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卷

左宗棠卷

本選集從中選輯了50餘萬字,力求全面反映入編者之思想、活動,重點選擇反應入編者的主要思想(如愛國思想、洋務思想、軍事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從政理念和經濟主張的文章、少量有代表性的詩作。

基本介紹

  • 作者:楊東梁
  • ISBN:9787300165363
  • 頁數:753
  • 定價:99.00元
  • 出版時間:2012-11
  • 副標題:左宗棠卷
內容介紹,作者簡介,章節目錄,精彩片斷,

內容介紹

左宗棠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敢于堅決抵禦外侮的傑出愛國者。他一生著作宏富,留下了近800萬字的作品。楊棟樑編著的《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左宗棠卷)》便是記錄他作品的一本集子。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左宗棠卷)》從中選輯了部分文字,力求全面反映左宗棠之思想、活動,重點選擇反映他的主要思想(如愛國思想、洋務思想、軍事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從政理念和經濟主張的奏稿、函札、文章,並選人少量有代表性的詩作。

作者簡介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湖南湘陰人。生於耕讀之家。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人。青年時,講求“經世致用”之學,為陶澍、林則徐及賀長齡、賀熙齡等名宦賞識。但懷才不遇,三次會試均落第。鹹豐初,先後兩次入湖南巡撫幕府,參予鎮壓太平軍。鹹豐十年(1860),組成“楚軍”,入江西、浙江,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於同治四年底(1866年春)在廣東嘉應州消滅太平軍餘部。旋調任陝甘總督,督辦陝甘軍務,同治六年至十二年(1867——1873)參予鎮壓西捻軍及陝、甘回民起義,先後任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光緒元年(1875),立主收復淪陷十餘年的新疆,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軍粉碎阿古柏入侵勢力,封二等侯爵。又“輿櫬出關”,力主抗俄,以武力為後盾,支持外交談判,收復伊犁地區。
左宗棠還主張學習西方“長技”,振興國家,先後創辦了“福州船政局”和“蘭州機器織呢局”。
光緒七年,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又外調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全面爆發,任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積極主持抗法鬥爭。光緒十一年七月(1885年9月),病逝於福州,謚“文襄”。

