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利州佛塔
- 地理位置:喀左縣縣城東蒙古族高中古塔分校教學樓東北角
- 又名:精嚴禪寺塔
- 塔高:34.1米
簡介,建築結構,歷史典故,
簡介
利州佛塔,系遼代所建, 據《承德府志》記載,金代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嚴禪寺圓蓋和尚塔,銘文為北京路轉運度支判官趙秉文所撰:“松漠之北,利州之東,無縫塔樣,八面玲瓏。”故稱此塔為精嚴禪寺塔。
當你來到塔下,總會看到成群的紫燕圍著古塔上下翻飛,燕鳴呢喃。每日,古塔東浴朝霞,西瞻落日,享受七彩的陽光。它見證著縣城的變化,諦聽著大凌河的汩汩濤聲,也給古塔下生機盎然的美麗圖畫添上了古色古香。
建築結構
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型,塔基邊長均為5米,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的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七層,為實心密檐式,收度很小,在遼代塔中很是少見。精嚴禪寺的第一代住持圓蓋圓寂後就葬於塔內。每層塔面為白色,整個塔身灰白相間,上部迭磚六檐,檐下飾方磚浮雕一周為“二十四孝圖”。浮雕上面有蓮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三隻磚雕獅子馱著平座。平座上為第一層塔身,南面辟有門額為圓拱狀、內外相同的券門,兩側嵌有石碑,上面分別用正楷刻著“萬古”、“流芳”四個字。東、西、北三面為假門,門側為面目兇狠,身著鎧甲、手持利刃,威風凜凜的浮雕力士。其餘四面雕有八大金剛,神態惟妙惟肖。第二層塔身守衛四門的為八尊力士,基本與第一層相同。另有八尊慈眉善目,神態各異的菩薩浮雕,使古塔平添幾分親切和敬意感。塔身以上七層密檐均為磚雕斗拱出檐,斗拱之間是磚雕花卉。塔頂為攢尖式,中心露有鐵剎桿,塔心內部空心到頂。第一層塔室為八角型,室頂中心有一方孔通往第二層塔室,第二層塔室為方型,室頂中心有一方孔直通塔頂。
古塔下是高台和靈官殿,為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修繕古塔時所建,成為與古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殿內寬敞明亮,當年佛事鼎盛,是僧人焚香默坐,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與古塔相稱的還有塔西的“守性寺”,系光緒34年(1908)由儒、道、釋三教住持合建。該建築為七進式,布局別致,連線巧妙,禪房、殿宇中的石雕、木雕、磚雕甚多,那精美的圖案顯示了我國清代雕刻藝術的極高水平。在這些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中軸線上五進歇山式的“玉皇閣”,是三層閣樓,古樸典雅,玲瓏剔透,掩映在青松桃李之中。
歷史典故
關於這座古塔的來歷,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古塔底下有個泉眼通往龍宮後門,徑直流向南面的水潭。水潭周圍放牧著一群牛羊,一天,龍王的九個兒子到水潭玩耍,看見岸上的牛羊就上前吞食。村民們用棍棒趕跑了龍子,惹下了大禍,龍子們驅動洪水殘害百姓,淹沒了莊稼,沖走了牛羊,毀壞了房屋。正在人們商量堵住泉眼的方法時,來了一位七旬老道,自稱是清風道人,路過此地想討碗水喝。當老道把碗插進水裡時,洪水頓時便退了。老道又圍著泉眼畫了一幅八卦圖,並告訴人們在八卦圖上建造一座寶塔,就可保護子孫安寧。於是,人們就籌備建起了這座八面玲瓏的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