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替代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一般指本詞條

出口替代戰略又稱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或出口導向工業化政策,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擴大出口,發展出口工業,逐步用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用重、化工業產品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出口,以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的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口替代戰略
  • 又稱: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
  • 來源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
  • 類型:政策
簡介,特徵,措施,關鍵,結論,利弊,發展,拐點,

簡介

出口替代戰略其核心思想是使本國的工業生產面向世界市場,並以製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級產品的出口。該戰略是根據國際比較利益的原則,通過擴大其有比較利益的產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國資源的配置,從中獲得貿易利益和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這種以出口鼓勵作為經濟動力的發展模式,將本國產品置於國際競爭的環境中,其優點是比較顯著的。以這種方式發展的國家,大都取得了實績優良的高速經濟成長,這一事實成功地推翻了傳統的工業發展只能通過進口替代來實施的觀點。

特徵

出口替代戰略是指開發中國家通過促進本國產品的出口,積累發展資金,發展經濟的戰略。這是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有了一定程度後採取的戰略,這些國家的經濟一般具有的經濟特徵是二元經濟,即一部分是傳統的、落後的經濟,而另一部分卻具有現代化的經濟特徵。它們以本地廉價的勞動力與已開發國家的資金、技術相結合,發展出口產品的生產,從而加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出口替代戰略一般也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如食品、服裝、紡織品、一般家電製造業等,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以重化工業產品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的出口,致力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如機械電子、石化等行業。此後,極少數開發中國家和地區開始著手建立知識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產業,力圖在高科技產業產品的世界出口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措施

採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給出口企業提供減免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出口補貼、出口信貸和出口保險等,目的在於降低出口成本,開拓國外市場,增強出口競爭能力
②給出口生產企業提供低利生產貸款,優先供給進口設備,原材料所需外匯,大力引進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建立出口加工區等,目的在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創匯能力。

關鍵

這一戰略的實施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利用在本國的比較優勢發展相關產業,並根據比較優勢的變化而及時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過程。在第一個階段,開發中國家可以利用本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通過擴大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來增加外匯收入,帶動經濟的增長,增加就業。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將上升,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此時應當及時調整產業政策,鼓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的發展。
這一戰略的實施也需要一定的措施:
一是對出口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低息貸款、增加補貼等;
二是對出口企業需從國外進口的資本品、中間產品和技術專利等實行減免稅、放寬進口配額
三是使本國貨幣貶值以降低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增加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實施這一戰略可以通過保持較高的出口增長率來保持較高的經濟成長速度,使一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圈中。由於國際競爭壓力對國內企業形成了有效的激勵,促使國內企業必須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經濟管理、開發新技術、培訓員工,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近20年來,幾乎所有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都是出口占GDP比重不斷上升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亞洲“四小龍”、東協等。但這並不足以證明出口導向戰略的完美無缺,通過對我國的台灣地區和韓國的全要素生產效率增長與出口的關係比較,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出口企業的生產效率並沒有表現出隨著積累出口量的增加而遞增的趨勢。

結論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出口導向戰略也非盡善盡美。
出口導向戰略受到國際市場的極大限制
國際市場對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的需求有限,隨著更多的開發中國家採取外向型貿易戰略,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已開發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開發中國家的出口擴張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
經濟開放度提高
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使一國經濟開放度大大提高,國內經濟容易受到外部經濟衝擊的影響,如匯率、利率、貿易條件、債務條件的變動和國際遊資的襲擊等。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實力比較薄弱,市場體系不夠發達,監督和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缺乏抵禦外部經濟衝擊的能力,一旦危機發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保護措施
出口導向戰略也需要實行一些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實施的同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市場價格體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利弊