章節目錄

導言
奏稿
遵旨督辦浙江軍務據探省城失守敬陳辦理情形折(1862)
官軍由徽入浙三獲大捷衢屬開化肅清折(1862)
瀝陳浙省殘黎困敝情形片(1863)
復陳杭嘉湖三屬減漕情形並溫郡減定折(1864)
詳陳攻克杭州餘杭兩城實在情形折(1864)
進駐省垣設局賑撫籌辦情形片(1864)
籌修海塘土塘片(1864)
敬陳浙江應辦善後事宜片(1864)
全閩肅清現飭越境追剿折(1865)
瀝陳閩鹽試行票運情形折(1866)
收復嘉應州城賊首殲斃淨盡餘孽蕩平折(1866)
擬購機器雇洋匠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1866)
復陳籌議洋務事宜折(1866)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設廠製造輪船及調派習戰營官赴甘聽用 (1866)
冊封琉球國王使臣到閩備辦一應事宜擇期放洋折(1866)
請簡派重臣接管輪船局務折(1866)
揀員調補台灣鎮總兵折(1866)
籌辦台灣吏事兵事請責成新調鎮道經理折(1866)
籌款購買輪船機器請令沈葆楨仍管船政折(1866)
船局創始之初未可期以速效片(1866)
詳議創設船政章程購器募匠教習折(1866)
密陳船政機宜並擬藝局章程折(1866)
敬陳籌辦情形折(1867)
復陳籌辦情形折(1867)
遵旨密陳折(1867)
復陳甘肅餉事通籌陝甘全局折(1867)
復陳防剿事宜折(1868)
榆林綏德土匪一律肅清片(1869)
陝境肅清進駐涇州督辦甘肅軍務折(1869)
北路官軍連獲大勝現籌辦理折(1869)
劉松山剿賊大勝中炮陣亡現籌辦理情形折(1870)
收撫回民安插耕墾片(1870)
密陳馬化漋暫緩伏誅片(1871)
平毀金積各巢首要各逆伏誅寧靈肅清折(1871)
安插就撫回眾請增設平涼通判都司折(1871)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檄飭地方官加意撫綏化平川回眾(1871)
請禁絕回民新教折(1871)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禁絕回民新教一事可從緩辦理(1871)
敬陳進兵事宜折(1871)
官軍先後渡洮攻克要隘大勝折(1871)
復陳福建輪船局務不可停止折(1872)
收復河州安插回眾辦理善後事宜折(1872)
懇豁免蒙鹽商人積欠稅銀並擬變通試辦折(1872)
懇豁免茶商積欠課銀並擬變通試辦折(1872)
西寧解圍後辦理情形片(1873)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迅圖攻拔肅州妥撫西寧各回捕獲馬本源等(1873)
克復巴燕戎格城擒獲叛逆折(1873)
進規循化獲勝折(1873)
克復肅州盡殲醜虜關內肅清折(1873)
請敕張曜額爾慶額帶所部出關並簡重臣總司糧台片(1873)
安插肅州老弱回民片(1873)
甘肅茶務久廢請變通辦理折(1874)
特參查禁罌粟辦理兩顢頇並失察委員丁役詐索之知縣請分別革降折(1874)
辦理出關諸軍餉數及糧運情形折(1874)
餉源頓涸籌借洋款折(1874)
特參濫索供應擅責鄉民之前署游擊吳錫康折(1874)
附陳開屯實在情形片(1874)
嵩武軍進駐哈密墾荒片(1874)
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1875)
遵旨密陳片(1875)
籌借洋款片(1875)
督辦新疆軍務敬陳籌畫情形折(1875)
餉源涸竭擬續借大批洋款權濟急需折(1876)
新疆賊勢大概片(1876)
復陳借用洋款開催解協餉折(1876)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等為肅清西路以竟全功加恩允準籌備一千萬兩款項(1876)
馳抵肅州各軍分起出關折(1876)
詳陳攻拔古牧地克復烏魯木齊迪化州城戰狀請獎恤出力陣亡各員弁折(1876)
搜剿竄賊布置後路進規南路折(1876)
籌調客軍以資厚集折(1876)
籌畫俄人交涉事務片(1876)
會師攻克瑪納斯南城詳細情形請獎恤出力陣亡各員弁折(1876)
進規南路師期片(1876)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金順妥行裁併金順各營並覆核榮全請獎折片劉錦棠等軍俟春融進軍南路(1877)
