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開掛線療法

切開掛線療法即手術切開與掛線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治療肛瘺的方法,適用於高位單純性或複雜性肛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切開掛線療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用線結紮肌門外括約肌深部及肛肌的恥骨直腸部,從而緩慢地使結紮部分的括約肌發生狹窄、壞死,產生粘連,使括約肌相對固定的一種治療方法。

解讀

切開掛線療法即切開法與掛線療法的組合,主要治療高位肛瘺。
肛漏是指直腸或肛管與周圍皮膚相通所形成的瘺管,也稱肛瘺。一般由原發性內口、瘺管和繼發性外口三部分組成,也有僅具內口或外口者。內口為原發性,絕大多數在肛管齒線處的肛隱窩內;外口是繼發的,在肛門周圍皮膚上,常不止一個。肛漏多是肛癰的後遺症。臨床上分為化膿性或結核性兩類。其臨床特點是以局部反覆流膿、疼痛、瘙癢等,並可觸及或探及瘺管通到直腸。
1975年全國首屆肛腸學術會議制定了肛漏的高低位統一分類標準,以外括約肌深部劃線為標誌,漏管經過齒線以上者為高位,在齒線以下者為低位。
掛線療法,此法早在明代就已採用。《古今醫統》中說:“藥線日下,腸肌隨長,僻處即補,水逐線流,未穿瘡孔,鵝管內消。”簡要敘述了本療法簡便、經濟,不影響肛門功能,具有瘢痕小,引流通暢等優點。其機制是利用結紮線的機械作用,以其緊縛所產生的壓力或收縮力,緩慢勒開管道,給斷端以生長和周圍組織產生炎性黏連的機會,從而防止了肛管直腸環突然斷裂回縮而引起的肛門失禁。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絲線,可縮短療程,減輕術後疼痛。
切開療法,適用於低位單純性肛漏和低位複雜性肛漏,對高位肛漏切開時,必須配合掛線療法,以免造成肛門失禁。

中醫套用

1、適應症:高位單純性或複雜性肛瘺。
2、禁忌證:肛門周圍有皮膚病患者;瘺管仍有釀膿現象存在者;有嚴重的肺結核病、梅毒等,或極度虛弱者;有癌變者。
3、操作:患者取側臥位,患側著床,屈膝,暴露臀部,局部常規消毒,鋪消毒巾,行局部浸潤麻醉或腰俞穴麻醉。先用普通探針及手指查明肛瘺分布情況,以探針由外口探入並穿過內口,再用有槽探針沿普通探針插入管道,然後拔出普通探針,繼用手術刀或手術剪,沿有槽探針的凹槽,由外向內切開或剪開瘺管管道及肌肉層,直至齒線處。如為複雜性肛瘺,應將齒線以下的所有瘺管管道、空腔竇道一次予以切開或剪開,務使創口引流通暢。齒線以上的瘺管部分,則行橡皮筋掛線結紮處理。如果兩個以上的主管,均應掛線,應先紮緊一個,其餘掛浮線,相繼緩慢緊線,以免幾條皮筋同時切斷肛管直腸環而影響肛門括約肌功能。術閉,開放創口均須填迫九一丹藥棉,敷消毒紗布塊,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待腐脫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使之收口,換藥時均須用棉花條少許松嵌入創口中隔開。
4、切開法手術注意事項:(1)探針由外口探入時,不能用力,以免造成假道。(2)如瘺管在肛管直腸環下方通過,可以一次全部切開瘺管。如瘺管通過肛管直腸環的上方,必須加用掛線療法,即先切開外括約肌皮下部、淺部及其下方的瘺管,然後用橡皮筋由剩餘的管道口通入,由內口引出,縛在肛管直腸環上,這樣可避免由一次切斷肛管直腸環,而造成肛門失禁。如肛管直腸環已纖維化者,也可一次全部切開無須掛線。(3)瘺管若在外括約肌深、淺兩層之間通過者,該處肌肉未形成纖維化時,不能同時切斷兩處外括約肌,在切斷外括約肌時,要與肌纖維成直角,不能斜角切斷。(4)高位肛漏通過肛尾韌帶,可以作縱行切開,不能橫行切斷肛尾韌帶,以免造成肛門向前移位。
5、術後處理:(1)術後須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給予潤下劑。(2)術後疼痛者可給予止痛劑或採用針灸療法。(3)每天便後用苦參湯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換藥。(4)掛線後,若結紮的橡皮筋較松,需再緊線1次;橡皮筋在7d左右可以脫落,若10d以後不脫落,可以剪開組織。(5)創面必須從基底部開始生長防止表面過早黏連封口,形成假癒合。(6)管道切開或掛開後,改用生肌散紗條或生肌玉紅膏紗條換藥至收口。(7)肛漏在切開或掛開後,可有少量膿水流出,四周腫脹逐漸消散,如仍有較多膿水,應檢查有無支管或殘留的管道。⑧如有局部感染,應及時予以治療。
6、預防與調護
(1)經常保持肛門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發現肛癰,宜早期徹底治療,可以防止後遺肛漏。
(3)肛漏患者應及早治療,避免外口堵塞而引起膿液積聚,排泄不暢,引發新的支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