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轉化與套用

再生醫學:轉化與套用

《再生醫學:轉化與套用》是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付小兵、王正國、吳祖澤。

基本介紹

  • 書名:再生醫學:轉化與套用
  • 作者:付小兵
    王正國
    吳祖澤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再生醫學:轉化與套用》以再生醫學理論、技術或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為主線,圍繞相關技術(或治療方法)、產品(或材料或藥品等)的研發內容,描述從項目重要性的陳述、問題的提出、研發過程、研發中攻克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以及在臨床前或臨床試驗與轉化套用中攻克的難點等開始,直到最終獲得專利或新藥證書或新材料批件,以及轉化為臨床套用的客觀事實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再生醫學的研究現狀
第一節再生醫學的回顧和展望
一、再生醫學的發展
二、幹細胞
三、組織工程
四、克隆技術
第二節尚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一、組織工程
二、幹細胞
三、基因治療
第三節展望
第二章去細胞同種異體神經修復材料(神橋)的研發與套用
第一節機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第二節萬事開頭難
第三節有好的合作企業,事就成了一半
第四節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五節山重水複與柳暗花明
第六節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的組織與實施
一、周圍神經修復材料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
二、去細胞同種異體神經修復材料修復單純感覺神經缺損多中心臨床試驗報告
第七節神橋的問世與臨床套用
第八節神橋轉化後帶來的思考
一、組織工程解剖學和生理學與支架材料研發的相關性
二、血管化與支架材料研發的相關性
第三章組織工程神經研究策略
一、探索神經再生機制,形成“生物可降解組織工程神經構建”理論
二、發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經移植物,在國際上率先將殼聚糖人工神經移植物套用於臨床,效果優良
三、研製了生物力學性好、降解可調控、低免疫原性、有利於血管生長和神經導向生長的組織工程神經,發明了構建組織工程神經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四、組織工程神經修復神經缺損的微環境重建
五、展望
第四章非編碼RNA與周圍神經再生
一、非編碼RNA分類
二、微RNA概述
三、長鏈非編碼RNA概述
四、非編碼RNA與周圍神經損傷
五、非編碼RNA在周圍神經損傷修複方面的套用前景和展望
第五章神經幹細胞技術在兒童難治性腦病治療中的轉化與套用
一、兒童難治性腦病企盼有效療法
二、神經幹細胞的發現及特性
三、神經幹細胞在兒科的轉化研究
四、神經幹細胞研究的堅守
五、結語與展望
第六章組織工程技術調節成、破骨過程防治早期股骨頭骨壞死塌陷的探索及初步臨床套用
第一節立柱頂千斤——不同結構骨松質填充股骨頭骨缺損的生物力學觀察
一、填塞植骨在股骨頭骨壞死中的作用
二、股骨頭骨缺損內填充骨松質的研究
第二節骨松質微觀結構評價方法的建立——股骨頭骨壞死骨小梁微觀結構分析
一、骨小梁結構體系三維重建和計量
二、股骨頭骨壞死樣本空間結構的Micro—CT評估
三、股骨頭骨壞死樣本的病理改變
四、小結
第三節鴯鶓股骨頭骨壞死塌陷模型的建立
一、創傷性骨壞死動物模型
二、非創傷性骨壞死動物模型
三、鴯鶓股骨頭骨壞死塌陷模型
第四節組織工程技術調節成、破骨過程防治早期股骨頭骨壞死塌陷的探索
一、以PLGA為載藥體局部緩釋唑來膦酸促進骨形成的研究
二、複合唑來膦酸同種異體脫細胞骨基質促進局部骨形成
三、組織工程仿生支架修復大範圍的骨缺損
第五節初步臨床套用
第七章第四代組織工程軟骨再生技術研發和轉化
第一節關節軟骨損傷及其流行病學
第二節關節軟骨損傷臨床治療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軟骨細胞群的功能及特點
二、軟骨細胞外基質及其特點
第三節臨床常用的非細胞移植治療關節軟骨損傷技術
一、鑽孔微骨折手術
二、自體骨軟骨移植技術
三、異體骨軟骨移植技術
第四節國外開展的再生醫學治療關節軟骨損傷技術
第五節解放軍總醫院研究開發的第四代細胞治療軟骨損傷技術
第六節第四代組織工程技術修復關節軟骨損傷技術的推廣
一、獲得醫療主管部門的批件,為新技術的臨床推廣提供了保障
二、制定嚴格的手術適應證、手術路徑、術後康復是保證新技術長久套用的必要條件
三、患者的召集和技術的推廣是新技術被認可的首要問題
四、患者資料的隨訪是大數據時代對醫療領域的要求
第七節組織工程軟骨修復軟骨損傷患者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一、患者入選標準
二、患者排除標準
第八節軟骨移植患者磁共振檢查規範
第九節軟骨損傷患者術前後膝關節功能評分——KOOS調查表—患者專用
第十節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第一次手術(關節鏡評估軟骨損傷情況)臨床路徑
第十一節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第一次手術標準化步驟
一、患者的麻醉
二、關節鏡檢查
三、關節軟骨組織的取材
第十二節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第一次手術記錄要求
第十三節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第二次手術(自體軟骨細胞構建的組織工程軟骨修復關節軟骨損傷)臨床路徑
第十四節關節軟骨損傷患者軟骨移植前後康復程式
一、術前指導
二、術前訓練
三、術後指導
四、術後訓練
五、出院指導
第十五節第四代組織工程軟骨技術修復關節軟骨損傷病例
第八章組織工程骨的研發與套用
第一節TEB構建的標準化研究
一、體外傳代的hBMSCs作為TEB種子細胞
