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工業社會發展下出現的傳媒和工人階級大眾文化興起為背景,立足於英國文學與文化革命,考察利維斯的文學與文化思想個性和地位,客觀評價其對世界文學批評研究和文化研究具有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對利維斯和《細察》作歷時和共時的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推論出利維斯的批評視野呈現出多維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特點。
作品目錄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利維斯在文學批評中倡導倫理道德意識,因為在他看來,文學不僅要以藝術真實反映生活,還要通過倫理的態度觀察和評判生活,通過善惡觀念體現其藝術價值功能。這種思想貫徹在他的詩歌、小說、戲劇以及通俗文化批評中。20世紀初的英國可謂內憂外患,國際上被迫捲入世界大戰,國內政府統治更是岌岌可危,經濟上的變革進一步造成社會的混亂和無序,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在戰爭期間和戰後,一股批評道德行為的浪潮席捲歐洲,很多知識分子開始通過不同途徑來解決道德水平下滑的問題。因此,親歷“一戰”的利維斯倡導在文學領域開展道德的運動,試圖通過文學培養有教養的好人。受
阿諾德博士的影響,利維斯開始重視文化對穩定英國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並且認為英國文化正面臨大眾文化衝擊的危機,寄希望於文學教育和培養文化人,認為這些掌握文化主導權的精英,能夠把英國社會帶向穩定而有序的發展方向。顯然,利維斯將文化分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兩種,這一做法將整個社會階層分成兩個敵對陣營,反映了一種精英知識分子的意識,不適合當時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要求。
利維斯認為17世紀英國鄉村社會存在真正的有機共同體並大力推崇。這種共同體文化適合人的生存,是英國鄉間社會自然生長而來的,以批判18世紀以來的現代工業生產從外部妨礙了這種文化的成長,並認為當時的文化是一種機械化的、不健康的。和很多文人一樣,利維斯看到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不利於人性的健康發展,寄希望於大學的人文教育再現17世紀的有機文化共同體。但是,利維斯沒有看到17世紀英國鄉村封建宗法制的罪惡問題,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腐朽。商人家庭出身的他本身就帶有局限性,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這些政治問題源於生產資料私有制中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不可調和的深層次矛盾。而利維斯把文化的衰落歸罪於道德水平下降,這充分反映了其中產階級思想的局限性。
為了拯救英國文化,利維斯倡導文學文化,認為文學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他借鑑理查茲和燕卜遜的“細讀法”和語義批評來提升大學生的文學感知能力,以人性意識和道德為標準確定了一批重要的文學經典,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經典問題的熱烈討論。比如,經典的建構、重構和解構等,直到當代,這仍然是學術界共同關注的前沿課題。他捍衛以文學為中心的精英文化立場,批判媒體文化,在當代仍是必要的,且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精英文化思想的深度能提升大眾的批判意識,有利於克制大眾盲目的感官欲望,避免大眾文化“娛樂致死”的傾向。他創辦《細察》雜誌,因其借鑑國內外雜誌的經驗,密切結合時代,確定了獨具特色的批評標準、辦刊理念和宗旨。在借鑑經驗的同時,他大膽革新,主要採用以文學文本為中心的批評方式,做出美學分析和價值判斷,等等。這改變了文學鑑賞趣味,開創文學批評新風氣。直到當代,文學批評仍然離不開文本的閱讀分析。總而言之,利維斯思想的成功在於推進了英國文學批評,改變了英國文學鑑賞的趣味。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1年10月,該書獲四川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芸芳,1977年生,湖南常德人,漢族,文學博士,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西方文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