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吧,美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趨勢

再見吧,美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趨勢

《再見吧,美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趨勢》是2010年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鴻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再見吧,美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趨勢
  • 作者:大前研一
  •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 頁數:18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外文名:So Long,America!
  • 譯者:陳鴻斌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4924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再見吧,美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趨勢》談論美國近十年的作為與全球趨勢變化,對身處後金融危機時代的我們,大前研一的觀點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觀察方向,讓我們可以看得更遠。
《再見吧,美國:後危機時代的全球趨勢》講述了次貸危機只是美國問題的一個引爆點,卻造成破壞力強大的全球金融海嘯,足見美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的焦點。大前研一分析美國前總統布希的八年執政,從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戰爭的緣由談起,縱軸是美國近年的政治和經濟作為,橫軸遍及世界各個重要國家和地區(主要以G20為主),交織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全球政經形勢,深入淺出,直指問題核心。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大前研一 譯者:陳鴻斌

圖書目錄

序 歐巴馬政府啟動——儘管如此我仍不能不感到悲哀
超越甘迺迪的“語言力量”
從歐巴馬演說看對日本的顧慮
美國史無前例的“四權分立”體制
美國人自己對國家也不抱有希望
第一章什麼事都無人負責
美國開始“失去的十年”
看中全球頭號金融產品——房地產
苦於找不到投資方向的投機商蜂擁而至
狼群開始“共餐”
首招不慎滿盤皆輸的“三劍客”
能消除導致危機的根本原因嗎?
救助措施凌駕於法律之上,讓公眾承擔90%的損失
政府是否有嚴重瀆職之嫌?
住房——經濟的主發動機熄火
寡廉鮮恥,不可救藥
第二章缺乏寬容的美國“開始宣告結束”
冷戰結束後的“哥白尼革命”
充斥於銀屏的“好戰”言論
“對外國人寬容的國家”哪去了?
“國土安全部”的騙局
保護以色列是美國的基本國策
中國的威脅度降低
保護韓國和日本的重要性也大為降低
開戰並非出於外交而是出於內政原因
蠻不講理的“即熱熱水器”國家
布希毫無反悔之意
能源大國俄羅斯的崛起
第三章不斷擴展的“反美、厭美包圍網”
無視聯合國、為所欲為的“單邊主義”
敲打說“不”的法國
“最後的同盟軍”澳大利亞也出現了變化
只剩下了日本
米洛舍維奇之後“敵人”在不斷變化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掌控美國
如今美國的唯一選擇就是動武
從“世界警察”到“最不受歡迎的國家”
連續上演“不宣而戰”
比越戰時更深重的危機
以沙烏地阿拉伯為核心的中東政策的矛盾
歐巴馬為何決定增兵阿富汗
反美根深蒂固的巴基斯坦也局勢不穩
伊拉克會產生親伊朗和反美政權嗎?
“反恐”的詭辯
“恐怖分子”和“自由戰士”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下一個對手是敘利亞和伊朗
美國才是恐怖分子的後台
生生不息的“反美義勇軍”
……
第四章日薄兩山的美國媒體
第五章沒有敵人的時代——歐巴馬外交的聯合方程組
第六章“避免危機"的藥方
第七章成為美國的附屬國還是獨立國家
跋再見吧,美國——美國起死回生的三個條件

後記

本書的書名為《再見吧,美國》,其“再見”的英語並非“goodbye”而是“so 10ng”。對這一表述,英國人和美國人的用法往往是不同的。就美國人而言,“goodbye”的語感更強,似乎有“永別”之意。而“so long”似乎只是小別片刻,本書的“再見”就是採用後者。
另外,在原版書的封面上,還有這樣一行小字號的until you come back to yourself(重現昔日風采)。這雖非什麼值得誇耀的,但我對美國還是非常留戀的。