二、hBMSCs複合支架材料構建TEB的有效及飽和接種濃度
三、有效濃度範圍內hBMSCs接種數量影響體內異位成骨效率
第二節套用同種異體BMSCs構建TEB
一、同種異體BMSCs構建TEB在皮下異位成骨
二、同種異體BMSCs構建TEB修復下頜骨缺損
三、同種異體BMSCs構建TEB修復顱骨缺損
第三節TEB的血管化策略
一、兩種血管化策略的比較
二、血管化TEB修復骨缺損
第四節制定TEB技術臨床套用標準規程
第九章骨軟骨再生醫療技術轉化
第一節讓再生醫學夢想照進臨床
第二節組織工程化軟骨移植技術的臨床轉化綱要
一、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的演變
二、手術適應證
三、手術禁忌證
四、術前評估
五、術前影像學
六、麻醉選擇
七、手術入路和操作流程
八、骨缺損的處理策略
九、併發症
十、術後處理
第十章植物和礦物源活性物質與骨健康維護和骨折修復的轉化醫學與套用
第一節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防治
一、社會老齡化與骨質疏鬆症和骨折
二、與時共進發展骨內科
第二節天然活性礦物鎂到骨科轉化與套用
一、鎂金屬作為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的特點與優勢
二、骨科器械和內植物的研發和套用現狀
三、產學研合作形成多學科團隊開發骨科鎂基內植入物
四、實踐“Bedside—to—Bench—to—Bedside”的研發途徑和模式發展鎂基骨科內植物
五、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內地以及國際合作針對性研發鎂基骨科內植物
六、與臨床科學工作者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七、小結
第三節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建立轉化醫學中心
一、建立研發團隊是本,產學研有機結合和政府帶動是成功的保障
二、布局定位和發展規劃
第四節骨科轉化醫學學術平台
一、與時共進,創立骨科轉化雜誌
二、聯合骨科年會到成立國際骨科研究聯合會
第十一章組織工程肌腱研發與臨床套用
第一節肌腱的損傷與修復概述
一、肌腱的結構及營養
二、肌腱的生物力學
三、肌腱的損傷和癒合
四、肌腱的修復
第二節組織工程肌腱的種子細胞研究
一、肌腱細胞
二、成纖維細胞
三、幹細胞
第三節組織工程肌腱的支架材料研究
一、支架材料
二、支架製備技術
三、支架材料的修飾
第四節細胞生長因子對肌腱癒合的影響
一、相關細胞生長因子及作用特點
二、細胞生長因子的套用
第五節肌腱細胞與支架材料的複合培養
一、非力學負載培養
二、力學負載培養
第六節肌腱組織工程的臨床試用
第七節組織工程肌腱的臨床試驗研究
一、管理要求
二、臨床試驗方案
第八節結語
……
第十二章一波三折:磁場定向調控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的理論和實踐
第十三章組織工程心肌臨床試驗研究相關問題探討
第十四章幹細胞移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療效最佳化及機制
第十五章幹細胞與血管再生
第十六章組織工程皮膚研發與臨床套用
第十七章表皮細胞去分化現象的發現與汗腺再生新技術的建立與轉化套用
第十八章幹細胞與肝硬化
第十九章細胞療法與肝臟修復和再生
第二十章幹細胞與血細胞產品研發及套用
第二十一章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體系的建立與推廣套用
第二十二章幹細胞庫建設的組織與管理
第二十三章生長因子類藥物研發與再生醫學的基礎和臨床套用
第二十四章富血小板相關產品在再生醫學中的套用與前景
第二十五章亞全能幹細胞新藥研發與臨床轉化的探索歷程
第二十六章脂肪源性基質血管成分,幹細胞的臨床轉化套用:問題和我們的對策——第384次香山會議的啟示和臨床轉化套用探索點滴
第二十七章生長因子:從實驗室研究到臨床治療的快速轉化套用
第二十八章肝細胞生長因子基因治療及產品研發
第二十九章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第三十章再生醫學與帕金森病的治療
第三十一章殼聚糖醫用製品的研製、開發及套用——從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到臨床套用
第三十二章糖尿病足創面癒合障礙機制及生物治療
第三十三章物理療法治療慢性難癒合創面的研究進展
第三十四章真皮幹細胞的研究與放射複合傷治療新策略探索
第三十五章人真皮三維重建及高仿生生物材料在創面修復中的探索與套用
第三十六章中國幹細胞臨床研究、監管體系的現狀及“十三五”期間的戰略考慮
第三十七章集成創新強化創面修復專科的內涵建設
第三十八章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傷口治療中心的建設與發展索引

作者簡介

付小兵,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皮膚損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任南開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國內10餘所大學客座教授。
學術職務:擔任國際創傷癒合聯盟(wuwHs)執行委員、亞洲創傷癒合學會(AWHA)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和諮詢委員、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863”項目)主題專家、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戰創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創傷修復與再生雜誌》(WRR)、《國際創傷雜誌》(IWJ)、《國際下肢損傷雜誌》(ILEW)、國際《創傷治療進展》(AWC)、《再生醫學研究》(RMR)、《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及《中華創傷雜誌》(中、英文版)編委,《軍事醫學研究》(MMR)主編等學術職務。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