在一個資金、技術缺乏,市場狹小和大部分人從事農業的不發達經濟中。選擇出口導向型戰略: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並與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以緩解一國的外匯壓力;可以在國際分工中節約勞動,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中,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獲取因分工而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可以通過對外貿易,互通有無。使本國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經濟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可以通過外部市場的開拓,帶動國內相關產業和部門的發展,不僅為國內的剩產品或閒置生產資源找到了出路,還擴大了就業量,等等。實施外向型經濟的上述種種優越性,基本上已為人們所共識。但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也具有特殊的適用性及其局限性:
首先,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對於大國和小國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國因地域狹小,人口總量不大,市場容量較小,如採取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擴大外貿出口,就可以使其產品生產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取得較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另外,小國的失業勞動力、剩餘產品、閒置生產資源的數量相對於大國而言都比較小,只要出口達到一定規模,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而大國則不然,其龐大的國內市場足以支撐任何一種產品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如美國,中國等大國,其國內供給滿足其國內需求的程度較高,無需過分依賴於國外的市場需求;其次,相對於小國而言,大國面臨數額巨大的失業勞動力、剩餘產品等問題,即使有較大的出口增長,也只能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解決問題。其次,依賴大量出口來推動本國經濟發展,會增加本國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從而喪失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味地將出口作為經濟的發展動力的話,最終可能會降低甚至喪失本國經濟自我發展能力和抵禦外部衝擊的“免疫力”,從而更易受到外部市場的擺布,這對一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別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這種危害性是很大而且顯而易見的:
首先,開發中國家對外開放的水平受制於其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這決定了即使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實行了全面的對外開放,其水平和層次也不會很高,這必然會降低其在開放中所能獲取的比較利益;其次,開發中國家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中處於非常不平等的地位,不平等的貿易地位將使之獲利較少甚至無法獲利,並且其貿易條件將不斷惡化,從而使這些國家在對外開放中陷入比較利益的陷阱而無力逃脫;再其次,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實施,容易使許多跨國公司介入開發中國家的“出口替代活動”中,很容易使開發中國家的產品所有權、銷售權和管理權落入其強有力的控制之中,這非常不利於開發中國家戰略性產業的成長和起飛,並可能在開發中國家對一些跨國公司失去控制力的情況下,危及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第三、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的作用受到市場發展的制約。亞洲一些國家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並取得較大成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些國家所奉行的出口導向型。是以國外市場的需求,主要又是已開發國家的市場需求為重點的。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正值西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高潮,西方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使得一些傳統產業逐步退出其市場,這時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將大量傳統產業打入已開發國家市場,正好適應了其市場上傳統產品不足,需要填補的要求;另外,20世紀80 年代之前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國家較少,傳統產業的市場還未飽和,因此,相對於沒有實施該戰略的國家而言,少數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國家,就很容易從相對較大容量的傳統產品市場中獲益。

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國家增多,並加入傳統產品的生產行列,這時,所有實施該戰略的國家就不僅要面臨來自已開發國家具有更高生產效率對手的競爭,還面臨來自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競爭,這就使得其出口增長下降成為必然,並且在競爭中,開發中國家為了贏得並不豐富的市場,可能會形成一種惡性的價格競爭,結果只會惡化其出口結構,進一步降低其比較利益,這最終是不利於其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的。此外,已開發國家還實行種種貿易保護措施,致使開發中國家的優勢產品很難打進國際市場,即使進入,也會因已開發國家各種名義的貿易保護措施而喪失其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假如為促進出口,一國的出口補貼力度太大的話,又會加重開發中國家的財政負擔,出現企業受益而國家損失的局面。
最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在一定情況下可能會強化落後經濟的“二元化”特徵。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會改變出口國的區域經濟結構,結構可能會朝不同的方向變化。開發中國家實施出口替代的一個出發點,本身是想借用“國際經濟大循環”,通過國際市場的轉換機制,糾正和消除落後經濟中的“二元結構”的偏差,以實現經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但如果該戰略的實施導致區域經濟差距擴大而不是縮小時,貧富分配不均出現兩極分化時,反而會使該戰略的實施結果違背其初衷走向反面,強化落後經濟的“二元化”特徵。

拐點

2012年對中國和世界而言是一個機遇之年。雖然歐美債務危機還在持續發酵使得全球經濟復甦態勢緩慢,但債務危機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並不是致命 性的,公共部門負債並不是經濟復甦的決定因子。對於歐美債務危機,我們應該用更加巨觀和開放的角度來審視。同理,對於2012年中國經濟的總結以及對 2013年經濟情況的預期,應當建立在對於歐債危機的理性解讀之上。
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呈現五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大規模製造業領域出現了調整趨勢。調整 產能過剩,尋找新的投資領域。第二,中國的出口企業開始回歸國內市場。出口企業的觀念發生變化,中國的優質和超大規模的市場特質被中國企業發現。第三,企 業家資源在重組。在大規模的製造領域裡,過去企業追求做大做強,而現在,經過2012年這場大變革,中國企業家團隊開始重新認識投資的方向,尋找融資的途 徑。第四,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在國內的社會融資當中,來自於銀行、工商企業的信貸不再占據社會融資的主要部分,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出現使得貨幣與資源 在連線當中,通貨膨脹的水分變小,而經濟規模仍保持不變。第五,國內的信息化和現代服務產業取得了突破。過去人們不知道服務產業里會有工業類產品,而現在 有些企業真正實現了服務產業與工業製造車間裡一樣的流程,服務業產業群因此有了升級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未來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源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