官軍三道並進會克吐魯番兩城大概情形折(1877)
復陳移屯實邊折(1877)
嵩武軍蜀軍連克城隘會同收復吐魯番兩城請獎折(1877)
陳明借定洋款折(1877)
逆酋帕夏仰藥自斃折(1877)
遵旨統籌全局折(1877)
復陳辦理回疆事宜折(1877)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督飭各軍速圖規復喀什噶爾並隨時察辦與英人交涉事宜(1877)
籌辦陝甘賑務折(1877)
進規新疆南路連復喀喇沙爾庫車兩城現指阿克蘇折(1877)
劉錦棠部攻克達坂託克遜堅巢並會師克復吐魯番城尤為出力員弁懇恩獎敘折(1878)
札薩克頭等台吉札希德勒克懇恩旌獎片(1878)
剿除沙雅爾逆回分道進規喀什噶爾各城折(1878)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等飭令官軍相機規復喀什噶爾並設法兜捕伯克胡裏白彥虎以竟全功(1878)
新疆纏回打仗出力請酌量獎敘並委署各城阿奇木伯克等職折(1878)
新疆應否改設行省開置郡縣請敕會議折(1878)
請變通部章廣搜人才折(1878)
西四城流寓各部落種人分別遣留並議築邊牆片(1878)
甘肅禁種罌粟請將查禁不力及實在出力各員分別懲勸折(1878)
新疆南路西四城挑選回目暫署阿奇木伯克等職分別給予頂戴折(1878)
復陳新疆情形折(1878)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開設新疆行省不為無見著將經理南北各城情形隨時詳悉具奏(1878)
賑恤吐爾扈特人眾折(1879)
阿奇木阿卜都拉等苛虐纏民訊明斬梟片(1879)
復陳邊務折(1879)
續報辦理賑恤階州等地震災情形片(1879)
賊酋糾眾犯邊進剿大勝懇獎恤出力陣亡各員弁折(1879)
請敕令劉錦棠幫辦新疆軍務片(1879)
復陳交收伊犁事宜折(1879)
辦理新疆善後事宜折(1880)
防營承修各工程請敕部備案折(1880)
復陳新疆宜開設行省請先簡督撫臣以專責成折(1880)
選派回目接署西四城阿奇木伯克等職折(1880)
出屯哈密布置情形折(1880)
哈密及鎮迪一道應歸劉錦棠統轄片(1880)
請敕部註銷祝應燾永不敘用處分片(1881)
甘肅氣象更新請將王必達等各員獎敘片(1881)
復陳涿州工作已可就緒情形折(1881)
永定河下游工程告竣現正修治上源速期蕆役折(1881)
籌辦淮鹺力圖興復引岸折(1882)
會商海防事宜折(1882)
新疆行省急宜議設關外防軍難以遽裁折(1882)
開採徐州銅山縣境煤鐵援案請減稅銀折(1882)
出省勘收水利工程折(1883)
籌辦海防會商布置機宜折(1883)
添造兵輪預籌駕駛人才派員教習片(1883)
籌辦沿江陸路電線片(1883)
創設漁團精挑水勇以資征防折(1883)
敬籌南洋應辦邊務機宜折(1883)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所籌募營籌款各節聽候諭旨遵行(1883)
夙恙難痊懇恩開缺回籍調治仍力疾料理海防水利鹽務事宜折(1883)
附錄上諭諭左宗棠著賞假兩個月安心調理(1883)
遵旨布置海防並辦理漁團詳細情形折(1884)
安徽池州煤鐵局加添資本試采銅鉛折(1884)
朱家山等處水利工程告成擬將出力員弁擇尤請獎折(1884)
台灣軍情吃緊請敕重臣由海道赴援折(1884)
滬尾戰勝現籌規復基隆折(1884)
派員援台並會籌一切情形折(1885)
辦理各海口漁團片(1885)
試辦台糖遺利以浚餉源折(1885)
查復馬江失守被參僨事各員情形折(1885)
附錄上諭諭將張佩綸何如璋從重發往軍台效力贖罪左宗棠楊昌濬於張等意存袒護著均傳旨申飭(1885)
會閱海口炮台嚴備閩防並待船援台折(1885)
援台各營分渡情形片(1885)
請旨敕議拓增船炮大廠以圖久遠折(1885)
密陳要盟宜慎防兵難撤折(1885)
復陳海防應辦事宜請專設海防全政大臣折(1885)
台防緊要請移福建巡撫駐台鎮攝折(1885)
遺折(1885)
附錄上諭諭內閣左宗棠著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予諡文襄(1885)
書信
上徐熙庵先生(1833)
上賀蔗農先生(1836)
上賀蔗農先生(1840)
上賀蔗農先生(1840)
