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脫離了冰川或冰架的大若山川的冰)

冰山(脫離了冰川或冰架的大若山川的冰)

“冰山”理論概述:

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也就傳布於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斷、價值觀等組成,本我是人的各種欲望,自我介於超我和本我之間,協調本我和超我,既不能違反社會道德約束又不能太壓抑.與超我、自我、本我,相對應的是他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劃分,基於這種劃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樣,露出來的僅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識的層面;剩下的絕大部分是處於無意識的,而這絕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和行為,包括戰爭、法西斯,人跟人之間的惡劣的爭鬥,如此等等。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套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

“冰山”風格——獨特的形式美。海明威以精通敘事藝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冰山”理論就是精通現代敘事藝術集中的體現。他曾在《午後之死》一書中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有數,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就是根據“冰山”原理來創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在他的作品的文體與結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山
  • 外文名:An iceberg
  • 出處:《歇斯第里研究》
  • 風格:獨特的形式美
冰山理論:是對於現實思維的減法,這不僅是思維上的認知,更能體現一種思維的格局;顯象的視覺呈現,與隱象的真實存在相得益彰。
冰山風格體現在結構上:即反對傳統的史詩式的小說結構,他的小說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個時間段或時間點,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題或歷史事件,至於歷史的經過和歷史背景,則當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隱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讓讀者強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指出“本來可以寫一千多頁那么長,小說里有村莊中的每一個人物,以及他們怎樣謀生、怎樣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過程。”但小說卻被濃縮到只有五萬字,小說僅集中描寫老人在海上捕魚的驚心動魄的三天。
“冰山理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是簡約的藝術。即刪掉小說中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以少勝多,象中國水墨畫技巧,計白當黑,不要鋪陳,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國學者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文中認為,這種簡約在語言上表現為刪掉了小說中幾乎所有的解釋、探討,甚至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剝下了亨利·詹姆斯時代句子長、形容詞多得要命的華麗外衣:“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毛剪了個乾淨。”這些英語文學的亂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詞。形容詞過多是十九世紀末以亨利·詹姆斯為代表的小說家帶給英語文學的一大災難。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貴婦人的畫像》充斥了長句子和多重修飾,“你不憋足一口長氣是讀不完一個句子的,好比一長列貨車,站在它面前望不到盡頭”(董衡巽語)。這絕對是學者型的文風。而海明威18歲就去打仗,根本沒有機會進行科班訓練,打過仗當了美國一家報紙駐歐洲的記者,寫文章和報導要用電報發回國,語言必須簡明,於是形成了一種所謂的“電報體風格”,極少用修飾語,極少用形容詞。可以說文學史上有一類作家是敵視形容詞的。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詞是名詞的敵人。”他似乎在說只有名詞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詞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內質,所以是名詞的敵人。
冰山
其二,小說家馬原認為“冰山理論”的更內在的質素可以概括為“經驗省略”。他指出開始許多評論家把海明威的省略與傳統的留空白理論等同起來,以為這是一種含蓄手法的運用,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一個大的失誤。傳統的省略方法很類似於刪節號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韻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則是完全不同質的東西——實體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