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燦印,現任政協達州市第四屆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凌燦印
- 別名:字冰清,文筆山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大竹
- 出生日期:1978年
- 職業:書法家
- 畢業院校:四川文理學院美術系書畫專業
- 主要成就: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
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
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展
全國首屆行書大展
人物履歷,任免信息,藝術成就,媒體報導,草書藝術觀點,草書幾個重要因素,善於取捨顯個性,情感與意境,修養與激情,個人作品入展,
人物履歷
凌燦印,男,1978年生於四川大竹,字冰清、昊父,別署文筆山人,齋號古風齋、秋水堂。畢業於四川文理學院美術系書畫專業。現為達州市文化館美術書法攝影部副主任。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達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副秘書長、達州市文聯委員。
2019年1月,任政協達州市第四屆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兼);
任免信息
2019年1月24日,凌燦印同志任政協達州市第四屆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兼);
藝術成就
自幼習書,作品追求猷勁雋邁、溫潤古雅,以草書、行書見長。其書法作品曾入展《當代書壇名家系統工程——全國五百家精品展》(中國文字博物館收藏)、《當代書壇名家系統工程——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展》、《全國首屆行書大展》、《全國首屆草書大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藝術展》、《全國首屆“語文報杯”中小學生及中國小教師書法大賽》(三等獎)、《第三屆中國·馬來西亞書法交流展》、《紀念老子誕辰2578周年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吳忠”中國小書法藝術節教師書法展》、《中國千名書家寫經書法展》(五台山收藏)、《2009韓中日國際書法交流展》、《全國第三屆法治宣傳書畫作品展》(優秀獎)、《西南四省市優秀中青年書法篆刻提名展》、《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全國名家書法展》、《第三屆“北京·四川書法雙年展”》、《紀念都江堰建市20周年暨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三等獎)、《四川省第四篆書法篆刻展》、《四川省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四川省第三屆新人新作展》(提名獎)、《四川省廉政書畫展》(三等獎)、《四川省第二屆“星空燦爛”群文書法展》、《四川省群體書法現狀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四川省中國書畫展》、《四川省、成都軍區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書法展》、《“秦巴墨韻”五省十市書法聯展》等數十次國際國內和省級重大展覽並獲獎。數十件書法作品收入典籍、刻碑、或被多家文博單位收藏。
媒體報導
達州電視台《城市公眾頻道》在《天天讀報》欄目作了《書法人生——記達州青年書法家凌燦印》專訪,《中國書法》、《中國書法家通訊》、《映象雜誌》、《中國書法家網論壇》等媒體予以刊載並有專題介紹。
草書藝術觀點
草書自古以來是表現書法家個性與情致的一種書體。其創作形式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可照搬,因而草書創作更加注重書寫者的性靈,在創作內容與作品形式、時空變換與情感交織、創作狀態與時下環境互融互助的共同作用下,瞬間產生的藝術火花,在黑白世界裡永遠存留的點線符號,記憶著瞬間稍縱即逝的靈光。縱觀古今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其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兩大類。其中草書的演變又歷經五個大的時期。
一是秦時開始萌芽,時有“赴急之書”或“草創之義”, 這是為了快捷,節約時間,用筆開始簡約,從一些楚簡中可窺其用筆的狀態;
二是到了漢代,隸書開始逐步草化,這一時期就是“隸草”的形成與發展時期,線條開始有個性化的語言,如漢代《居延漢簡》,隸書筆意減省、草化,且有連帶呼應關係,行筆速度相對快捷、率意,結字與章法也有明顯的對比與變化,給人以質樸流暢之感,直至三國皇象《急救章》,甚至到晉早期陸機《平復帖》時期,這一很長時間裡就是“章草”形成與發展時期至成熟時期;
