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姜守誠著宗教學著作)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姜守誠著宗教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是姜守誠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3月。

該書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合有關傳世文獻,廣泛借鑑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計,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論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見解,豐富和發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論建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
  • 作者:姜守誠
  • 字數:482千字
  • 類別:宗教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16年3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上、下篇,每篇各四章,總計八章。上篇名為“方術與道術”,是對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血忌”、《抱朴子·登涉》、“四縱五橫”等數術文獻或方術觀念的專題研究。下篇則對放馬灘M14號秦墓板畫、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等考古材料中所見喪葬儀式、民俗信仰予以探討,故名為“葬俗與信仰”。該書通過對早期道教方術、葬俗的個案研究,揭示秦漢六朝道教文化與庶民社會的互動融合。

作品目錄

序/緒論
上篇:方術與道術
下篇:葬俗與信仰
第一章 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考釋
第五章 放馬灘M14秦墓板畫反映的喪葬信仰
第二章 漢代“血忌”觀念對道教擇日術之影響
第六章 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體現的冥界觀
第三章 入山輿求仙——《抱朴子·登涉》所見漢晉時人的入山方術
第七章 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與漠晉墓葬之禁忌風俗
第四章 道教“四縱五橫”觀念考源——從放馬灘秦簡《日書》“直五橫”談起
第八章 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與六朝道教“冢訟”觀念
結束語/參考文獻/後記

創作背景

許地山等人首倡現代學術意義上的“道教史”研究以來,巫覡方術、求仙信仰始終是探索早期道教的重要內容。然而囿於材料的限制,早期道史研究只能關注《太平經》《老子想爾注》等少量傳世道教文獻。這種尷尬的局面,長期未能得到改善。好在利用出土文獻、考古材料對早期道教進行研究的方法,日益受到海內外學界的重視,相關成果亦不斷湧現。姜守誠《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專著。

作品鑑賞

一、“史料擴充”下的早期道教研究
該書多以新刊布與早期道教方術密切相關的簡帛文獻為研究對象。除了以戰國秦漢的簡帛文獻為研究對象之外,作者還大量利用了敦煌數術文獻。此外,“非文字材料”的運用,也使可供作者利用的史料得到了擴充,這些材料不僅包括鎮墓物等考古實物,也有大量的壁畫、畫像石等圖像材料,更有作者對閩台地區道教科儀的田野調查資料。這種在史料上的廣采博取,使得該書能夠在較多的問題上提出新的見解。如該書第七章對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牘的研究,作者不僅對該木牘的釋文進行了紮實的考證,還對該木牘所繪的人形偶人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作者注意到,古人殮葬時通常會在墓室放置不同數量或質地的偶人,而從文獻與考古實物來看,這些偶人的質地有土、石、桐、松、柏、金、銀、銅、鉛等多種,其功用則多是作為“替身”之用,以頂替生人的咎殃,並為死者承擔冥界的懲罰與勞役。而之所以大量選擇松柏之木製作偶人,則是因為古人相信松柏具有辟邪鎮鬼之功效。作者既通過對此木牘文字的考釋,又通過對人形木牘這類特殊簡牘形制的研究,共同揭示出“松人”解除木牘的宗教功用。又如對放馬灘M14號秦墓板畫的研究,作者大量利用了漢代畫像石資料,對該板畫中的系虎圖、博局圖所隱含的信仰色彩與象徵意義進行了揭示。而在考察“四縱五橫”時,作者不僅利用了《道藏》中收錄的各種符文、印文,還利用閩台地區道教科儀的田野調查資料,對“四縱五橫”的畫法、實踐操作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解說。這種廣泛利用新材料的研究,豐富了對於早期道教方術、葬俗的認識。
二、宗教史視野下的早期方術研究
戰國秦漢簡帛中保存著大量方術、民俗類資料,是認識早期道教及道教前史的素材。因此,學會從宗教視野來分析先民的心理動機,有助於解決數術研究中的某些疑難問題。比如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中出現的紀年、地理、職官等信息,學界多將其視為實際存在的歷史信息加以考察,如“三年,丹而復生”中的“三年”,學者們執著於考辨其確切的歷史紀年,遂有莊襄王三年、秦昭王十年、秦惠文君十年等爭執不下的多種看法。然而,上述觀點均缺乏切實可靠的證據,難以令人信服。該書作者則注意到,除了《志怪故事》的主人公丹在死後三年而獲復生外,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也談到死者“三歲而復產”,《列仙傳》《搜神記》等文獻中也有死後三年而復生的故事。顯然,這裡的“三年”是在生命歷程有著神秘影響力和標誌性的時間跨度,是一種文學創作的情節設定,並非實指,更不是可以坐實的歷史紀年。因此,當史學、文獻學的方法窒礙難通時,換一種思路來解讀材料,往往會使人豁然開朗。運用宗教史的視野,作者對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及性質相近的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均提出了許多新的認識,推動了對早期中國死而復生這一文化現象的研究。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12月,該書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16年度“基礎研究重大成果”。
2017年1月,該書入選2016年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十大好書及重大出版成果”。
2020年12月,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
2016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7775-4

作者簡介

姜守誠,男,1975年生,山東煙臺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道教史、道門文獻、齋醮科儀、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