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1967年我首次赴美時,對日本與美國的差距之大深感震驚。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人才(如麻省理工學院那樣)、學校,在所有領域日本都望塵莫及。此後我擔任經營顧問,推動日本企業的對美出口。無論是如何艱難的工作,作為客戶的美國人,總是表現出其公正姿態,所以我們也就很從容地制定了相關戰略。如今日本在美國的企業,95%都是贏利的,這都是受惠於其公正姿態。
20世紀80年代日本與美國之間頻繁發生各種貿易戰,於是我也在美國各地四處奔走。至少當時的美國還是願意傾聽日本的想法的。對這樣的美國對手,我一直是暢所欲言。我曾工作過的麥肯錫集團是一個幾千人的大團隊,但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我競占到一半之多。其實這還不算我用日語出的許多書,只算英語論文。因此我非常感謝美國的寬容,對美國最基本的“自律神經”是存有信任的。
之所以書名用了“再見”這一表述,問題在於日本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就強烈感到必須改變日本的政治。在從事經營顧問的同時,相繼出版了《新國富論》和《平成維新》這兩本書,呼籲日本改革。究竟應該怎么做,我在1983年出版的《新大前研一報告》中提出了83項法案。這些建議只被政客們吸收了其中對其有利的部分,而且也就是當作口號喊喊而已。以政府官僚為主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本質日益顯現出末期症狀。日本沒有任何天然資源,人力資源的大多數也僅適用於20世紀的工業化時代。在21世紀這個全球化時代,日本的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落後於美國、歐盟、“金磚四國”以及北歐各國。
與此同時,過去曾相當優秀的官僚,也因分工過細而使其顯得缺乏大度,完全陷入制度疲勞,根本無力為國家確定發展方向。而政客們根本不讀書不看報,在新的世界版圖中對他們的想像力和談判能力根本不敢奢望。
例如關於日本的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問題,已遠比人們茶餘飯後所討論的要嚴重得多。看一看2025年的人口構成圖就一目了然了,屆時日本已是國將不國。不僅缺乏護理人員,甚至連企業也招不到員工了。警察、消防隊和軍隊等需要年輕人的行業,缺口就更大了。如今日本全國都在炒作非全日制員工和臨時工的問題,如果這么炒作下去,企業只能繼續向海外轉移,就業崗位就會更少。現在的日本是過一天算一天,根本沒有一個政治家在考慮10年、20年後的事。
生長並終老在這樣的日本,曾經還想有所作為,成立了“平成維新會”咋呼了幾下,卻一事無成。我就是懷著這樣的感慨,通過抨擊美國來澆自己心中的塊壘。這就是第二個原因。
好了,言歸正傳,關於“重現昔日風采”,我對美國的重新崛起提出以下三個條件:
(1)向全世界表示道歉;
(2)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
(3)不再發動戰爭。
向全世界表示道歉
諸如在本書所詳盡論述的,在過去8年中美國出現了兩個嚴重失誤。布希前總統已分別予以承認,但尚未做出道歉。
其一是在“9·11”事件後開打阿富汗以及此後對伊拉克的占領。尤其是伊拉克戰爭,美國在決定推翻薩達姆後,還要將其他國家綁在其戰車上。對表示拒絕和猶豫不決的國家則予以敲打,對類似日本這樣雖不是很願意但最終仍提供了合作的國家,則高抬貴手。而諸如澳大利亞、波蘭和英國這些緊跟美國的國家,明明知道伊拉克並不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只能將錯就錯。於是其領導人先後被趕下了台。總而言之,根本沒有證據,只是一相情願,便拉上許多人為自己背黑鍋,不但造成了嚴重的自身傷亡,還使生靈遭到塗炭。所謂“情報失誤說”是站不住腳的,強調“沒有薩達姆的伊拉克,今天比過去好得多”的說法,也是很牽強的。
即便布希要對此事做出道歉,他也只能寫在回憶錄里了,而這應成為歐巴馬首先著手做的事情。
以澳大利亞現總理陸克文為例,他在上任伊始就坦率地承認了此前歷屆政府的過失,對土著居民表示道歉。全世界都將這一姿態視為以美國的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戰略的轉折。
美國失誤在哪裡?又是怎么失誤的?在意識到這些失誤後為什麼不道歉?對這些失誤的犧牲者應如何予以賠償?對這些問題,歐巴馬均應明確表態。此後美國是否將一如既往地“反恐”?是調整還是完全停下來?其新方向和方針是什麼(這與此後涉及的第三項建議有關)?這些都必須分別予以說明。歐巴馬既然希望像林肯那樣青史留名,就應借鑑在南北戰爭後結束南北相互仇恨的歷史。這是歐巴馬可以做到的。