三是魏晉時期,章草逐步演變為今草,脫去了隸意形跡,字勢有了明顯的倚側變化,筆勢連貫,偏旁有了假借,部件筆畫的減省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同時行筆流暢、快捷,書作呈現灑脫、逸美特徵,特別是二王時期今草就發展很成熟了,如王羲之《十七帖》、《遠宦帖》等;
四是唐宋時期便出現了“狂草”,其書法風格放逸恣肆,字勢飛動,筆勢連綿迴繞,大開大合,穿插倚讓更明顯跳蕩,氣勢奔放,一氣呵成,這一時期久負盛名的草書大家有懷素、張旭、孫過庭、黃庭堅等,其中這期間產生的大草名帖主要有《自敘帖》、《古詩四帖》、《諸上庭帖》、《李白憶舊遊詩》,小草名帖有《小草千字文》、《書譜》等;
五是元明清時期,這期間的草書主要是繼承前人草法上進行創作,明清主要草書大家有祝枝山、董其昌、王鐸、張瑞圖、徐渭、傅山等,各有各的風格,其中王鐸在繼承二王草書脈絡上有自己的理解和收穫,張瑞圖草書風格個性突出,徐渭草書極為狂野;
時下,我們學習草書的人群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草書創作時更能讓作者抒情達性,然而真正要把握好草書的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這需要作者有極高的悟性和很高的修養學識,勢必需要把握好草書創作中的幾個重要因素,解決好了,我想是會有所獲的。
草書幾個重要因素
一、學會對歷代作品的賞鑒與分析
歷代草書精典之作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草書的必備工具和範本,也是我們選擇學習草書路子、形成個性風格的祖宗,更是我們入帖、出帖的鏡子,因此對歷代草書精典的賞鑒與分析是我們學習和創作草書的前期準備和必由之路。我們只要將歷代草書精典之作進行細細品讀和賞析,不難發現每個帖都有著成熟的技法、大膽的誇張、有度的揮灑、鮮明的個性等特徵,雖然每個帖的風格和特徵不同,但又有一個共性,即第一眼看上去都流暢飛動,氣勢連綿不絕,然而再一細看,雖然都為草書,但飛動的線條和節奏中,隱隱透露出作者創作時激情之下又有著靜穆的胸襟,起收意態含蘊內煉,裹毫而運,快中有穩,停勻前行,中鋒勁健,篆筆圓實,綿里藏針,韌勁十足。
在此以歷代幾個重要的草書法帖為例,可以做進一步的賞鑒和分析:
一是從王羲之《遠宦帖》、《上虞帖》可見,其草書線條表現力十分豐富,節奏與運行速度表現出內在之美,結構章法時刻顯露出虛活靈動與張力、韌勁,入筆並非直接露鋒而進,而是入筆時有一逆行擅動的細小動作,呈現切筆、切面效果,即使有的尖筆露鋒也是表現在點畫呼應、上下字間呼應的自然狀態,而線條內在卻是動中取靜的;再將孫過庭《書譜》與王羲之《十七帖》加以對比,不難發現,孫過庭對《十七帖》研究是極為深入的,無論是《書譜》的用筆,還是結字章法,均受《十七帖》影響,在此基礎上脫化而出的,然而《書譜》的變化更多,取勢更加險峻,線條節奏更明快活脫,從內容到形式,到作品本身,可見孫過庭深守古法,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個性化的東西,也透出他創作時的內心世界,雖時有波瀾起伏之狀,但總體感覺是急中求穩,穩而取勁,靜穆之氣就隱於線條之中,可謂文書並茂,風神兼俱,自然天成,天人合一。
二是看看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和黃庭堅《諸上座帖》與《李白憶舊遊詩帖》吧,都屬大草,也可謂狂草。而《古詩四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氣韻流暢,連綿不絕,真不負 “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的評價,從作品本身的點畫、線條、節奏、筆勢、運動感、結體和章法來看,可見作者創作時情感的跌宕起伏,隨情放性,又收放自如,開合恰到好處,渾然天成,有如作者就是一位爭戰沙場的老將,指揮著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縱橫千里,遊刃有餘,不悔被世人稱這“草聖”,李白曾詩云:“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這也充分說明張旭是個奇才,然而他創作的草書作品之所以大美,也可以從他的個性和愛好來分析,他善於觀察與總結,參悟妙法,唐李肇《國史補》記載:“始聞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筆法,後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入妙。”同時他很多優秀的作品是他酒後之作,乘醉意而作,放任性情,方有巧奪天工之傑作矣,蔡希綜《法書論》有云:“邇來率府張旭,卓然孤立,聲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內彌更減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氣象,是為天縱。又乘興之後方肆其筆,或施於壁,或札於屏,則群象自形,有若飛動,誶者以為張公亦小王之再出也。”《述書賦》稱:“張長史則酒酣不羈,逸軌神澄。回眸而壁無全粉,揮筆而氣有餘興。若遺能於學知,遂獨荷其顛稱。”這也充分肯定他創作的狀態和情感是完全投入的,真正達到了物我兩忘之境。《自敘帖》、《諸上座帖》、《李白憶舊遊詩帖》皆是精妙絕倫,看似飛動,卻都暗藏靜境,或許表面上看是外耀型,其實細細品味時那種內收內蘊、勁健穩拙的感覺會侵入你的心靈深處,這才是我們要深入體會的玄奧之處。因此,善於參悟古法之真美,以之陶韻於我,並巧藉以己用,方可終身受用無窮也!
