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析器學說
- 人物:И.Π.巴甫洛夫
- 類型:理論
- 內容:高級神經活動機制
簡介,組成,評價,
簡介
分析器由外圍部分、傳導部分和中樞腦末端部分構成。如視分析器的外圍部分是視網膜,傳導部分是視神經,中樞部分是視神經終點所在的腦細胞。把所有這些部分聯合成一個機構,就是分析器。所以稱之為分析器,是由於當時的材料還不足以把外圍部分和中樞部分的工作明確劃分開來。巴甫洛夫強調了分析器作為一個整體的作用,強調了分析器腦末端的作用。
組成
本世紀初,巴甫洛夫在進行多年的高級神經活動機能研究之後,認識到分析和判別外界信號刺激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機能活動,他將執行分析外界複雜環境各種個別要素的系統稱為分析器。他認為每一個分析器均由三部分組成:
(1)外周感受器,對某一種適宜刺激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將刺激能量轉換成神經能量(神經衝動),起著換能器的作用,也是對這種能量進行的第一步分析;
(2)中間部分,包括*神經的傳入通路以及在中樞各個水平的神經元轉換站(各級反射中樞);
(3)不同區域的大腦皮層,即所謂分析器的高級部位。巴甫洛夫認為各種感覺信息(視、聽、嗅、味以及皮膚感覺的信息)都在相應的皮層區,進行精細的、最後的分析,並轉化為感覺。分析器學說為巴甫洛夫學派一家之言,它與現代感覺生理的許多基本理論是一致的。從感覺生理學的發展角度來看,這一學說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分析器”這一概念和術語使用並不廣泛,其原因是它沒有包括現代感覺生理以外的其他實質問題或是更多的內容。
評價
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證明,動物對外界現象的分析能力取決於分析器腦末端的損傷程度,分析器腦末端破壞得越厲害,分析功能便越小越差,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也越差。
關於分析器腦末端的定位問題,巴甫洛夫反對嚴格的定位觀,主張動態的定位觀。他以實驗證明,先前確定的分析器界限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它們廣闊得多,它們之間是難於明確劃分界限的,彼此是混合和交織起來的。他認為,分析器的腦末端有集中的區域,稱為核心區,也有分散的外圍部分。核心區分化程度最高,外圍部分完成同樣的功能,但精確程度較低,不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