另一個道歉與金融危機有關。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一再呼籲日本,不可將其金融危機蔓延到全世界。其結果是日本國民付出了330萬億日元的巨大代價(日本銀行前行長福井俊彥認可的數據),此事對於日本人來說應是記憶猶新的。雖然這也是其前任的過錯,但既然歐巴馬一再強調“變革”,那就不能只說不做。 從華爾街產生的這場金融風暴,在2008年9月到12月的這4個月中,全世界的遊資就縮水了3000萬億日元。這是“9·11”事件5000億日元損失額(僅指建築物)的6000倍!換句話說,在4個月中,每天都有50幢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坍塌!美國闖下的這個大禍,目前還只是計算的財產損失,至於人身損害則根本無從測算。
要對這一損失予以賠償,美國政府的開支至少要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4年總開支(約360萬億日元)的3倍以上!向不應提供次貸的人提供了次貸,將次貸與其他金融產品捆綁在一起推銷,本國的評級公司隨意地給出AAA的評級,由此將次貸災難推向了全世界。本以為抱上了大金娃娃的次貸購買者都被套牢,各國相繼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對此美國政府(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財政部和美聯儲)未能起到監管作用是難辭其咎的。在日本,中國生產的速凍餃子和玩具因出現了含毒問題,所以消費者目前對中國產品都敬而遠之。如果美國始終對此無動於衷的話,全世界就會對美國產品發起抵制。
若沒有其他國家的合作,當今的美國就會難以為繼。美國應承認自己的失誤並明確做出道歉,這是它應邁出的第一步。已故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曾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多次做出分析,美國應以他為榜樣,認真分析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防止再度發生類似危機,通過世界範圍的全球合作儘快走出危機。在這些分析中,我在本書和其他刊物上也提出了如下建議:
(1)建立全球性提供流動性的機構,其資金應達到1000萬億日元;
(2)成立一個新的全球性的匯率保護機構來取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3)成立一個機構來確認在全世界流通的金融產品的安全性。
如果美國做出道歉後呼籲全世界予以合作,則不僅歐盟會回響,日本、中國、俄羅斯和海灣國家也都會回響的。這兩個道歉就帶出了本人的第二個建議。
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
關於這一點,布希執政時期的美國與國際社會始終是錯位的。正如前一節所闡述的,這是因為美國缺乏誠摯的態度。不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是為了打擊“恐怖分子”,可以不需要其他國家的同意,四處出擊入侵他國,從而使自己成了“流氓”。如果美國能接受前面提出的建議,歐巴馬總統接下來應做的事就是大幅度調整國際秩序。當今的大多數國際組織都是在戰後建立的,但眼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並不能發揮其功能。其後問世的關貿總協定即如今的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在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出現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同樣未能發揮作用。在里根執政的8年時間中,他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導的東西方“冷戰”這一國際秩序畫上了句號。而在布希執政的8年時間中,美國的單極世界這一“後冷戰時代秩序”也不復存在了。
歐巴馬總統所應做的事,應是以維護20國集團為首的世界經濟(穩定和緩慢的繁榮)和秩序(維護全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為目的,成立一個峰會機制以及相關的常設機構。貧困是產生恐怖分子的溫床,這是沒有疑義的。巴勒斯坦的哈馬斯所控制的加沙地區人口密度很高,失業率超過了48%(一旦發生戰事更加惡化)。對該地區的人們來說,“聖戰”就等同於福音。不能只是對恐怖分子窮追猛打,而應成立一個機構認真分析產生恐怖分子的社會根源,提出解決方案並全力加以推進。
正如甘迺迪提出阿波羅登月計畫極大地鼓舞了美國航空和航天局一樣,對上述問題美國也應集中全世界的專家,建立一個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國際組織。除了恐怖主義以外,還有諸如貧困、非洲和亞洲地區的民族仇恨與衝突、全球環境、教育、匯率、金融產品及其體系,產業振興、地區開發、國防等問題也都應加以研討。
上述問題如今均由聯合國的各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在各國和各地區進行研究。然而現今,由於種種原因使得美國無視聯合國,可以利用時就加以利用,無法利用時便一腳踢開。而這一狀況長期持續,導致了聯合國的改革根本無法開展,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無法發揮其功能。所以這些問題應好好梳理一下,或者可以按照不同的問題在20國集團下面成立相應的機構,由此作為全球權威的專業機構來協調解決。也不必拘泥於20國集團,16國集團也可以,22國集團也未嘗不可。也就是說根據各國在國際社會的重要程度,建立一個新的領導體制。