善於取捨顯個性
今之書壇習草者甚眾,愛好者如雲,縱觀當下書壇展覽中的一些草書作品,可謂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然而很大一部分作品飛動、外露有餘,而凝重、靜氣不夠,一眼看去全篇上下感覺心浮氣燥,劍拔弩張,火氣十足,跟古人之精典作品相比,相差甚遠;要不就是在創作時用紙或章法形式上花很多心思,似乎一味求新,而對草書的理解和體悟只停留在外在的形的大感覺上,失去了草書作品的真正內涵和審美價值。
近十年來,我一直研習草書,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雖然不成熟,但也於此簡單說說自己是如何學習草書的吧。
首先,學習草書必須重古法,要以古人的精典法帖為入帖的範本,而且臨摹學習的路子應統一到一條歷史演變的書法脈絡之上,臨習時根據自己的個性愛好進行選擇帖子給自己定下一條路子;
其次是在忠實原帖的基礎上,臨習時又要有所取捨,哪些東西是自己創作中需要彌補的就取什麼,哪些是地方自己覺得不是很好的,拿來無用的就將其捨去,如繪畫寫生或創作一樣,不能完全畫自己所看到的所有物象,而是根據自己畫面需要,將所看到的東西進行綜合分析、取捨後保留下來最美的東西,即眼與心相生相合的品象,方能讓所畫之物似像非像,神似而不是形似,其貌才能新而存古意;
最後是將不同草書自己喜歡的取用過來,將這些不同的因素揉在一起,將其中的矛盾對立的東西調整統一起來,在製造矛盾的同時又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達到統一和諧境界,這樣交匯在一起創作出來的草書作品就會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作品風格自然也就逐步形成了。
我一開始習草書,便以《書譜》和《十七帖》為入門範本,每種臨習兩三個月,交替進行,在能將兩種帖子的基本特徵臨準,把握相應草法和技法,這期間按照上述方法,或斷或續學習了近三四年,進而轉入臨習王鐸的草書作品與其臨摹的二王草書作品,尤其是那些連綿大草,取其中章法排布、連綿氣韻與變化多端的墨法用於自己草書創作之中,為此將此前所學的《書譜》與《十七帖》中的精妙筆法、草法,再旁觀吸取黃庭堅大草《諸上座帖》與《李白憶舊遊詩帖》、懷素大草《自敘帖》的線條質感、書寫節奏、筆勢變換、枯潤表現、對比虛實處理、黑白空間分割、揮運時情感的起伏、行運停頓的控制、急澀絞轉的交替、鋒毫藏露的巧妙、奇正開合的適宜、疏密鬆緊的安排等特質,相互滲透雜揉起來,再將自己對草書的理解和感悟、情感與所選內容、筆墨與紙張多種關係統一起來,發諸筆端,傾泄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讓水墨與自己的情感、心境相融在一起,讓停勻在紙上的點線符號記錄著創作時自己那一刻瞬間即逝的靈感與情思,付之於生命運動的跡象,展現自己情感世界、黑白世界與創作空間的三維立體空間裡的流動圖像。
因此,學習草書必須眾觀古今草書經典,縱橫對比,選擇吸收,觀其方方面面的妙法妙理,匯之於心胸,讓眾像眾形交織匯集在一起,便自然會產生一個交點,散發出強烈光芒的藝術火花,其草書作品才會風規自遠,個性自定矣!
