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分布,世界冰川分布,分類,
簡介
冰川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是雪經過一系列變化轉變而來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鑲,其中包括雪、霧、雹等。沒有足夠的固態降水作“原料”,就等於“無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在高山上,冰川能夠發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還要求高山不要過於陡峭。如果山峰過於陡峭,降落的雪就會順坡而下,形不成積雪,也就談不上形成冰川。雪花一落到地上就會發生變化,隨著外界條件和時間的變化,雪花會變成完全喪失晶體特徵的圓球狀雪,稱之為粒雪,這種雪就是冰川的“原料”。積雪變成粒雪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們之間的緊密度不斷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擠壓,緊密地嵌在一起,其間的孔隙不斷縮小,以致消失,雪層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漸減弱,一些空氣也被封閉在裡面,這樣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最初形成時是乳白色的,經過漫長的歲月,冰川冰變得更加緻密堅硬,裡面的氣泡也逐漸減少,慢慢地變成晶瑩透徹,帶有藍色的水晶一樣的老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慢慢流下(當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分布
世界冰川分布
冰川在世界兩極和兩極至赤道帶的高山均有分布,地球上陸地面積的1/10為冰川所覆蓋,而4/5的淡水資源就儲存於冰川(冰蓋)之中[1]。現代冰川在世界各地幾乎所有緯度上都有分布。地球上的冰川,大約有2900多萬平方公里,覆蓋著大陸11%的面積。冰川冰儲水量雖然占地球總水量的2%,儲藏著全球淡水量的3/4左右,但可以直接利用的很少。現代冰川面積的97%、冰量的99%為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兩大冰蓋所占有,特別是南極大陸冰蓋面積達到1398萬平方公里(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過4000米,冰從冰蓋中央向四周流動,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中國冰川面積分別占世界和亞洲山地冰川總面積的14.5%和47.6%,是中低緯度冰川發育最多的國家。中國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和西藏6省區。其中西藏的冰川數量多達22468條,面積達28645平方公里。中國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等14條山脈。這些山脈山體巨大,為冰川發育提供了廣闊的積累空間和有利於冰川發育的水熱條件。通過考察發現,中國冰川面積中大於100平方公里的冰川達33條,其中完全在中國境內最大的山谷冰川是音蘇蓋提冰川,面積為392.4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原是普若崗日,面積達423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帽是崇測冰川,面積達163平方公里。
分類
中國山嶽冰川按成因分為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兩大類。總儲量約51300億立方米。前者占冰川總面積的80%,後者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東段。按山脈統計,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積都超過7000平方千米,四條山脈的冰川面積總計40300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冰川總面積的70%,其餘30%的冰川面積分布與喀喇崑崙山、羌塘高原、帕米爾、唐古拉山、祁連山、岡底斯山、橫段山及阿爾泰山。
按照冰川的規模和形態,冰川分為大陸冰蓋(簡稱冰蓋)和山嶽冰川(又稱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嶽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緯和中緯山地區。其類型多樣,主要有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大陸冰蓋主要分布在南極和格陵蘭島。山嶽冰川則分布在中緯、低緯的一些高山上。全世界冰川面積共有l5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蓋就占去1465萬平方公里。面積超過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極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個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蓋著,其東部冰層厚度可達4267米。格陵蘭冰蓋覆蓋的面積超過1,800,000平方公里,實測最大厚度約3,350米。較小的大陸冰蓋常被稱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兩大冰蓋,即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它們占世界冰川總體積的99%,其中南極冰蓋占90%。格陵蘭約有83%的面積為冰川覆蓋。因此,山嶽冰川與大陸冰蓋相比,規模極為懸殊。巨大的大陸冰蓋上,漫無邊際的冰流把高山、深谷都掩蓋起來,只有極少數高峰在冰面上冒了一個尖,遼闊的南極冰蓋,過去一直是個謎,深厚的冰層掩蓋了南極大陸的真面目。科學家們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發冰川景象現,茫茫南極冰蓋下面有許多小湖泊,而且這些湖泊里還有生命存在。我國的冰川都屬於山嶽冰川。就是在第四紀冰川最盛的冰河時代,冰川規模大大擴大,也沒有發育為大陸冰蓋。以前有很多專家認為,青藏高原在第四紀的時候曾經被一個大的冰蓋所覆蓋,即使現在國外有些專家仍持這種觀點。但是經過考察和論證,我國的冰川學者基本上否定了這種觀點。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質(如溫度狀況等)分為:①極地冰川,整個冰層全年溫度均低於融點;②亞極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層大部分低於融點;③溫冰川,除表層冬季冰結外,整個冰層處於壓力融點。極地冰川和亞極地冰川又合稱冷冰川,多分布南極和格陵蘭。溫冰川主要發育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冰島,阿拉斯加和紐西蘭等降水豐富的海洋性氣候地區。除了冰體內部的力學、熱學相互作用外,冰川作用還表現在它對地表的塑造過程,即冰川的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