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對冷戰時期美國對南亞援助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探討,探析了美國對南亞援助的多重動機和多重目的及其援助績效,較為全景式地反映了冷戰時期美國對以
印度和
巴基斯坦為例的南亞國家援助發展史。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杜魯門政府時期美國對南亞的援助 第二章 艾森豪政府時期美國對南亞的援助 第三章 甘迺迪—詹森政府時期美國對南亞的援助 第四章 尼克森政府至卡特政府時期美國對南亞的援助 第五章 里根政府時期美國對南亞的援助 |
創作背景
美國從二戰後的
馬歇爾計畫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對外援助,積累了豐富的組織管理經驗,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教訓。在冷戰時期,美國把南亞視為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重要地區,與蘇聯在廣大第三世界爭奪的重要地區,把民主的印度視為與共產主義的中國在不同道路之間競爭的具有示範性影響的重要國家,力圖把援助作為對外政策的一種工具,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國家利益。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密切的21世紀,如何使援助發揮最大效能,如何在援助過程中實現受援方和援助方的共贏,研究美國對外援助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為中國的外援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鑑。基於此,《冷戰時期美國對南亞援助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1)在冷戰背景之下,作為外交政策的一種工具,美國對外援助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和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而不斷發展變化。獨立之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宗教和國家利益等因素,彼此視為對手。美國對印巴一方援助的多寡、雙邊關係的親疏,對另一方都會造成影響,美國全球戰略利益與印巴自身和地區安全利益的結構性矛盾無法調和,往往陷入“南亞援助困境”。
(2)美國對外援助,體現了美國外交政策傳統中的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糅合。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衝突,即意識形態考慮和現實利益考慮之間的矛盾是美國外交傳統的重要特點。在對外援助中,美國往往打著維護“民主”“自由”的旗幟,在意識形態方面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和對“自由世界”的威脅;出於現實主義的考慮,美國希望通過對外援助,獲取受援國的原料,為美國企業打開或擴大在受援國的市場等。此外,由於糧食短缺等原因,受援國人民食不果腹,往往會導致饑荒和疾病流行。出於悲天憫人的情懷,從人道主義考慮,美國向受援國提供救濟援助。在通常情況下,美國的對外援助不是僅僅從某一種視角考慮,而是糅合了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幾種因素。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相互滲透,共同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3)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合作共贏是援助國(方)與受援國(方)雙邊關係發展的方向。以美國對印度的援助為例,儘管美國是印度最大的援助國,但是美國的援助往往並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目標。美國對印度的援助涉及面廣,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援助數額巨大。但美國的援助未能獲得印度的好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國和印度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美印兩國彼此的期望過高等因素。其中,美國未能認識到印度在國家主權和民族主義等方面的敏感性,在諸如
克什米爾、
果阿等問題上所採取的立場刺痛了印度敏感的神經,使美援所產生的親善效應大打折扣。與之相對比,蘇聯對印度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工業和軍事裝備等方面,援助數額相對較少,但卻贏得了印度人民的好感。究其原因,蘇聯一方面在涉及印度國家主權等問題上採取支持印度的立場,不干涉印度的內政,另一方面在援助印度問題上採取務實、互惠的立場。同樣,雖然美國對巴基斯坦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但是也很難令巴基斯坦滿意;並且隨著地區形勢的發展,巴基斯坦時有“被拋棄”,更使巴基斯坦看清美國援助的本質與目的。從援助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來看,援助應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互惠互利。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尤建設,河南汝南人,歷史學博士,許昌學院文史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碩士生導師。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冷戰時期美國對南亞援助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美國對印度糧食援助與貿易霸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