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出敦煌》分三個篇章,分別是“上篇:絲綢之路西域之南道”“下篇:絲綢之路西域之北道”“外篇:絲綢之路西域之王道”。該書對絲綢之路西域段的歷史、文化、軍事、政治及人文生態進行全景描述,呈現了絲綢之路之西域兩千多年來的獨特氣質和樣貌,勾勒了中華民族不遺餘力對地球北緯商貿通道精心維護之悲欣交集,展示了一個東方民族與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全球姿態,印證了當代中國實施民族偉大復興之決斷高瞻。
作品目錄
上篇:絲綢之路西域之南道 樓蘭古國:迷惑在天地間的城郭 羅布荒原:聆聽人類的蒼天之耳 向度崑崙:玉意王朝的決然西顧 西域客棧:我在喀什等著你歸來 蔥嶺向上:塔什庫爾乾雲端面相 | 下篇:絲綢之路西域之北道 交河故城:西域大地的城堡名片 邊關如故:千年屯守的西域子民 龜茲樂舞:絲綢古道的音樂國都 死亡之海:塔克拉瑪乾千年守望 月光如銀:大唐詩人的家國情懷 | 外篇:絲綢之路西域之王道 西域西域:東方王朝的邊際視野 絲綢絲綢:利箭挺度的東方文明 |
作品鑑賞
《出敦煌》是曹建川敦煌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書中他以敦煌為坐標,再次拉長目光,西出陽關,矚目更遠闊的視野,
蔥嶺之上絲綢之路的南道,向北重逢
塔克拉瑪乾,重走絲綢之路北道,以南線和北線探究追溯絲綢古道的源頭,重新打量和審視西域大地。他追隨那些改變千年的塵埃和千年不變的塵埃一路西行,過樓蘭、
若羌、
且末沿
崑崙山一路向
塔什庫爾乾至蔥嶺,再次西出陽關,順著
玄奘走過的路,從長安、哈密經喀什至塔克拉瑪乾。在路上,他寫下故人們走過的城池、地標和亘古不變的流沙,寫下西域風情、民族文化、龜茲舞樂以及它們消逝在歷史中的樣貌和傳說,寫下在現代文明中依然令人嚮往的民族風情和蔥嶺之上對一隻鷹笛的渴慕,那是對骨頭裡堅韌生命之音的回應。
絲綢之路的王道與政治、與權力相關,由堅硬的箭簇與柔軟的絲綢構成。箭簇之硬,意味著征戰、討伐、流血、狼煙;絲綢之軟,是懷柔,是溫情,是聯姻,是和平。在外篇中,他回望西漢,一一與歷史上在西域大地上留下卓越成績的古人對接,致敬每一個在歷史上熠熠閃光的名字和朝代,無數的人擦肩而過、朝代更迭,因絲綢之路抵達的疆域,在兵戈征伐、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變化,是人類文明的推動,更是命運使然,他這樣寫道:“一條絲路的命運,就是人類發展的命運,也是文明推演的命運。一條絲路的命運,折射出多少個王朝的命運,那也是天地宿命。”
在他筆下,不僅有對歷史的尋蹤,更有對現今變化的驚喜。在被
斯文·赫定稱之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出現了世界上最長的貫穿流動性沙漠的等級公路、水源井、沙漠綠色長廊,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力使然。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唯有絲綢之路在歷史的長河中變又不變,進入新時期,“死亡之海”有了新的容顏,生命在這裡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沙漠公路兩旁植物葳蕤,小動物在大沙漠裡出沒。從前杳無人跡的大沙漠,如今變成“希望之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曹建川以獨特的視野,書寫了絲綢之路在現代西域文明推演下的發展變遷,他沿途所記錄的地貌、文化、風俗、民情與探險家的記載相比,更見文人情懷。一路上,他感受詩人的豪情,也感受腳下大地的變化,他的目光時而停留在歷史的烽火、目睹滿目荒涼的廢墟,時而輾轉在綠洲農業帶來的變化,感受西域大地由荒涼至繁華的蛻變。他完成了“考證古絲綢之路南線、北線和北新線所有的綠洲、所有綠洲上的古代城邦,和所有古代城邦遺留下來的關於絲綢的故事”。而這些只與行走有關,與一個人的情懷有關,是屬於曹建川個人的精神向度,是對絲綢之路的一次鄭重交付。
曹建川以一個作家的情懷,把對敦煌的熱愛化作筆下的文字,出陽關,沿絲綢之路,在時間的長河中回溯、追尋古代文明的蹤跡,寫下現代生活方式下絲綢之路的興盛與發展。閱讀該書,可以感受到他為寫作所做的大量案頭準備和積累,從
伯希和的《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斯文·赫定的《
我的探險生涯》、彼得·弗蘭科潘的《
絲綢之路》,到古代諸城邦的歷史演變、戰爭、沿革、傳說,無不翔實可考,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本獻給西域大地的書,一本回應斯文·赫定“死亡之海”的大書。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12月23日,《出敦煌》獲得第十屆冰心散文獎散文集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非我,原名曹建川,中國作協會員,浙江文學院簽約作家。現居甘肅敦煌,供職於青海油田。現任青海油田作協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
魅惑敦煌》《
我以為蓮》、長篇散文《
在敦煌》、小說集《雲朵之上是青藏》、散文集《
穿越青海長雲》。創作有40集長篇電視連續劇《父親的高原》。作品在全國30多家文學刊物發表,小說多次入選《小說選刊》《小說精選》和全國年度小說選等,曾獲第三屆第四屆中華鐵人文學獎、青海省青年文學獎等十多次省部級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