上賀蔗農先生(1840)
上賀蔗農先生(1841)
上賀蔗農先生(1841)
上賀蔗農先生(1841)
上賀蔗農先生(1841)
上賀蔗農先生(1842)
上賀蔗農先生(1844)
與羅研生(1845)
上賀蔗農先生(1845)
答胡潤之(1849)
唁林鏡帆(1850)
答胡潤之(1851)
與江岷樵(1852)
致胡潤之(1852)
與孝威(1852)
與周汝充(1853)
與夏憩亭觀察(1854)
與陶少雲(1854)
答劉霞仙(1854)
答王璞山(1855)
與王璞山(1856)
與癸叟侄(1856)
致曾滌生(1857)
致曾滌生(1858)
與李希庵(1859)
復胡潤之(1859)
復胡潤之(1859)
答李希庵(1860)
與曾滌生(1860)
與胡潤之(1860)
答胡潤之(1860)
答曾滌帥(1860)
與孝威孝寬(1860)
與郭意誠(1861)
與孝威(1861)
與孝威(1862)
與孝威(1862)
致史士良(1862)
復史士良(1863)
致史士良(1863)
致史士良(1864)
與孝威(1864)
與孝威(1864)
致左仲基(1865)
答吳桐雲(1865)
答徐樹人中丞(1865)
與孝威(1865)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6)
答楊石泉(1866)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6)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6)
與仲兄(1866)
答楊石泉(1867)
與曾沅浦(1867)
答楊石泉方伯(1867)
答高果臣(1867)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7)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7)
與周夫人(1867)
與楊雪滄(1868)
與孝威(1868)
與孝威(1868)
答劉壽卿(1869)
與孝威(1869)
與孝威等(1869)
答沈幼丹中丞(1870)
答李少荃伯相(1870)
與胡雪岩(1870)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0)
與威寬勛同(1870)
與孝威孝寬等(1870)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1)
與劉毅齋京卿(1871)
與孝威孝寬(1871)
答浙撫楊石泉中丞(1872)
與孝威(1872)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3)
與譚文卿(1873)
與瀋吉田(1873)
答袁筱塢宮詹(1873)
答瀋吉田(1873)
答沈幼丹中丞(1874)
與王若農觀察(1874)
與總統嵩武軍張朗齋提軍(1874)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4)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4)
答譚文卿(1875)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5)
與譚文卿(1875)
答董韞卿大司農(1875)
答金和甫(1875)
與兩江總督沈幼丹制軍(1875)
答兩江總督沈幼丹制軍(1875)
與張朗齋(1876)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6)
與劉毅齋(1876)
與劉毅齋(1876)
與劉毅齋(1876)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6)
答陳俊臣(1876)
與安曉峰孝廉(1876)
答劉毅齋(1876)
與孝寬(1876)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7)
答譚文卿中丞(1877)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7)
答譚文卿(1877)
與劉克庵(1877)
