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除的世界經濟形勢,本研究的任務是考察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及其出現的新特點,回答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未來是否還存在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機遇:分析後危機時代國際分工和中國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以及世界經濟挑戰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影響,探討我國開放型經濟如何適應形勢變化和應對挑戰的新策略:總結我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各級政府、企業和人民創造的新經驗,獲取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新認識,提出未來我國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作者簡介
裴長洪,1954年5月生,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名譽博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執行委員等職務。代表性著作有《發展中經濟的外資利用》、《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經濟全球化與當代國際貿易》等,並在《求是》、《經濟研究》、《世界經濟》、《財貿經濟》、《中國工業經濟》等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到來
第一節 20世紀以來全球歷次主要經濟危機發生與復甦回顧
第二節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特點與全球應對
第三節 “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標誌與主要特徵
第二章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第一節 非美國立場:世界經濟存在多種不平衡
第二節 美國經濟結構變化的世界性深遠影響
第三節 歐巴馬新政及其對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意圖
第四節 未來五至十年影響世界經濟趨勢的若干重大問題
第三章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中國外貿
第一節 對“十一五”(2006-2010年)的回顧與預測
第二節 對2009-2010年對外貿易形勢分析與展望
第三節 對未來影響我國外貿出口的若干外部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第一節 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建設方針
第二節 中國怎樣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第三節 把握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科學內涵
第四節 關於人民幣均衡匯率
第五節 正確認識出口退稅槓桿的經濟職能
第五章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貿易增長的若干經濟分析
第一節 貿易條件變化分析
第二節 節能減排降耗的商品結構分析
第三節 國際貿易中隱含的C02測算分析
第四節 貿易競爭力的視角:產業結構分析
第六章 中國與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
第一節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與趨勢
第二節 世界經濟格局的新態勢
第三節 國際分工的轉變與深化
第四節 全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
第七章 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國際環境與應對
第一節 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方向
第二節 中美、中歐、中日經貿關係前景與應對策略
第三節 中國海外市場多元化的機遇、挑戰與發展目標
第四節 中國企業“走出去”與重大國際經貿關係的協調
第八章 中國利用海外資源與參與國際經濟協調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進口貿易結構分析
第二節 中國吸引外商投資的趨勢分析
第三節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趨勢分析
第四節 利用國外資源和技術要素趨勢分析
第五節 更廣泛參與國際經濟協調的趨勢
第九章 “後危機時代”中國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趨勢新特點
第二節 開放型經濟新挑戰
第三節 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新認識
第四節 國際經貿關係新態勢
第五節 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新機遇
第六節 “十二五”發展規劃新思路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本研究來源於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與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開展研究工作之後不久就發生了由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給我國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困難,而且也使我國開放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研究工作做了適時調整,重點轉向關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影響。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儘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存在,世界經濟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但畢竟世界經濟出現了復甦轉機的苗頭,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觸底中前行,進入了國際社會輿論所謂的“後危機時代”。什麼是“後危機時代”,它有多久?誰也沒有回答。看來“後危機”確實有它的含義,而“時代”卻是誇張的字眼。我們的研究工作再次進行了調整,從研究危機的影響延伸到後危機時代的各種發展趨勢。我們姑且使用“時代”這個詞,只是遷就人們的習慣,並不是我們能看清那么遠的路途,我們的趨勢研究大約只能對未來五至十年之內時間段的事物做出若干分析和判斷,所以在總結部分只對我國“十二五”時期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出一些看法。
研究工作由研究課題項目主持人裴長洪研究員設計和統籌,並撰寫了導言、第三章、第四章、第九章、並大幅度改寫了第二章;課題項目第二主持人彭磊副研究員撰寫了第一章,並提供了第二章的原型;課題組成員夏先良副研究員撰寫了第六、第七兩章;課題組成員李小平博士後撰寫了第五、第八章。最後由裴長洪研究員對全文進行統稿、刪改與審定,彭磊副研究員進行了技術規範和其他各項研究支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