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馬箐(岩)組
- 外文名:Wumaqing Group
- 類別:岩石地層單位
- 代號:Ptwm
- 時代:Pt
- 分區:揚子地層區
- 所屬層位:下村(岩)群
- 命名:廖鴻昌、楊英傑等,1984年
地質年代,相對年代,絕對年代,上覆地層,下伏地層,地層分區,創名,原義,現義,層型,相關異議,
地質年代
相對年代
元古代Pt
絕對年代
侵入其中的橄欖輝石岩岩株同位置年齡值(K—Ar法)1954Ma。
上覆地層
下伏地層
地層分區
揚子地層區,康定-攀枝花地層分區。
揚子地台西緣(即傳統意義的康滇地軸),米易縣風流山、埡口五馬箐及回箐溝一帶。
創名
廖鴻昌、楊英傑等,1984年命名。
原義
上部岩性以石英片岩為主夾二雲片岩、紅柱石片岩及變粒岩;下部岩性以混合岩化變粒岩為主,厚度大於1700m,與上覆上震旦統觀音崖組白雲大理岩為不整合接觸;下未見底。
現義
主要由含黑雲母、石榴石、紅柱石、矽線石等待征礦物的雲母片岩、石英片岩及變粒岩組成,屬區域動力熱流變質的低角閃岩相。上與震旦系觀音崖組細晶白雲大理岩不整合接觸,下與康定(岩)群冷竹關(岩)組混合岩化變粒岩為整合接觸。
層型
位於米易縣埡口五馬箐溝(102°1′40″,26°49′25″),廖鴻昌、楊英傑1984年測制。
上覆地層:觀音崖組 灰白、灰色厚層細晶白雲石大理岩、大理岩。底部有變質礫岩
一不楚合一
五馬箐(岩)組 總厚度712m
15—12.白雲片岩為主,夾紅柱石石英片岩、石英二雲片岩、矽線石黑雲石英片岩.頂
部為透閃、透輝片岩.具平行條帶構造 139m
11.石榴二雲石英片岩與二雲石英片岩互層,偶見平行條紋構造.系變余層理 153M
10.二雲斜長石英片岩、綠泥斜長石英片岩及二雲石英片岩,具條痕、條紋構造 91 m
9碎裂混合岩化二長淺粒岩 38m
8.綠泥、綠簾斜長變粒岩,局部有混合岩化.具變余砂狀結構、眼球構造及變余層紋構造 86m
7一4二雲紅柱石片岩、綠簾角閃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具眼球及團狀構造 113m
3一2黑雲透閃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石英片岩、二雲片岩及石英岩.具
變余層理。形成條紋、條帶構造 92m
——整 合——
下伏地層:冷竹關[岩)組 混合岩化二雲二長變粒岩夾二雲斜長片岩.條帶及眼球構造明顯
一不楚合一
五馬箐(岩)組 總厚度712m
15—12.白雲片岩為主,夾紅柱石石英片岩、石英二雲片岩、矽線石黑雲石英片岩.頂
部為透閃、透輝片岩.具平行條帶構造 139m
11.石榴二雲石英片岩與二雲石英片岩互層,偶見平行條紋構造.系變余層理 153M
10.二雲斜長石英片岩、綠泥斜長石英片岩及二雲石英片岩,具條痕、條紋構造 91 m
9碎裂混合岩化二長淺粒岩 38m
8.綠泥、綠簾斜長變粒岩,局部有混合岩化.具變余砂狀結構、眼球構造及變余層紋構造 86m
7一4二雲紅柱石片岩、綠簾角閃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具眼球及團狀構造 113m
3一2黑雲透閃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石英片岩、二雲片岩及石英岩.具
變余層理。形成條紋、條帶構造 92m
——整 合——
下伏地層:冷竹關[岩)組 混合岩化二雲二長變粒岩夾二雲斜長片岩.條帶及眼球構造明顯
相關異議
馬玉孝(2003)認為所謂的五馬箐(岩)組實際上為熱接觸變質岩,岩性為絹雲母角岩、片岩、石英岩等,其原岩為觀音崖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