不幸的是,由於美國的反恐失敗了,恐怖分子擴散到了全世界,對此要有新的應對手段。美國也好,以色列也好,在聯合國框架內也好,在其之外也好,未能有效地遏制恐怖分子,因此陷入了困境之中。以20國集團為核心,建立一個新的領導機構。由該機構形成共識:國際社會面臨的所有重大問題均為其所必須應對的“全球問題”。美國應與過去為所欲為的做法訣別,然後公開宣布自己是該組織的一員。至於提出構想和具體實踐,美國還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的。但無論美國的作用如何巨大,都不允許獨裁。美國有近一半人口是通過擁有槍枝來保護自己的安全的,讓這樣一個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按照其原則行事,顯然並非易事。就美國而言,它本來就沒有國際社會一員的理念。歐盟花了近20年時間才推出了歐盟憲章,讓其成員國確認自己是其中的一員,美國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也應以此精神來教育本國公眾。本書曾提及的傲慢的美國媒體,也應成為教育對象。
這對歐巴馬總統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他是以標榜“變革”而當選的,在就職演說中也強調了美國對國際社會的義務。在其就任100天以內(美國的通俗說法稱此為“蜜月期”)能上手的話,將邁出巨大的一步。關鍵是要認識到其前任對世界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競選期間他也曾對布希政府予以了猛烈抨擊。
告別戰爭
日本的憲法是由麥克阿瑟在占領日本期間所起草的,其核心在於永遠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衝突的手段。其具體內容如下:
第二章 放棄戰爭
第9條 日本國民真誠地希望實現以正義和秩序為基礎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由國家發動戰爭以及用武力威嚇和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衝突的手段。
我將此條款原封不動地奉獻給美國。日本的戰後繁榮得以維持,均有賴於該條款。正如本書所闡述的,美國之所以出現如此之多的失誤,首先就是違反了該條款的精神,而且過於濫用武力。這是對人類尊嚴的褻瀆,也足以令人懷疑其是否具有全球領導國家的資格。核武器是由於雙方相互擁有摧毀能力才沒有實際使用過。而常規武器的殺傷力過於巨大,其使用也構成對國際社會的明顯挑戰。
如果美國真心希望世界和平,應將常規武器的巨大殺傷力置於國際社會的共同管理之下,其他國家當然也照此辦理。20國集團作為國際社會的領頭羊,必須採取集體行動。如果美國如第二個建議那樣宣布自己是國際社會的一員,那在同一天美國再宣布放棄戰爭,應該是沒有任何困難的。如果它把自己放到20國集團所管理的防衛組織中去,美國的國防院外集團也不至於編造那種漏洞百出的情報,以此作為侵略其他國家的藉口了。
關於環境問題,國際社會已認識到必須共同推動與環境破壞分子的鬥爭,歐巴馬總統應該發出呼籲,並發揮領導作用。這樣就能防止發生最悲慘的殺戮行為,使“恐怖分子溫床”的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軍工產業壽終正寢。這樣的話,“美國版的憲法第九條”後半部分就應是這樣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美國將其陸海空軍及其他軍事力量置於國際組織的管理之下,不承認國家的單獨交戰權。
如果說歐盟這一超越國家的形式體現了人類智慧的話,美國北方13個州在200多年前組建的鬆散的聯邦國家(合眾國),同樣也表現出傑出的智慧,因為它能適應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無論是開始時的13個州還是後來的50個州,美國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與過於中央集權的日本和中國不同,也與今後將面臨許多考驗的歐盟和俄羅斯不同,美利堅合眾國的理念在全球化時代超越國境的現狀下,仍具有其強大的生命力。正如本書所闡述的,美國的問題不在於硬體,而是出在由於一直非常成功,美國變得驕傲起來了,它總是自我感覺極佳,總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核心,於是就由持有類似認識的人來操縱美國。如今美國必須全部更換這些軟體。
歐巴馬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總統,其演說才能也是有口皆碑的。正如他視為楷模的林肯改變了美國一樣,正如甘迺迪將人類送入了太空一樣,我對歐巴馬領導下的美國也是非常期待的。