答譚文卿(1877)
與劉克庵(1877)
與胡雪岩(1877)
與譚文卿(1877)
答劉克庵(1878)
答吳清卿太史(1878)
與俄國圖爾齊斯坦總督(1878)
答胡雪岩(1878)
與王若農(1878)
與孝勛孝同(1878)
與譚文卿中丞(1879)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9)
答王若農(1879)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9)
與孝同(1879)
答劉毅齋(1880)
答吳清卿觀察(1880)
答陶少雲(1880)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80)
與劉毅齋(1880)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80)
答張朗齋(1880)
與劉毅齋爵帥(1880)
與楊石泉(1880)
與孝同(1880)
與孝同(1880)
答馮展雲中丞(1881)
答楊石泉(1881)
與郭筠仙侍郎(1882)
答郭筠仙侍郎(1883)
與周荇農閣學(1883)
答岑彥卿宮保(1883)
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83)
答兩廣總督張振軒制軍(1883)
與孝寬孝同(1883)
答歐陽庚堂(1884)
札件
批札
福建鹽法吳道大廷稟裁革陋規由(1865)
劉翼長松山等稟見駐營羅渠鎮俟行糧辦齊拔隊進剿由(1867)
鹹陽孔令廣晉稟陳地方苦況情形由(1868)
劉守倬雲稟挑選難民開挖石炭由(1868)
黃道鼎稟見辦涇屬賑撫屯田事宜由(1869)
臨潼伊令允楨稟接印視事情形由(1869)
李道耀南等稟分營駐紮徽縣等處並繕稟錯誤由(1869)
何牧林亭稟辦理阿乾屯墾復燒窯器情形由(1870)
鞏秦階唐道啟蔭詳據階州稟報商民滋事厘局一案由(1870)
平涼公局紳耆韓尚德等稟請將投誠回民安插遠方由(1870)
翁藩司同爵稟呈《四種遺規》等書由(1871)
鎮西廳丁丞鶚稟屯墾情形無庸設局由(1875)
延榆綏劉鎮厚基稟興修河城工程經費不敷及舉辦地方事宜由(1876)
佛坪廳張丞鴻績稟地方大概情形由(1876)
狄道州喻牧光容稟舉辦地方各事由(1876)
綏來縣何令如謹稟難民堪以興屯各情由(1876)
總統湘軍西寧劉道稟籌辦防剿各情由(1876)
湘軍劉總統稟籌糧運情形並撥營助剿瑪納斯及南路賊蹤由(1876)
湘軍劉總統稟病痊籌議進兵南路由(1876)
劉鎮厚基稟請附獎工程人員並卓勝軍開拔各情由(1877)
湘軍劉總統稟會克吐魯番各情由(1877)
湘軍劉總統稟攻拔託克遜情形由(1877)
延榆綏譚鎮仁芳稟報神木游勇拒捕斃兵情形由(1877)
甘州府龍守錫慶稟遵札稟明劉縣丞文斗情節由(1877)
陝西延榆綏道稟考察官吏由(1877)
湘軍劉總統稟剿辦回匪麻木爾並收撫餘眾情形由(1877)
湘軍劉總統稟克復南路西四城全疆肅清由(1878)
湘軍劉總統稟論人才由(1878)
甘肅司道詳復寧夏各屬偷種罌粟由(1878)
高台縣吳令恩棨稟縣屬北鄉毛目一帶間有偷種罌粟情形由(1878)
署鎮迪周道崇傅稟烏垣等處善後事宜並金巡檢劣跡及捕蝻諸事由(1878)
賴鎮長稟驗收後路糧台解到各項機器請委劉道專司局事由(1879)
涼州府劉守思詢稟到任裁革陋規及徵收畜稅等銀由(1879)
黃令長周稟察看喀喇沙爾應行開辦事宜陳請核示由(1879)
徐州程道國熙稟聘請礦師探驗鐵質試辦情形由(1882)
徐州道詳轉陳胡恩燮擬辦利國礦務招商章程由(1882)
咨札
札陝西各州縣遞送難民交原籍地方官安輯(1869)
札陝鄂糧台翻刻《六經》(1871)
札陝甘各州縣試種稻穀桑棉(1871)
札甘藩司發《學治要言》(1872)
札陝甘藩司通飭各屬禁種植罌粟(1872)
安插西寧遷出回民札各州縣營局(1873)
札統帶安遠軍易提督查復弁勇需索情形(1877)
通飭文武印委員弁刪除慶賀禮節勤思職守(1877)
札甘肅兩司及寧夏鎮道府查辦寧屬偷種罌粟(1878)
札鎮迪周署道籌辦善後事宜(1878)
通飭陝甘各州縣禁種罌粟並發戒菸藥方(1879)
咨直隸總督述履勘永定河工情形(1881)
告示
諭漢回民示(1869)
禁種罌粟四字諭(1869)
安插回民告示(1873)
說帖
藝學說帖
時務說帖
詩文

