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屯哈密布置情形折》是左宗棠所著作品,出自於《左宗棠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出屯哈密布置情形折
- 作者:左宗棠
- 作品出處:左宗棠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出屯哈密布置情形折》是左宗棠所著作品,出自於《左宗棠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出屯哈密布置情形折》是左宗棠所著作品,出自於《左宗棠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奏為微臣出屯哈密,妥籌布置情形,恭折仰祈聖鑒事。竊臣於四月十八日由肅州行營拜折啟行出關,五月初八日抵哈密,駐軍城西之鳳凰台,與劉錦...
《嵩武軍進駐哈密墾荒片》是左宗棠所著作品,出自於《左宗棠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再,臣前準統領嵩武軍廣東提督張曜來牘:現在軍進哈密,必就該處荒蕪地畝開墾,以益軍食。查該處荒地極多,纏回現存者不過二三千人,尚多無力耕種者。除哈密大臣兩軍已種之地及回民自行耕種外,荒地尚數萬畝,應否...
哈密是以前漢朝西域、唐朝伊州之地。漢武帝曾經設定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即明清的甘、涼、肅。又在玉門關設定通往西域,並設定都護及戊巳校尉,以阻斷匈奴單于的右方,即後來的哈密。西晉時為涼州牧張寔占領。三國時期魏國又打通西域。隋朝隋煬帝因裴矩進《圖記》,抵達玉門關,設定伊吾鎮、且末鎮。唐朝時期,...
博斯坦村,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 因村子地處戈壁荒漠之中卻樹木成林,是戈壁灘中的一塊綠洲而得名。富有特色的生態建築理念和技術於2010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民居住主要以南城為主,居住著360多戶。歷史沿革 “博斯坦”維吾爾語意為“綠洲”,因村子地處戈壁荒漠之中卻樹木成林,是戈壁灘中的一塊綠洲而...
出屯哈密布置情形折(1880)哈密及鎮迪一道應歸劉錦棠統轄片(1880)請敕部註銷祝應燾永不敘用處分片(1881)甘肅氣象更新請將王必達等各員獎敘片(1881)復陳涿州工作已可就緒情形折(1881)永定河下游工程告竣現正修治上源速期蕆役折(1881)籌辦淮鹺力圖興復引岸折(1882)會商海防事宜折(1882)新疆行省急...
在阿古柏入侵新疆時,沙俄乘機占領新疆伊犁地區,不想歸還。左宗棠抨擊清廷特使崇厚在同俄國交涉時喪權辱國,決心以武力為外交的後盾,抬著棺材由肅州出發,進駐哈密,做收復伊犁地區的軍事部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左宗棠對“兵不可停”這一政策的堅定不移。今天坐落在新疆哈密的左公祠遺址就是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1874年(同治十三年),張曜率部出關,駐哈密屯田。據左宗棠在1875年(光緒元年)的奏報,張曜在哈密辦屯墾水利,事必躬親,不惜勞瘁,墾荒地一萬九千餘畝,可獲糧數千石;而《清史稿》則稱,張曜屯田每年可收穫糧食數萬石。1877年(光緒三年),奉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命,配合前鋒劉錦棠督軍西進收復南疆,他...
前者西北宣德初給瓦剌交投名狀放去哈密的弩溫答失里的作用還沒突顯出來,西向亦集乃舊城國門還沒被麥克零部徹底打開,福壽膏也還沒進來;華北東勝衛,者者口守御千戶所舊地還沒有進來騎兵,邊軍打擊進入黃河北沙淨州地區的游騎是破壞團結;東北內遷奴兒乾,讓建州自己管理自己,跟脫歡、阿魯台一度來往頻繁,自然看...
哈密自樂班演出的新疆曲子劇都是折子戲,劇目短小精悍,角色較少,既可在舞台演出,又能在農村地頭甚至農家炕頭走唱、坐唱。曲子戲的道白,使用陝西口音的新疆地方土語、方言,詼諧幽默、親切易懂,受到當地漢族、回族以及來自西北各省移民的歡迎。 哈密地區的曲子戲,還吸引了不少維吾爾族觀眾,甚至還有維吾爾族演員...