但倘若蕭規曹隨的話,或是精力都放在拯救三大汽車公司以及解決金融和就業問題的話,則人類社會的不幸將會持續下去。雖然歐巴馬集全世界的期望於一身,但僅由美國一個國家來解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美國仍然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雖然本書的書名是“再見”,但我卻希望能對美國說“歡迎回歸”。只要歐巴馬下定決心,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美國是會重新在國際社會發揮領導作用的,國際社會對此也是歡迎的,我對此是堅信不移的。

序言

超越甘迺迪的“語言力量”
“如今我們進入了承擔新的責任的時代。每個美國人都必須認識到自己對國家以及整個世界的義務。不是厭棄這一義務,而是樂於承擔這一義務。”
這是美國第44任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於2009年1月20日在其19分鐘的就職演說中向美國人民發出的呼籲。
美國大選開鑼未幾,我就預計歐巴馬會獲勝。這么預計的最大理由是他擅長演講。我曾多次在電視中聽過其精彩的演說,我認為深感壓抑的美國人民會選擇他。
歐巴馬在演說中並不涉及具體的政策,只是反覆強調美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萬眾一心,作為世界大家庭的一員,邁開新的步伐。他的這一姿態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從而使他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多。也就是說他是通過“語言的力量”入主白宮的。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與歐巴馬同樣在預選階段還是默默無聞,最後卻一鳴驚人成為總統的還有兩人,即約翰·甘迺迪和比爾·柯林頓。歐巴馬與甘迺迪有相同之處,即均為民主黨候選人,都是四十多歲,演講都很精彩。
尤其是歐巴馬的演講才能,更在甘迺迪和柯林頓之上。特別是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被確認為候選人時發表的演講,堪稱可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即民有、民享、民治)相媲美。
歐巴馬的演說,幾乎沒有廢話。他以最精闢的語言、最準確的表述說出自己想說和必須說的話。
例如他於2008年11月4日當選美國總統之際發表的18分鐘演說,竟是從住在亞特蘭大的106歲黑人庫帕說起的,其內容大致如下:
“庫帕目睹了1929年的大危機、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和冷戰的結束。而且她還曾無法參加投票,因為她是一名黑人,是一名女性。可是今天她去了亞特蘭大的投票站,通過電子投票機投了票。這就是過去100年中發生在美國的變化。如果我的兩個女兒也像她一樣長壽的話,那么她們將在今後100年中看到怎樣的變化呢?如今這一變化的新篇章已經翻開了。”
這一演說使芝加哥現場近22萬聽眾深受感動。他們聽得如痴如醉。而其他的美國人都通過電視和網路收看了實況。
鮮明的語言力量是如此動人心魄,人們也充分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所在。我也即時收看了演說,並由此確認歐巴馬具有變革美國、再次推動美國前進的巨大潛力。
從歐巴馬演說看對日本的顧慮
歐巴馬的演說CD,在日本也很搶手,並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但媒體幾乎沒有提及該演說所隱含的對外姿態,這也是很有歐巴馬特色的。
例如他在當選演說中以偷襲珍珠港為比喻,但卻沒有直接點出“珍珠港”,只是說“我們的港口受到了攻擊”。這無疑是考慮到日本的感受。
儘管美國前總統小布希與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關係堪稱莫逆之交,但布希卻不怎么考慮日本的感受,在“9·11”事件發生之際,將恐怖分子的襲擊與偷襲珍珠港相提並論。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這不僅表現在對日外交姿態上。在冷戰結束的問題上,歐巴馬也沒有使用“冷戰”這~表述,而是說“柏林圍牆倒塌”,這當然是顧及了俄羅斯。
在走馬上任以前考慮就如此周到,因此估計他既不會像布希那樣採取單邊主義,也不至於將看不順眼的國家稱之為“邪惡軸心”,採取敵視態度,更不至於為了防範恐怖攻擊,即便得不到他國認可也四處出擊,大打出手,不宣而戰。
歐巴馬的父親是肯亞人,母親是白人,他出生在夏威夷,童年時期在印度尼西亞度過,靠獎學金讀完了哈佛大學的課程。因此估計他在國籍、種族和民族等問題上不會帶有偏見,不會先天地討厭某些國家。
美國轉而實行全方位外交將導致一個新世界的誕生。如果這一預計正確的話,美國才會重新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大國”。
美國史無前例的“四權分立”體制
儘管如此,我仍對美國的未來感到十分悲觀。何以如此呢?
