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竹關(岩)組
- 外文名:Lengzhuguan Formation
- 時代:Pt
- 命名時間:1983年
- 命名人:程文祥、張應圭
- 代號:Ptlz
- 類別:岩石地層單位
- 分區:揚子地層區
- 異名:冷水箐組
- 所屬層位:康定群
地質年代,相對年代,絕對年代,上覆地層,下伏地層,地層分區,歷史沿革,創名,原義,沿革,現義,層型,地質特徵,岩性組合,生物化石,特殊構造,岩石厚度,區域差異,實測剖面,岩相分析,
地質年代
相對年代
元古代。
絕對年代
鋯石SHRIMP U-Pb年齡測的數據有(1014±8) Ma
上覆地層
下伏地層
地層分區
揚子地層區,康定-攀枝花地層分區。揚子地台西緣(即傳統意義的康滇地軸),康定以東、瀘定以西至石棉一帶。北起康定,南經瀘定、冕寧、米易,直至攀技花市仁和,長約500 km,寬數十公里的南北向狹長地帶中斷續分布。
歷史沿革
創名
攀西地質隊區調三隊程文樣、張應圭(1983)創名於康定縣城北冷竹關村。
原義
指以灰、灰白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混合片麻岩互層為主,間夾混合岩、淺粒岩,厚度大於2480m,
上覆與震旦系燈影組大理岩為不整合接觸,下與咱里(岩)組灰色混合岩為整合接觸的地層。
上覆與震旦系燈影組大理岩為不整合接觸,下與咱里(岩)組灰色混合岩為整合接觸的地層。
沿革
揚子地台西緣斷續分布著一條變質雜岩帶,李春昱1935年將其稱為康定片麻岩,黃汲清1945年提出用康滇地軸作為該區的構造單元,後又建議稱為磨盤山結晶片岩。爾後,張兆瑾改稱康定雜岩。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渡口、同德、鹽邊、沙壩等地發現其變質級別達麻粒岩相,並相繼取得了全岩2950Ma的Pb-Pb法和2 451Ma的U-Pb法同位素年齡值。出露於北起康定,南經瀘定、冕寧、米易,直至攀枝花市仁和,長約500 km、寬數十公里的南北向狹長地帶中斷續分布的這種變質混合雜岩系(包括咱里岩組和冷竹關岩組)被定義為康定(岩)群(含仁和群)。康定(岩)群冷竹關(岩)組。 徐光哲等(1985)、姜應星等(1987)稱康定群冷水箐組,李復漢等(1988)將鹽邊攀枝花等地的同類(岩)組,稱仁和群大田組。
現義
與原義一致。
層型
正層型為康定一瓦斯溝剖面,位於康定縣城北一瓦斯溝(102°12′53″,29°56’′42″)
地質特徵
岩性組合
該組主要由混合質黑雲(或角閃)變粒岩、混合片麻岩及淺粒岩組成,有些地方上部夾少量大理岩,厚約3000m。
冷竹關(岩)組以灰、灰白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混合片麻岩互層為主,夾混合岩、淺粒岩。
生物化石
無資料
特殊構造
無資料
岩石厚度
不同地區出露厚度不同,3000米以上。
區域差異
本組在各地的岩性有所差異,尤以上部變化明顯。下部一般為黑雲變粒岩或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上部,在康定地區為混合岩化淺粒岩,在西昌阿七及冕寧桂花村一帶夾較厚的橄欖大理岩、透閃大理岩凸鏡體,部分大理岩與斜長角閃岩互層,德昌一攀枝花還出現碳質板岩、雲母片岩。除部分變粒岩、淺粒岩為塊狀構造外,多數具條紋一條帶構造、復理石構造及層紋構造,少數地區見小型斜層理、水平層理及變形層理。鹽邊同德及攀枝花仁和地區,本組原岩為中酸性火山岩一碎屑岩,其中暗色細粒斜長角閃岩殘留體較瀘定、康定地區少,但碎屑沉積物大量增加。
實測剖面
上覆:燈影組 灰白色大理岩
一一不整合一
冷竹關(岩)組 總厚度>2481.6m
40一38灰白色黑雲斜長混合片麻岩、灰色混合岩化斜長角閃岩與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 粒岩互層,夾有角礫狀斜長混合岩 291.6m
37.灰白色中細粒二長混合片麻岩、鹼長混合片麻岩,具較多的黑雲變粒岩殘留體 262.3m
36一35灰色中粗粒黑雲二長混合片麻岩、綠簾綠泥斜長混合片麻岩.頂部夾混合岩化 斜長角閃岩及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 193.2m
34—33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灰白色黑雲變粒岩及黑雲斜長混合片麻岩,局部變 余層理髮育 375.4m
32—31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間夾黑雲角閃岩,偶見變余層理 583.2m
30.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角閃變粒岩,具變余層理及條帶構造 393.5m
29—28.灰白、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具條帶狀構造.夾少許透輝透閃變粒岩 276.9m
27—25.灰色細中粒斜長混合片麻岩,下部為灰白色混合岩化淺粒岩與混合岩化斜長角
閃岩互層 105.5m
——整 合——
下伏地層:咱里(岩)組
一一不整合一
冷竹關(岩)組 總厚度>2481.6m
40一38灰白色黑雲斜長混合片麻岩、灰色混合岩化斜長角閃岩與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 粒岩互層,夾有角礫狀斜長混合岩 291.6m
37.灰白色中細粒二長混合片麻岩、鹼長混合片麻岩,具較多的黑雲變粒岩殘留體 262.3m
36一35灰色中粗粒黑雲二長混合片麻岩、綠簾綠泥斜長混合片麻岩.頂部夾混合岩化 斜長角閃岩及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 193.2m
34—33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灰白色黑雲變粒岩及黑雲斜長混合片麻岩,局部變 余層理髮育 375.4m
32—31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間夾黑雲角閃岩,偶見變余層理 583.2m
30.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角閃變粒岩,具變余層理及條帶構造 393.5m
29—28.灰白、灰色混合岩化黑雲變粒岩,具條帶狀構造.夾少許透輝透閃變粒岩 276.9m
27—25.灰色細中粒斜長混合片麻岩,下部為灰白色混合岩化淺粒岩與混合岩化斜長角
閃岩互層 105.5m
——整 合——
下伏地層:咱里(岩)組
岩相分析
可能形成於島弧環境,其岩漿主要起源於俯衝洋殼的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