2012年,王希隆發表《唐代西域屯田述略》一文,專論唐代西域屯田的規模及屯墾區分布,劃分出七個以軍屯為主的屯墾區,稱若以每屯50頃計,46屯總計2300頃、23萬畝。七個屯墾區具體情形如下:(1)伊州屯墾區 分布在哈密一帶,伊州下設伊吾、納職、柔遠三縣。散在甘露川兩岸,即今巴里坤縣城東北的大河古城遺址一帶...
乾隆十年(1745),上疏進言駐藏章京、筆帖式按照哈密等處慣例,三年交叉換班,派唐古特、巴塘、里塘等兵護送。查明唐古特兵沿途不無竊掠,請求以後駐藏大臣率章京等赴藏,舊駐官員帶兵同回,不另護送藏地,不比內地事,隨到隨辦,交代後可查照,無需錯綜更換,下軍機大臣討論得到採納十一年疏言西藏處邊末番蠻錯...
孝明帝時期,出於對匈奴用兵的需要,東漢王朝雖然完成了對西域的統一,但又陷入了“三絕三通”的怪圈,其中主張放棄西域的理由之一即是“遠屯伊吾、樓蘭、車師戊己,民懷土思,怨結邊域”,不願意“棄中土之肥饒,寄不毛之荒極”④。從西域屯田發展的情況看,這種理由根本就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只要積極地發展屯田...
光緒五年,中俄就伊犁問題展開談判,左宗棠主張談不妥就打,在新疆布置兵事,出甘肅抵哈密坐鎮,命大軍三路並進,徹底擊潰阿古柏參與勢力。光緒七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收復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的領土。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曾大力開展軍屯。當然了,左大帥本人是不扛鋤頭下地的,不但不下地...
脫歡死後,其子也先嗣立太師,東西擴張,控制明朝所設的哈密、沙洲、赤斤、罕東四衛,對明朝形成嚴重威脅。朝貢矛盾 中原地區與蒙古地區的貿易由來已久,蒙古地區對中原地區的糧食、布匹、手工產品等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原地區則需要蒙古地區的馬匹、肉類等。由於蒙古部族對中原貨物的強需求性,就決定了在這種貿易中,...
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進行圍剿,才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西藏。康熙帝逝世後,雍正繼續堅持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的鬥爭。戰爭評價 對清朝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戰爭...
策妄阿拉布坦將哈密等地劫掠一空而去。應富寧安建議,清軍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募兵屯田,以備邊警。清廷另命青海諸台吉選調兵馬,屯於噶斯湖畔(今青海油砂山西南),阻斷由青海入藏之路。策妄阿拉布坦見清軍於東面加強防禦,便決定由西面入藏,即由伊犁(今新疆伊寧)經阿克蘇、喀什噶爾、葉爾羌(今新疆莎車)、...
”而烏什原任阿奇木伯克霍集斯,因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功勞顯著,想要統一整個回族部落,乾隆皇帝怕他叛亂而不敢讓他管理回部,於是把他召入京城,以哈密郡王額貝都拉之子、玉素卜之弟阿卜都拉代替他。阿卜都拉在魚肉百姓方面比素誠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正是在辦事大臣與當地伯克的雙重剝削下,烏什人民“不堪其虐”,...
就這樣,楊增新靠較多的政治經驗與軍事實力,平定哈密的穆斯林起事,又分化並鎮壓了各地哥老會與農民起事,並與伊犁軍政府談和達成統一,並逐漸排除軍政府人物的影響力,掌握實權。此後到他去逝為止的十七年中,雖然有名義上接受北洋政府管轄任,後來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接受南京國民政府任為省主席,但他實際上是獨立...