情感與意境
草書創作就是自主選擇內容或自己創作詩文,按照自己從古人所學的技藝與自己獨立的想法,準確把握水墨、筆毫在紙面上產生的黑白點線分割效果,又具有一次性、不可重複性的特徵。
一是墨色與水的比例十分重要。
用筆輕重與速度變化也有極大關係,紙墨也必然相生相合,方可浸潤出最佳效果:濃淡相宜,淡要少而精妙,濃要厚而沉穩;沙筆與漲墨要巧妙運用,沙筆要自然生澀,同時又有韌勁和彈性;漲墨要血肉豐腴,筋骨內挺,感覺墨飽而氣足。所畫出來的線條要如壯漢拔河,繩直有力,綿厚而圓渾,邊緣有時不平而顯蒼勁;有些線條又如彎曲的鋼筋,似能承受千斤之鼎力,出鋒尖若利鑽,迅急之勢能穿鎖喉;有些線質若溪水繞青山,舒緩而寧靜,有時若奔洪泄堤之恢弘,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勢如破竹,不可擋焉,其洪一浪接一浪,逐石拍岸,驚濤吞物一瞬間;有時點線之間若蟒蛇捕食鼠蛙,身子一彈一射騰空之間,精準取食,時若飛鷹捕蟾,盤旋俯衝探取之;有時若枯藤緊纏支幹,伸縮自然有度,而力內蘊緊收。
二是結構章法的巧妙安排。
曲線也好,弧線也好,折線也罷,都得注重點線分割關係,形狀處理與穿插分布,也是為了美妙地分割空間,營造出一種強烈、刺激、大開大合、疏密有致、對比和諧的視覺效果,同時也遵循繪畫構圖形式,給人以奇想空間,又讓人感覺巧妙致黃金分割一樣,沒有多餘。章法布白乃行列關係,草書之章法行氣連綿不斷,筆勢流暢,過渡自然,斷與連相生相合,筆斷意連,一氣呵成;
節奏控制猶如彈鋼琴,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急切,時而舒緩,而節奏的變化有時體現在字串中,有時體現在黑色變化中,有時體現在通篇之中,讓人視覺感官到一幅作品有高潮部分,以打動人的內心,緊扣其心弦,心隨作品點線、運動軌跡產生共鳴,情緒隨之起伏跌宕,仿佛體驗作者創作時的狀態,方為神品;也有滿構成章法形式,如徐渭大草,無行無列,今人聶成文先生大草作品也是,看似滿壁雲煙,點畫狂亂,參差錯落,然而整體卻給人以不可分割之感,取掉哪一點就會感覺有所缺失,這種雖然創作難度極大,但更能宣洩作者創作時的激情和內心世界,更能表達與世人不同的個性風神。
修養與激情
進行草書創作不能一味地背抄古人詩詞、楹聯、曲賦,雖然也可以讓作者在創作時表情達性,以及對古詩文情感的再理解和再構置,然而不可能成為書法歷史長河中的上乘之品。縱觀古人經典作品無不是自己作詩作文,以書法形式展現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成果,如王羲之《蘭亭敘》、顏真卿《祭侄文稿》,作品內容都是自己急興所作之文,雖為行書,但作品的字裡行間里無不體現出作者當時創作的心境與情感變化,人文書品的四合一。再看懷素《自敘帖》、孫過庭《書譜》皆作者自己的文章,方能表情達性,任性隨情,文思與情緒的組構、環境與空間的和諧、筆墨與才情的匹配、紙墨與內容載體的融匯,才構築創造了歷史的經典,世界的唯一。
因此我們搞書法藝術,就是從事的一門中華民族的國粹研究、繼承、創新的藝術,對古典詩文曲賦、佛教禪學經典、儒家中庸思想、道家玄學、周易八卦等國學思想的學習研究極為重要,豐富自己的內在修為,悟道其中的妙理箴言,感於肺腑,才能將胸藏五車,詩文脫口而出,並將其發諸筆端,書之妙作可啟示於後人。因為自己創作的詩文,自己理解得最深,更能寄託自己的情志,與已心智相通相融,筆底留下的一切墨跡、水印都是與自己的血液流動的軌跡相一致,體現出作者對生命、生活的真切理解和深刻領悟,對藝術追求永無止境的寫照,藝術生命的奇花才得以競放。
總之,習草非一朝一夕之事,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掌握學習方法之時,又得勤奮,所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草書作品更成熟、更有內含、更有個性、風格更突出。
個人作品入展
書法作品曾入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展》、《第三屆中國·馬來西亞書法交流展》、《全國首屆行書大展》、《全國首屆草書大展》、《首屆“謝無量”獎暨四川省第四屆書法篆刻展》、《四川省群體書法現狀展》、《四川省、成都軍區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展 》、《四川省第三屆書法篆刻新人新作展》(獲獎提名);入選《四川省第三屆書法篆刻展》、《2005年〈書法導報〉國際書法篆刻年展(中青年專業組)》、《四川省首屆臨書臨印展》。書法作品曾獲第二屆新世紀全國教師“三筆字”書法大賽國小毛筆組“一等獎”(中國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第二屆中國青少年書法美術大賽青年書法“優秀獎”(共青團中央主辦)、全國首屆“語文報杯”中小學生及中國小教師書法大賽教師組國家級“三等獎”(中國書協、語文報社聯合主辦)、四川省青少年美術書法大賽青年組“一等獎”。書作收入多部典籍,多件作品刻碑,被多家文博單位和私人收藏,多家報刊雜誌予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