者僑底利耶,又名遮那迦耶或毗濕奴笈多。成書年代尚無定論。一說認為作者即幫助月護王建立孔雀王朝的同名婆羅門政治家,故書應成於公元前4世紀末;但由於書的用詞和文風屬於較後時代且未提月護王及孔雀國都華氏城,故另說認為它寫於3世紀或更晚。折中之說為,即使書成較晚,其核心內容於孔雀時代當已存在,而嗣後累經增益和改寫亦在所不免。該論講統治之術,或如作者自道,是“古昔各位先師有關如何獲取並保衛領土等問題的論著”的總結性概括,作為教科書或手冊供王者備於案頭。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等許多方面。所論亦具體實用,少有掩飾。分15部,180節,論:大臣和顧問的選擇和任命、秘密勤務人員的使用、使者的任務、對王子的防範、失寵王子的行為、國王工作的日程安排、國王的護衛工作、王宮的設計、農村的設施、非耕地的安排、礦山和工場、稅收、審計工作、官衙工作檢查、度量衡、關稅、軍隊、密探、司法、婚姻法、繼承法、債務法、奴隸和勞工法、賭博、搶劫罪、人身傷害罪、侵害少女罪、罪行偵破、審問和刑訊、刑罰、極刑、秘密處置、公務員行為和薪俸、敵國與友邦、六種外交策略、對付強國和弱國的不同辦法、結盟、戰爭與和平、人質、遠征、軍隊裝備、駐軍、戰場、戰陣、不同兵種的戰法、新征服地區的綏靖、對待不同政治集團的策略、國王可能面臨的災禍及其防範,等等。繼承印度古代傳統政治學理論,認為國家由七個元素組成:國王、大臣、村社、城市、國庫、軍隊和盟邦,核心是國王。亦繼承印度傳統的聖君思想,認為國王既接受臣民供養侍奉,就應負起保護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的責任。人民拒納貢賦和國王不保護人民同為犯罪。“國王的幸福在於臣民的幸福,國王的利益寓於臣民的利益。國王個人喜歡的並不算好,臣民喜歡的對他才有利。”(第16節)在政治生活中,主張只講利益,不擇手段。帝國的根本利益就是保存自己,征服他國。戰爭只有勝負之分,而無正義非正義之別。鄰國被視為潛在之敵和遲早必攻之地。該論是至今知道的古代印度全面系統闡述國家政治和統治方策的唯一著作。但它長期湮沒,直到本世紀初才被發掘出來。1905年,印度學者沙瑪沙斯特里試譯為英文。1909年發表梵文原本。此後對於它的翻譯和研究在印度國內外廣泛開展起來。由於孤本僅存(另有些短的殘本),抄寫的錯漏和保存不善造成的毀損給閱讀帶來了困難。注本雖有發現,但不全面。所以目前對於原文的理解歧異尚多,而圍繞它的研究也還在深化之中。目前的權威梵文刊本系由坎格爾(R·P·Kangle)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