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恩(Lean,David),男,1908年3月25日生於蘇格蘭薩里郡的克羅伊登,英國電影導演。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作品影響,
人物經歷
1927年,他在高蒙影片公司當雜役。1928年起,由攝影助手、剪輯助手逐步升為助理導演。1930年任剪輯師1935~1942年一直在愛爾斯垂攝影場當剪輯師,著名影片如《賣花女》、《侵略者》等都由他剪輯。在15年的技術和藝術實踐基礎上,於1942年與著名戲劇家N.科沃德合作導演了影片《我們為之而戰》(即《海神》),從而一舉成名。接著導演了根據科沃德舞台劇改編的 3部影片《幸福家庭》(1944)、《快樂的精靈》(1945)和《相見恨晚》(1945),富有英國式的人情味。在第 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相見恨晚》獲最佳影片獎和導演獎。戰後利恩根據狄更斯經典作品拍攝的《孤星血淚》(1946)和《霧都孤兒》(1948)在藝術處理上都很有特點;尤其是《孤星血淚》中影片開始那一場戲,剪輯的節奏和音響的運用,恰到好處,令人震撼。
1952年,他因《衝破聲音的障礙》獲全美電影評議會導演獎。1955年因《夏日》獲紐約影評人導演獎近40年中,利恩曾 7次獲奧斯卡導演獎的提名。1957年的桂河大橋和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使他兩次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和金球獎。《桂河大橋》還使他獲得全美電影評議會和紐約影評人授予的導演獎1965年,他根據帕斯捷爾納克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日瓦戈醫生》獲最佳導演金球獎。他導演的其他影片如《霍布遜的選擇》(1954)、《瑞安的女兒》(1970)等也頗受好評。1984年,利恩以76歲高齡,導演了影片《印度之行》,並親自擔任剪輯,影片享譽國際影壇,全美電影評議會和紐約影評人都授以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授予最佳外國片金球獎。
作品影響
Lean的史詩片引起了許多爭論。一些評論家(比如保琳·凱爾和安德魯·薩瑞斯)認為Lean的史詩片總體上對於歷史的描述太過簡單、不夠深入,這種觀點一直被嚴厲的評論家堅持。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就曾在對電影《齊瓦格醫生》的評論中,輕蔑地指出Lean的史詩片是“奧斯卡專業戶”。持相反意見的電影工作者(比如Carl Foreman、Michael Wilson和Robert Bolt)堅持認為Lean的史詩片是值得稱道的,認為他的史詩片比銀幕上大多數史詩片顯得更富智慧、更有文化、更加可信。正如Lean自己指出(參見Kevin Brownlow: David Lean, p. 483),儘管引起了許多爭論,但他的電影被許多年輕導演當作了電影製作藝術的陳列櫃。事實上,史蒂芬·史匹柏和馬丁·斯科西斯就是Lean史詩片的超級冬粉,兩人在1989年翻拍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發行後,為Lean的聲譽再次為大眾所牢記而做出了貢獻。從優秀電影如《英國病人》和《鐵達尼號》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里恩式史詩片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