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揚(復旦大學教授)

陸揚(復旦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陸揚,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美學學科學術帶頭人,系學位委員會委員。擁有眾多著述,獲過眾多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個人著作,主要譯作,主要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7-至今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2001-2007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
1997-2001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2000/5—2000/8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哲學系訪問學者。
1990-1997 華中師大文學院副教授。
1993—1994 美國Augustana College訪問教授。
1985-1987 廣西師大中文系任教。

主要貢獻

個人著作

《德希達:解構之維》,華中師大出版社,1996年。
《美學理論》(張玉能、陸揚合著), 華中師大出版社,1997年。
《中西死亡美學》, 華中師大出版社,1998年。
《精神分析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世紀文藝復興美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十九世紀美學》,(張玉能、陸揚、張德興等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歐洲中世紀詩學》,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
《大眾文化與傳媒》(陸揚、王毅合著),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大眾文化理論》,台灣揚智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主要譯作

喬納森·卡勒:《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英譯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英譯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英譯漢,陸揚、張岩冰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大眾文化研究》,陸揚、王毅選編,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馬克·漢森:《執行長》,英譯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主要論文

《德希達與老莊哲學》,法國研究,1995年第1期。
《聖伯爾納美學思想述評》,華中師大學報,1995年第5期。
《中世紀美學中的亞里士多德主義》,東方叢刊,1996年第1期。
《彼特拉克詩美學及其他》,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2期。
《文學解構主義》,中外文化與文論,1996年第2期。
《解構的安琪爾》,國外文學,1996年第3期。
《波埃修美學思想述評》,文藝研究,1996年第3期。
《德希達與馬克思》,哲學研究, 1996年第5期。
《解構主義和漢字文化》,漢字文化,1997年第1期。
《上帝形象美學考》,東方叢刊,1997年第1期。
《喬叟現實主義美學思想窺探》,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但丁與阿奎那》,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
《癲狂現實主義與小說之明日》,文藝報,1997年7月1日。
《文字學與邏各斯中心主義》,中國詩學,第5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文藝復興音樂美學述評》,文化與傳播,第5輯,海天出版社,1997年。
《美在聖經中的表述與地位》,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輯,1997年。
《達·文西鏡子說辨正》,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榮格釋〈易〉》,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3期。
《後現代文化與文學》,文學報,1998年10月22日。
《政治與解構》,讀書,1998年第12期。
蔣孔陽學術近影》,學術研究,1999年第2期。
《讀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 文藝評論與研究,1999年第2期。
《德希達與弗賴》,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斐若隱喻解經中詩的地位考》,東方叢刊,1999年第4期。
《全球化、後現代與人文科學的未來》,學術季刊,1999年第4期。
《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反思》,文藝報,2000年,6月27日。
《精神分析與中國文化》,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後現代文化與文學》,中外文化與文論,第7輯,2000年。
《全球化與中西美學的對話》,載《儒學與21世紀中國》,學林出版社,2000年。
《中國有哲學嗎?》,文藝報,2001年,12月4日。
《哲學的美學前景》,南開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德希達與藝術》,載《人文視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
《利維斯主義與文化批判》,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第10期)。
《咖啡館和公共精神空間》,社會科學報,2002年4月11日。
《洛莉塔:從小說到電影》,文藝報,2002年7月16日。
《伯明罕中心的傳統》,文藝報,2003年1月7日。
《當理性被湮沒在工具效果之中》,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1月17日。
《論後現代語境中的現代性》,文藝研究,2003年第3期。
《文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
《中國性的文化認同》,文藝報,2003年8月26日。
《約伯與上帝的公正》,見《聖經與文學闡釋》,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體論·中西文化·解構》,文化研究,第4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大眾文化研究在中國》,陸揚、路瑜著,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1期)。
《論美學現代性》,中國美學,總第一輯,2004/1。
《徳里達:避免言說與否定神學》,道風山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0期,2004年。
《論聖經的崇高美學特徵》,東方叢刊,2004年第1期。
《後現代視域中的蔣孔陽美學》,南開學報,2004年第2期。
《賽義德與文化批評》,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
《論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與現代化,2004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4/7)。
《我們依然必須研究文學嗎》,文藝報,2004年6月1日(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7)。
《文學不是常有振聾發聵的力量嗎》,文藝報,2004年7月27日。
《讀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空間理論與文學空間》,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文化主義述評》,三峽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解碼“大眾文化的神話”》,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10月1日。
《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人文雜誌,2004年第5期。
《讀蔣孔陽序跋》,美學與藝術評論,第七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追思德希達》,博覽群書,2004年第12期。

獲獎記錄

《德希達:解構之維》獲1996年全國教育圖書優秀獎。
《通史》獲2000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獎。
《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德希達與福柯》2002年獲天津市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