名利說
《廣區田製圖說》序
《海國圖志》序
《銅官感舊圖》序
《林文忠公政書》敘
徐熙庵先生家書跋後
薛廬美樹軒題額跋尾
吳縣馮君家傳
陶氏三台山石墓記
飲和池記
會寧縣平政橋碑記
新建通濟門外石閘碑記
太常寺少卿徐公神道碑銘並序
張叔容墓碣
亡妻周夫人墓志銘
雲貴總督張公墓志銘
天山扶欄銘
祭胡文忠公文

癸巳燕台雜感八首
二十九歲自題小像八首
感事四首
秋日泛舟泉湖作
題《疏勒望雲圖》
左宗棠年譜簡編
後記

精彩片斷

導言
在中國近代史上,左宗棠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沒有奴顏媚骨、敢于堅決抵禦外侮的傑出愛國者。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並說“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左宗棠算得上是我國自古以來“拚命硬幹的人”中的一個,說他是“中國的脊樑”式的人物之一,應不為過。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早年自號“湘上農人”。清仁宗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陰東鄉左家塅。當時,統治中國的清王朝正急驟地走著下坡路:土地高度集中,政治腐敗、黑暗,國防空虛,財政拮据,鴉片大量輸入,白銀不斷外流,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民眾反抗鬥爭彼伏此起,所呈現的社會畫面,正如經世學者龔自珍所描繪的那樣:“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龔自珍:《西域置行省議》。就在清王朝的封建大廈瀕臨崩潰之時,歐美列強也加緊了對華的侵略步伐。西方資本主義頭號強國——英國,正以軍艦、大炮為後盾,以毒品鴉片為敲門磚,緊叩中國的東南大門;在西北,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國也迅速向東擴張,決心用武力開闢新的通向東方的道路。內憂外患紛至沓來,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形勢,給左宗棠的思想打上了時代的印記。
當然,除時代的影響外,家庭與社會的薰陶對其個人的成長、思想觀念的形成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左宗棠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低微、生活並不富裕的“寒素之家”,他曾說過:“吾家積代寒素,先世苦況百紙不能詳。”《左宗棠全集》,《詩文·家書》,64頁,長沙,嶽麓書社,2009。以下簡稱《全集》。其祖父左人錦、父親左觀瀾都是秀才出身,家有薄田幾十畝,平日教幾名學生,是個典型的“耕讀之家”,家裡的日子過得很清苦。左觀瀾為全家生計,不得不經常奔波在外,“非脩脯無從得食”同上書,458頁。。遇到荒年,竟然要“糠屑經時當夕飧”。父親去世後,唯一的一點田地留給了左宗棠長兄宗棫之子世延(時宗棫已過世)。宗棠則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日食不給,賴書院膏火之資以佐食”左孝同:《先考事略》。。艱辛的生活使青年時代的左宗棠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了解社會的弊端,民間之疾苦。於是,“經世致用”的思潮在他的胸中激起了波瀾。
左宗棠從十七歲起,即好讀經世致用之書,於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齊召南的《水道提綱》等無不畢覽。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於鄉試中舉後首次赴京參加會試,寫下了《燕台雜感》八首,抒發對時局的憂慮。其中之一說:“世事悠悠袖手看,誰將儒術策治安?國無苛政貧猶賴,民有飢心撫亦難。”《全集》,《詩文·家書》,456頁。他已感受到當時政治黑暗、饑民揭竿而起的嚴重社會危機。此次北上,左宗棠雖落榜而歸,卻在更大範圍內接觸到社會實際,進一步開闊了眼界,也更加注重“經世致用”之學,他表示:“睹時務之艱棘,莫如荒政及鹽、河、漕諸務。將求其書與其掌故,講明而切究之。”《全集》,《書信一》,1~2頁。
在接受“經世致用”思想、探討改革社會現實的過程中,陶澍(1779—1839)及賀長齡(1785—1848)、賀熙齡(1788—1864)等經世派官員對左宗棠影響最深。道光六年,魏源代賀長齡(字耦庚,湖南善化人,時任江蘇布政使)輯成《皇朝經世文編》120卷,選輯了從清初至道光初年有關經世致用的文章。左宗棠反覆展讀了這部文集,“丹黃殆遍”羅正鈞:《左文襄公年譜》卷一。,而且撰寫評論,抒發己見。道光十年,賀長齡憂居長沙,與左宗棠初次見面,左宗棠即“蒙國士見待”《全集》,《書信三》,460頁。,賀長齡還為這位青年士子敞開了家中的豐富藏書。翌年,左宗棠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長齡之弟賀熙齡(字光甫,號蔗農)適任該書院山長,“其教諸生,誘以義理、經世之學,不專重製藝、帖括”《先考事略》。,對宗棠極為欣賞,嘗稱讚道:“季高近棄詞章為有用之學,談天下形勢了如指掌。”賀熙齡:《寒香館詩鈔》卷四。道光二十七年,當時的名臣、兩江總督陶澍(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回湘省親,在醴陵邂逅宗棠(宗棠時主持醴陵淥江書院),“一見目為奇才,縱論古今,為留一宿”《先考事略》。,後來兩人還結為兒女親家。陶澍病死後,左宗棠在安化陶家教讀其子陶桄八年,飽覽了陶澍的文稿及各種藏書。
