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冬日歸舊山⑴
未洗染塵纓⑵,歸來芳草平⑶。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⑷。
地冷葉先盡,谷寒雲不行。
嫩篁侵舍密⑸,古樹倒江橫。
白犬離村吠,蒼苔壁上生。
穿廚孤雉過⑹,臨屋舊猿鳴。
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
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⑺。
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⑻。
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舊山:安旗等認為此指四川江油境內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碑載:“太白舊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
⑵染塵纓:沾滿灰塵的帽子。
⑶芳草平:即芳草坪。
⑷雪峰:安旗等註:“雪峰,當指岷山,俗稱雪山,在江油縣(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積雪。”
⑸篁(huáng):竹子。
⑹雉(zhì):野雞。
⑺篋(qiè):箱子。素魚:即蠹魚,蛀蝕書籍衣物的小蟲,因其色白,故名。
⑻“洗硯”二句:意思是要發憤讀書,養成青松一樣高尚的品格。素貞,指情操。
⑼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處比喻朝廷。
白話譯文
沾滿灰塵的帽子還未洗滌,匆匆歸來後立即叩訪山門。
只見一條碧綠的藤徑延伸,高遠的萬點雪峰若隱若現。
周圍滿地都鋪上枯枝冷葉,谷中都是凝滯不動的寒雲。
冬日裡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樹古木破江而橫。
白狗離開村子在遠處狂吠,蒼苔在屋裡的牆壁上生長。
廚房中出現野雞穿來穿去,臨屋處依然有猿猴在啼鳴。
樹枝掉落上面的鳥巢還在,籬笆疏漏成為野獸的路徑。
整理床鋪有蒼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驚動了箱中蠹魚。
要發憤讀書學好治國本領,養成青松一樣高尚的品格。
這次回來不久將又要離去,離開後準備大幹一番事業。
創作背景
這首詩收錄於《文苑英華》、《李太白全集》及《彰明縣誌》,是李白出遊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時所作。李白長期在匡山隱居讀書。學者一般認為李白歸“舊山”時間在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冬天。開元九年春二、三月李白投刺蘇頲不中,只受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的誇獎,卻不見用,而大為掃興,有“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之意,故七八個月後歸“舊山”讀書處,作此詩。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從《唐詩紀事》引東楊天惠《彰明逸事》的一段記載中,便可以得到證實:聞唐李白,本邑人。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中,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以詰責,太白派以詩謝云:“素麵依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令驚異不問。稍親,招引侍硯席。令一日賦山火詩云:“野火燒山後,人歸火不歸。”思輒不屬,太白從旁其下句云:“焰隨紅日遠,煙逐暮雲飛。”令慚止。頃之,從令觀漲,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復苦吟云:“二八誰家女,飄來依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李白輒應聲繼之云:“録發隨波散,紅顏逐浪無。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令滋不說。太白恐,棄去,隱居戴天大匡山,往來旁郡。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首先寫冬歸舊山的急切心情,再寫歸山所見景象。雖然時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難掩詩人對舊山的喜愛:萬點雪峰,在陽光下閃爍;爬滿青藤的山間小路,依然充滿生機。接著近距離描寫舊居的荒涼破敗。由於離居時久,詩人居所已成雉飛、猿啼、鼠走、獸奔之地,在鋪陳描寫中詩人難以掩飾的嘆惋之情表露無遺。最後詩人表示要重新振作,發憤讀書,以求聞達於當世,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詩中的李白歸心似箭,未洗征塵,行色匆匆,即叩訪山門。那久違的遠山近水仿佛對他有意,那故園的芳草仿佛對他有情。在歸來的路上,他以詩人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綠的“一條藤徑”,那高遠的“萬點雪峰”,滿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葉,一谷厚厚濃濃凝滯不動的寒雲,冬日裡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樹古木破江而橫。根據詩中的描寫,萬點靜寂的雪峰前有一條鮮活碧綠的藤徑,人蹤渺無的自然里有衝風冒雪的嫩篁常青,縱然“谷寒雲不行”,縱然“古樹倒江橫”,但靜寂中依舊有遠山的召喚,死灰中依舊有頑強的生命,這就是不滅的人性之燈。正是在這樣的自然里,在這樣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屬於陽光、雪峰、嫩竹、白雲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詩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給予他的無限生命力和無盡的快慰感。
詩末“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兩句,表明李白此次回歸“舊山”,只是作短暫停留,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將遠離。“歸”即將“別”,要告別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別多年讀書學習的一段重要人生經歷,無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筆墨。詩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詩文乾謁權貴,重用於當世,以伸鯤鵬之志。
李白的這種對自然山水的心儀與交流,是一種人格的“尋真”。他希望達到的,就是借客觀自然山水的清涼,來盡情洗滌自己主觀的俗慮。在李白的筆下,自然山水有時就是一種象徵,當自然山水被當作是一種客觀關聯物,作為一種永恆的象徵時,它就能使李白產生強烈的時空意識。
這首詩採用移步換形之法,鋪陳描寫舊山的景象和舊居的荒敗,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即將告別隱居讀書生活的留戀之情和追求自由理想的積極精神。結尾兩句收束有力,正是年輕詩人又一次整裝待發前的堅定誓言。這首詩在形式上屬五言排律,既講求格式又不為格式所羈縛,且有失粘之處。這體現了李白在詩歌創作上形式遷就內容的特點。
名家點評
中國李白研究學會理事楊栩生《李白生平研究中幾個問題的再探討》:從《冬日歸舊山》的內容看,詩最後所寫正與蘇頲所語“廣之以學”相合,是為蘇頲之激勵所致;“此時重一去”之“重一去”,表明已曾去過,雖不言去為何事,但結合“去合到三清”與“修良策”“擬素貞”看,可知與投刺有關。且前言“歸舊山”,後言“重一去”,表明“歸舊山”正為已曾去過的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