因為美國在2008年9月經歷了“雷曼衝擊”(即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形成的衝擊)後,已不再是從前的美國了。
其象徵便是美國的體制從原先的“三權分立”演變為“四權分立”了。這裡所說的“第四種權力”就是指財政部長。
截至2009年1月,布希政府的財政部長是保爾森。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保爾森幾乎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他並非經過選舉產生的領導人(這在日本是司空見慣的),卻能推出“金融穩定法”這一撒手鐧。
另外,金融穩定法的目的本來是通過投入700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來沖銷壞賬,結果卻變成了注資。除此以外,保爾森還擁有對金融機構的生殺予奪之權。例如讓雷曼公司倒閉,力挺花旗銀行。這些完全取決於其個人好惡。這種完全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獨斷專行,國會居然無可奈何,這不能不令人害怕。
從1967年留學麻省理工學院以來,40多年我一直在仔細地觀察美國。美國本來不是這樣沒有章法的,這樣的情況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
美國基本上奉行的是“小政府”理念。但就過去230年中的開支按目前的幣值來計算的話,美國政府已承諾的應對金融危機財政力度,已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支。如果加上今後將出台的措施,則勢必將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支。這不僅是小政府不復存在的問題,僅從數字上來看,美國正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這是顯而易見的。
換句話說,前財長保爾森等少數幾個人未經國會的認可,隨意出台財政政策,國家的運行完全不在法律的框架之內。
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陷入金融危機之際,美國曾不斷敲打日本:“不許拋售美國債券!”“不要讓金融危機蔓延到其他國家!”對日本的具體政策說三道四。但轉眼間華爾街引發的這場危機早已波及全世界了。
如今的美國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我們熟悉的美國,已墮落為根本沒有什麼“資格”、“風格”和“品格”可言的國家了。這么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美國人自己對國家也不抱有希望
那么,歐巴馬能克服金融危機,通過變革使美國重新成為楷模嗎?
遺憾的是,對此我的看法是悲觀的。
歐巴馬政府的財長是原美聯儲紐約分行行長蓋特納。我將在下一章具體評論蓋特納,我對他的定位是:與保爾森、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共同組成導致美國經濟滑坡的“三劍客”,完全是“一丘之貉”。只要看看這樣的人事安排,就無法期待美國新政府的經濟政策了。
更本質的問題在於,歐巴馬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的著力點不在如何創造財富,而是如何分配財富。
事實也是如此。歐巴馬和其身邊的謀臣策士們所熱衷的話題全是如何分配財富,而根本不涉及財富的創造。應對危機的財政力度高達1萬億美元,它依據的是凱恩斯主義的創造需求理論,但這一政策從未看到過成功的例子。目前美國所頭痛的是消費在下滑,經濟在萎縮。因此僅討論財富如何分配根本不解決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創造更多的財富。
這樣下去,美國人就可能會拋棄幾乎是零利率的美國,前往利率穩定在較高水平的國家淘金。那樣歐巴馬就會面臨嚴重的資本外流局面,這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
但導致我對美國悲觀的更大的理由還不在這裡。
這就是在打著“變革”旗號上台的歐巴馬入主白宮以前,說得更確切一點是在出現“雷曼衝擊”以前,美國已發生的變化,並且已不可能恢復到此前的美國。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變化,是一種“時代潮流”。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