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戰

利率戰是資本主義各國官方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以及其他民間金融機構之間為了本國和本企業的利益,人為調整利率爭奪資金和市場的競爭。本世紀30年代,美國各銀行為了爭取更多的存款,以增強對外貸款和投資的能力,紛紛提高存款利率,致使籌資成本大大提高,導致30年代的銀行危機。為了防止銀行支付過多的利息而經營風險更大的業務,美國國會通過了“第Q條規則”,規定美國聯邦儲備體系會員銀行不得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接受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所支付的利率不得超過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規定的上限,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競相用高利率吸收存款和發放優惠低利貸款的現象依然存在,使得美國銀行 (主要是商業銀行)的經營陷入困難的境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率戰
  • 外文名:Interest rate war
  • 意思:國際財富戰
50年代初,國際利率戰開始出現。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恢復戰後經濟,需要大量資金,因此不惜以高昂的利率吸引外資。7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於經濟長期不景氣,企業開工不足,投資需求減弱,過剩資本需要尋求出路,又競相輸出資本。國際利率戰日趨激烈。另外,在國際貿易戰中,各國政府也廣泛利用利率手段來爭奪市場。一些國家為了增強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由本國官方金融機構向出口商提供低利貸款,或通過本國銀行、出口商向外國進口商、進口方銀行提供優惠利率貸款。1974~1975年西方國家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各國除在國際貿易上實行獎出限入政策外,還競相提供低於別國利率的優惠貸款,從而使各國間在利率方面的競爭和矛盾進一步激化。經過長時間的談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在1978年2月達成了一項關於出口信貸同指導原則的“君子協定”,要求對支持出口而提供的信貸利率加以統一規定,共同遵守,不得任意降低。但實際上,各國仍以各種隱蔽的方式提供低利貸款進行競爭。80年代以來,國際利率戰又出現了兩個新的特點:①一些國家的政府或企業在對國際資金的需求增加時,就競相提高利率,以吸引國際遊資,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或財政赤字,或用於增加國內投資。②各國盛行通過調整利率來調節匯率水平 (主要是美元對西方其他貨幣的匯率)。例如80年代初期,在美元高利率的誘惑下,美元匯價大幅度上升,外匯市場動盪,西方其他國家被迫提高利率,縮小與美元的利差,防止本國貨幣對美元的過份貶值。1985年9月以後,出現了美元爆跌的局面,西方各國又不得不降低利率,減少資金的流入,以減輕本國貨幣對美元上升的壓力,穩定外匯市場。資本主義國家為擴大資本輸出競相降低利率,或是為刺激本國商品出口而提供優惠低利貸款,對資本與輸入國是有利的,因為,這些政府行為降低了資本輸入國的籌資成本。為出口提供的優惠貸款有助於維持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但因優惠貸款的利差由政府負擔,這將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加重財政負擔,甚至增加財政赤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