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節搓丸

冬節搓丸

福州傳統時令節俗。福州有“冬節如大年”之說。宋代有拜節、祭墓、互相贈送禮品的習尚,至明代改變為搓丸,並把它貼在門楣間。搓丸象徵團圓,充滿歡樂氣氛。 民間節令小食,流行於潮州一帶。用糯米粉(亦有少數用粳米粉)製成。冬至節日,除三牲祭祖外,家家都要食冬節九。一早起來,全家老幼都要參加搓冬節丸,人越多越好,搓好後即煮即食。還要給牛、狗、豬等牲畜食,並在門頭、灶頭、米缸、牛欄等處粘上丸粒,祝願人畜平安。古時稱冬至為“亞歲”,說“食了冬節丸增一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冬節搓丸
  • 時間:冬節
  • 地區:福州
  • 歷史:明代至今
歷史記載,儀式,製作,材料,步驟,

歷史記載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儀式

其儀式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麵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磨成的粉粞,點綴有福桔、紅箸、四季花等。搓丸時,全家男女老幼團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不拘。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福)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則不一定符合祥瑞,全靠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丸有的煮熟調糖吃;有的在煮熟後粘摻糖的豆粉吃。象這樣全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搞“麵塑”的場面,似是福州地區所特有。
成品成品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醜。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製作

材料

1、糯米粉
2、白糖
3、陳皮

步驟

1、陳皮放鍋里,加水煮開。
製作製作
2、糯米粉加些涼水柔和,不用像和面那么麻煩,大概只需一分鐘。
3、和好後掰一塊放在手指上(是為了加快速度,不用每搓一個都要到盤裡拿),再從上面掰一點放到手心裡,用另外兩個手指輕輕的搓成圓形。
4、放到鍋里煮,全部浮出水面就可以了。
5、陳皮味道很好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