熊廷弼議用“三方布置策”,集馬步兵於廣寧,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登萊設巡撫如天津制,首任陶朗先因涉髒遭免,明廷以袁可立代之;經略駐山海關節制三方。王化貞卻布置諸將沿三岔河設營,畫地分守,企圖利用遼人對後金的反抗、西部蒙古的援助和降將李永芳為內應,以不戰取勝...
洪武二十四年(1391), 明軍西征哈密, 都督劉真先期創建甘肅城池,加備軍馬屯種,哈密城破之後 ,“我軍爭取其馬”。洪武五年七月庚午,《明太祖實錄》首次出現高麗“貢馬” 的記載:高麗國王王顓遣其禮部尚書吳季南、 民部尚書張子溫等奉表貢馬及方物。據《高麗史》記載,高麗於恭愍王二十一年(即洪武五年)...
不得已,共產國際決定改由新疆哈密向紅軍提供援助。為此,共產國際特派出陳雲(化名施平)、滕代遠(化名李廣)、段子俊、馮鉉(即何曉理)、李春田5人前往新疆,進行各項準備工作。11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根據共產國際的意見,命令河西部隊組成西路軍,西進打通新疆。在4個多月的時間裡,西路軍以殊死的戰鬥譜寫了...
洪承疇是接受了楊鎬失敗的教訓,不分兵、前權布置是其優勢,但他沒有意識到,後守薄弱就是其弱點。人以長取勝,以短取敗。三國時,關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結果以驕傲取敗;張飛善待士大夫而鞭打士卒,結果被部下所殺。《三國志》評論說“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洪承疇的長處很明顯,就是不分兵,前權...
22點05分,列車以限速20公里/小時駛離小草湖站,並先後臨時停靠十三間房站、紅層站,至10日晚上22點01分進入哈密站,工作人員耗時4個多小時將窗戶用五合板釘好,列車繼續駛向北京。12日晚20點06分,列車在晚點近33小時後駛入北京西站3站台,下客後隨即駛入北京西車輛段,100多名鐵路職工在4小時之內將破損的玻璃...
後來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定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臣屬關係。明未,女真建立後金政權。636年後金改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人關統一...
其中察合台汗國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權則控制著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由於這兩個汗國之間及其與元朝政權之間的不斷爭鬥,察合台汗國後分裂成幾個小國,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葉爾羌、以及東部的吐魯番。正是由於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亞一帶的統治,在西方的文獻中...
明宣宗登基後不久,明朝周邊的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數十國前來朝貢明朝,幾乎是每年都來。明宣宗在繼續他父親的收縮政策時,只和明成祖時期定期前來納貢的南亞和東南亞諸國保持例行的接觸,按來朝次數多寡排列,它們包括:占城(8次)、爪窪(6次)、暹羅(6次)、蘇門答剌(4次);來朝...
大河古城,又稱甘露川,大河唐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大河鄉東頭渠村東南,是唐朝伊吾軍的駐地。大河古城是哈密市考古已經發現的古代城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城址。古城周邊分布大量烽燧,證明大河古城在唐時的重要軍事身份。古城的西北部、北部分布著20多座唐代烽燧,包括石板墩、...
土魯番攻占哈密 成化初年,哈密無主,其王母努溫答失里主國事。成化二年(1466),詔命哈密故忠順王脫歡帖木兒之外孫把塔木兒為右都督,攝國王事,成化八年卒,其子罕慎請嗣,許之,而不令其主國事,於是政令無所出,國力漸衰。時土魯番王強大,其王阿力率兵於八年冬襲哈密,虜其王母,奪金印而還,留其...
在推河、翁金河、拜達里克河築城屯軍,與原有之察罕度爾、布多等城互為犄角;任命康親王崇安為撫遠大將軍,駐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以備隨時應援。噶爾丹策零於北路遭到挫折後,便轉攻西路。雍正十年初,噶爾丹策零派出3000餘人,進犯哈密。寧遠大將軍岳鐘琪命令總兵曹勤、沙州副將紀成斌,領兵5000,總兵紀豹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