如果說賀氏兄弟和陶澍是左宗棠經世思想的啟蒙者,那么林則徐、魏源抵禦外侮的愛國思想及睜眼看世界的時代精神,則為左宗棠增添了豐富的思想營養,對其愛國及“師長”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左宗棠與林則徐相差27歲(算得上是兩代人),兩人只有一面之緣,但左宗棠對林的思想作風、從政之道卻由衷欽佩,曾說:“然自十數年來聞諸師友所稱述,暨觀宮保(指林則徐——引者)與陶文毅往復書疏,與文毅私所記載數事,仆則實有以知公之深。海上用兵以後,行河、出關、入關諸役,仆之心如日在公左右也”,“烏知心神依倚,惘惘相隨者,尚有山林枯槁,未著客籍之一士哉!”《全集》,《書信一》,68頁。道光二十九年八月,林則徐因病從雲貴總督任上告老回鄉,於十一月二十一日(1850年1月3日)在長沙湘江舟中約見左宗棠,“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胡林翼集》二,75頁。。兩人“抗談今昔”,相見恨晚,對坐之時,還曾“談及西域時務”。是夜,“江風吹浪,柁樓竟夕有聲,與船窗人語互相響答。曙鼓欲嚴,始各別去”《全集》,《書信一》,73頁。。林則徐的愛國思想及務實精神對左宗棠的啟迪是不言而喻的。
除林則徐外,左宗棠還推崇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人)和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曾說:“道光朝講經世之學者,推默深與定庵”。對魏源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他的著作“切實而有條理”,“偉為不可及”《全集》,《書信三》,596頁。。道光二十二年,魏源感於“海警飆忽,軍問沓至”,發奮而著《聖武記》,希望執政者能振奮精神,仿效祖輩,建功立業。因“是記當海疆不靖時,索觀者眾”魏源:《聖武記》第三次重訂本“題記”。,左宗棠就是“索觀者”中的一個,他深深被該書所吸引,不禁讚嘆說:“默翁《聖武記》序次有法,於地道、兵形較若列眉,誠著作才也。後四卷附《武事余記》,其談掌故,令人聽之忘倦。”《全集》,《書信一》,50頁。《武事余記》
有“兵制兵餉”、“掌故考證”、“事功雜述”、“議武五篇”等內容,“議武五篇”
包括城守、水守、坊苗、軍政、軍儲等篇,其中提出了“以彼長技御彼之長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的觀點。對主張改革社會弊政、具有強烈反侵略思想的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涇縣人),左宗棠也頗為注重,“其論著早見過鹽、漕諸策及《藝舟雙楫》”,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包慎翁遺書》刊行後,他還特意寫信給朋友,“敬乞購一全部見寄”《全集》,《書信二》,434頁。。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了,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左宗棠愛國思想形成的一個轉折點。侵略者的炮火對更多的中國人起著振聾發聵的作用,也同樣震驚了左宗棠。西方列強的入侵,使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這種變局對部分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震動很大。當時,左宗棠正在安化陶家就館,雖身居僻埌,卻密切關注時局發展。道光十九年,林則徐在廣東雷厲風行地嚴禁鴉片,左宗棠也預感到侵略者不會善罷甘休,遂更加勤奮地閱讀有關國外的記載。儘管他接觸不到有關西方的第一手資料,但“自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凡唐、宋以來史傳、別錄、說部及國朝志乘、載記,官私各書有關海國故事者,每涉獵及之,粗悉梗概”《全集》,《奏稿三》,64頁。。這樣勤奮地蒐集、如饑似渴地閱讀有關外國的資料,乃愛國熱忱使然。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英軍北上攻陷定海,七月,又抵天津海口。道光帝驚慌失措,將堅決主張抵抗的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並派力主妥協的琦善赴廣東辦理交涉。對此,左宗棠憂憤萬分,在寫給賀熙齡的信中,一再形容自己此時的心情是“愁憤何言”、“令人憤懣”、“不勝愁憤”《全集》,《書信一》,15、17、21頁。。雖扃坐斗室,教習山齋,左宗棠卻抱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向,在“每披往昔海防記載,揆度近日情形”之後,提出了“練漁屯,設碉堡,簡水卒,練親兵,設水寨,省調發,編泊埠之船,(譏)〔設〕造船之廠,講求大筏、軟帳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
《全集》,《書信一》,16頁。
等具體抗敵措施。雖系書生談兵,但愛國之志可佳!
左宗棠不滿清廷排斥抵抗派、屈膝求和的媚態,發出“和戎自昔非長算,為爾豺狼不可馴”《全集》,《詩文·家書》,459頁。的警告。他痛斥琦善“以奸謀誤國,貽禍邊疆,遂使西人俱有輕中國之心,壯士無自固之志。東南海隅恐不能數十年無烽火之警,其罪不可僅與一時失律者比”《全集》,《書信一》,24頁。。但當時腐敗的清政府根本無抗敵誠意,一度任“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尚且落得發配充軍的下場,作為一介小民的左宗棠,其抱負又何從實現?道光二十二年,清廷終於在江寧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目睹“洋事卒成和局,實意念所不到”,左宗棠痛心疾首,至於仰天長嘆:“市不可絕,則鴉片不可得禁。自此億萬斯年之天下,其奈之何!”同上書,29頁。憂國之心,愛國之忱,躍然紙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