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印巴安全關係研究

冷戰後印巴安全關係研究

《冷戰後印巴安全關係研究》是劉紅良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5月。

印巴兩國作為中國的鄰國,在中國的周邊外交籌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兩國關係的走向對中國外交戰略的開展及調整具有較強的影響。該書將研究時段鎖定於冷戰後這一特定時期,研究範圍聚焦於安全領域,試圖在特定的國際格局中考察印巴兩國的安全考量、關係正常化的安全制約、未來關係的趨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冷戰後印巴安全關係研究
  • 作者:劉紅良
  • 類別:政治學著作
  • 字數:273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5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聚焦於冷戰後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在安全領域的互動,集中闡釋了大國的南亞政策、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國家戰略及安全上的不可分割性;在追溯歷史因襲的基礎上,展示兩國關係的現實對抗,詳細分析兩國關係改善的進程及出現的波折;剖析制約兩國關係的多重因素,研判兩國關係未來走向。

作品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冷戰後的南亞安全構造
第二章 印巴安全關係的歷史因襲及現實對抗
第三章 印巴關係的緩和與波折
第四章 層次分析法與印巴關係的影響因素
結語 總結與展望

創作背景

印巴安全關係是影響和左右南亞區域安全狀況的主要雙邊關係。自1947年印巴獨立建國以來,圍繞領土爭端,雙方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給兩國關係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體系結構的轉換以及印巴國內政治、經濟的發展,印巴關係走出了僵硬對峙的固有模式,逐漸趨向於試探—調整—對峙—緩和—調整的模式。其間雖然經歷了印巴公開核試驗、卡吉爾衝突、印度議會大廈遇襲、孟買恐怖攻擊事件,兩國關係一度走向低谷,但戰爭不再是兩國解決矛盾與衝突的必然選擇。尤其是自2003年以來,兩國調整關係的舉措及力度逐漸加大。在政治、經濟、能源、金融、反恐等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對話及制度建設,使得國際社會對南亞穩定、合作的前景寄予了厚望。但時至21世紀10年代,印巴關係改善的進程仍在曲折中進行,期待的實質性進展仍有待落實。究竟是哪些因素遲滯了印巴關係改善的勢頭?印巴關係究竟受到哪些層面複雜因素的制約?未來兩國關係的走向究竟如何?這些問題成為國際關係學者尤其是南亞問題專家研究的焦點。基於此,《冷戰後印巴安全關係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在作者看來,印巴關係受到多層次、多性狀因素的影響。國內政治因素上,印度相對成熟的民主體制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執政黨的政策選擇,使之難以按黨派的“自由意志”行事。在這種境況下,即便執政黨意欲打開改善關係的大門,也會考慮反對黨、議會及民意的反應。況且,印度政治精英操縱媒體、民意的一貫做法,會使其在兩國關係的關鍵時刻,有意識地針對目標“觀眾”進行選擇性的觀點傳遞,從而對大眾的民族情緒施加影響,造成國家政策被民意“綁架”的現象。同時,執政黨出於維護執政地位的考慮,也會強化對民族情緒的掌控,使其服務於自身利益。這種狀況、現象的出現,造成國家的外交決策會愈益複雜而艱難,尤其體現在與衝突對手——巴基斯坦的關係上。對巴基斯坦而言,兩國關係的制約主要存在於軍事體制的強勢地位上。軍隊可以利用兩國緊張、對峙關係使資源分配更多地向自身傾斜,況且其做法有傳統上一直存在的威脅作為依據。兩國關係的改善,不利於其既得利益,也容易侵蝕其控制國家政策及外交戰略的能力。因而,軍事機構會有意識地利用印度的威脅以及伊斯蘭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對印巴關係的走向施以影響。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伊斯蘭在巴基斯坦無疑有著較強的地位和影響。巴基斯坦伊斯蘭因素的存在和影響,對兩國關係的改善總體上起到反制的作用。而在印度境內,地位及影響力的截然不同,則會使穆斯林傾向於推動兩國關係,希望看到兩國關係的緩和、聯繫的加強。
在整體國際體系中,印巴關係會受到生存、安全的結構性壓力,這種壓力更容易轉化為鄰國之間的競爭乃至對抗。而大國的戰略利益傾向於地區的穩定,因而會發揮其影響力,對印巴的對抗及危機進行化解,使之趨向於緩和、常態化發展。國際進程的因素,會強化國家間交往的彼此交織、相互依賴,抑制戰爭的衝動。隨著印巴兩國在經濟及多個領域合作關係的展開,密切的聯繫、交流,會使得兩國關係中的對抗成分逐漸消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冷戰後印巴安全關係研究》
2017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8793-7

作者簡介

劉紅良,安徽蚌埠人,歷史學博士,贛南師範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師,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國際安全、國際關係史、國際關係理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