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冥錢
- 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
- 種類: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
- 現代冥錢:通常印刷成現代鈔票的模樣
冥錢,解釋,簡介,由來,冥錢種類,傳統冥錢,現代冥錢,
冥錢
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由此可知,紙錢之俗早在漢代就有了。魏晉以後,南朝齊之時,人們普遍改為以紙寓錢祭靈。此俗一直沿習至今。
解釋
古錢幣術語。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專為死者殉葬鑄制之錢,有銅、銀、錫、鉛、陶、泥數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除“消災”、“太平”等類錢文,近代出土遼代之“清寧二年”、“大康六年”均為記年之冥錢珍品。
簡介
近即年,現代紙錢頗為流行。而“陰間信用卡”、“陰間支票”的出現可以說是反映了時代的轉變。“陰間信用卡”的設計,與真正的信用卡非常相似(金色卡紙製造,上印有 “VISA”信用卡的標記),製作相當認真。而“陰間支票”即是以支票上書巨大金額,代替燃燒大量紙錢。也有人燒空白的“陰間支票”,讓死者在地府可以享受自己開支票的方便及樂趣。
由來
民間傳說燒冥錢的習俗來自東漢。據說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之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銷“紙張”手法:尤秀才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於是“紙”立刻成為最暢銷的產品。此傳說的其他版本則大同小異,只是主角尤秀才,換作蔡倫本人,或蔡倫的兄弟蔡莫。
這些說法,都被認為是鄉野傳說,不太可信。據唐代封演著《封氏聞見記》記載,古代埋圭、壁、幣、帛祭祀鬼神,漢代埋寶錢陪葬;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從埋錢轉變為燒錢,可能和佛教有關。有學者認為,佛教的傳入,燒錢也隨之盛行。故可知燒紙錢由來,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印度或中亞人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紙錢本身,則出自中國本土。
冥錢種類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六、將彩紙紮在一起的搖錢樹,是用於祭祀時,插在墳頭的另外一種形式的冥幣,多見於滇南一帶。
傳統冥錢
傳統的冥錢,一般是黃白等色紙,上面常繪有圖案,黏著金色或銀色的箔片。黏金箔的稱為“金紙”,是燒給神明或作為祈福之用。黏銀箔的稱為“銀紙”,是燒給祖先或者鬼魂,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
華中、華北也有把紙錢剪裁成銅錢、銀錠狀的。清代用的紙錢大如杯口,黃色紙錢印有“泉台上寶”字樣,白色紙錢印有“冥游亞寶”字樣。
在台灣南北,紙錢款式大同小異,但花色、名目卻不太相同,如流行於北台灣的“刈金”,南台灣則不流行,以“四方金”替代之。
也有一種紙錢,上面繪著僕役、美女、車馬、生活器物等。此種冥鈔並非一般貨幣形式,而代表實物本身,如台灣流行的紙錢“更衣”、“甲馬”等。
因為佛教的盛行,也有人會將佛經、咒語印於紙上燒給祖先、亡靈,希望藉由此方式使其得到冥福,如印有往生咒的“往生錢”。更鄭重其事者,會以此類紙錢折成蓮花、紙船象徵超渡其往極樂世界。也有人將其折製成元寶,象徵銀錠,以供其作貨幣花用。
古代墓祭還用彩色紙剪成長縷,懸掛墓上稱為掛錢,繼承古俗,現代也有不是用燒的紙錢,如掃墓時用碎石子、土塊壓在墳墓上,代表修繕墳墓之意的墓紙。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一種是彩色的,稱為“五色紙”,是泉州風格。另一種則是純黃色,是漳州人所慣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