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冉莊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冉莊地道戰一般指本詞條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Museum of the Tunnel Warfare at Ranzhuang)是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村。1959年設紀念館;196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現加固保存著千米地道主幹線及部分戰鬥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設冉莊地道戰展廳。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 外文名稱:Museum of the Tunnel Warfare at Ranzhuang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冉莊村
  • 開放時間:淡季9:00~16:30 旺季8:30~17:30
  • 館藏精品:聶榮臻題字、題詞
  • 閉館日除夕春節
  • 開館時間:1959年
  • 票價:免費
簡介,基本信息,地理交通,人文歷史,地道戰遺址,概述,產生,古槐的由來,建築布局,館藏文物,歷史故事,歷史淵源,七七事變,真人真事,電影《地道戰》,電影的地緣性,經典台詞,教育意義,

簡介

基本信息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是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村。1959年設紀念館;196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加固保存著千米地道主幹線及部分戰鬥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設冉莊地道戰展廳。

地理交通

地 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鎮
交通線路:
乘公交路線:自保定汽車客運站乘坐保定—陽城、保定—李莊、保定—北段莊班車到冉莊。
自駕車路線:從北京方向走京珠高速向南(從石家莊方向走京珠高速向北、從天津方向走津保高速併入京珠高速向南),清苑出口下道南行3公里,向右駛入旅遊專線直達冉莊或南行13公里到張登(黑風口)向西駛入通往冉莊的旅遊專線直達冉莊
開放時間:9:00~16:30 (周一閉館)

人文歷史

冉莊始建於隋代,唐代植槐於街,宋朝一度繁榮,素有唐村宋鎮之說。冉莊, 冉莊
位於清苑區西南方向,距區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冉莊地道始挖於1938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大舉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為了防禦敵人的襲擊,保存自己,抗禦外侮,冉莊一帶人民開始挖地洞,最後挖成地道。冉莊地道一般寬0.7至0.8米,高約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順沿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幹線地道,再由幹線延伸出20多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最後挖成戶戶村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在鬥爭實踐中,冉莊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 把地道網建設得十分完備。地道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民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設有路牌和油燈,還有地下兵工廠、翻眼、陷阱等多處秘密設施。同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徵,在牆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鍋台、衣櫃等不易發現處,巧妙的構築地道口,並加以偽裝,使敵人難以發現。為了便於監視、射擊敵人,還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構築工事多處,並與地道相通。同時,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將引線引入地道。這樣,冉莊地上地下各種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個立體火力網,成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人民飽嘗了日寇的血腥屠殺,經受了血與火考驗的冉莊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暴,奮起抗日,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其中較大的戰役5次,榮獲了“地道戰模範村”的光榮稱號。
冉莊地道戰博物館冉莊地道戰博物館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30萬平方米,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地下保留著當年的地道3000米,現對遊客開放1200米。紀念館展廳占地面積960平方米。展廳內珍藏著寶貴的革命文物431件,其中一、二、三革命文物101件。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冉莊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59年建館並對遊人開放。現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為全國首批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於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門票免費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冉莊地道戰)

地道戰遺址

概述

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抗戰時期,冉莊地道長達16公里,對敵作戰157次,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約有20萬平方米,房屋500餘處;現存地道3000米,對遊客開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類作戰工事140個,開放19處;地下作戰設施掩體、隱蔽室、地下食堂、搶救室、兵工廠儲藏室、指揮部、翻板陷阱等23類256處,現開放15處。遺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
冉莊地道戰博物館冉莊地道戰博物館
冉莊地道戰遺址也是許多影片特別是抗戰影片的拍攝地, 《地道戰》、 《烈火金剛》、 《敵後武工隊》、《平原游擊隊》等都曾在這裡拍攝。
1997年,冉莊地道戰遺址成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03年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走進冉莊地道,猶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產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進行慘絕人寰的“大掃蕩”。僅在六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一千七百八十三處,挖封鎖溝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兩千六百七十塊,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保定清苑冉莊周圍,就有炮樓十五座,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冉莊人民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博物館冉莊地道戰博物館
最初,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是地道的雛形。以後又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領導抗日鬥爭的中共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並總結了人民民眾的發明創造,於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緊接著,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四條,南北支線十三條,東西支線十一條,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兩米,洞內高約一米至一點五米,寬約零點八米至一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民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檯、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和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莊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莊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冉莊地道戰博物館冉莊地道戰博物館

古槐的由來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
抗日時期,冉莊村頭古槐懸掛鐵鐘用以報警,且將此真實的歷史史實再現於《地道戰》電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時栽植?眾說不一。
一雲,明代山西移民至冉莊,行前眷戀家鄉,自洪桐縣老槐樹下取樹種埋至新的家鄉,冉莊街頭種植成樹。70年代時,冉莊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說,古槐當為明初所植。
二雲,古代冉姓人定居冉莊墾荒耕作時種植槐樹,此說樹齡一千六百餘年。古槐因當年挖地道傷其主根而逐漸衰竭至死,1965年拍電影《地道戰》時,枝葉仍現生機,至70年代才最後枯死,槐齡能否延續一千六百餘年,不得而知。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冉莊地道戰)
三雲,古槐為廟前槐。但上文有述, 20世紀70年代時,共有5棵古槐散存於冉莊街側,且皆為同齡樹,冉莊寺廟多建於明,若依此說,樹齡僅三、五百年。
四雲,建村植槐。此傳說較廣,冉莊正式建村於唐,迄今千餘年。20世紀70年代某夏夜,狂風將已枯死的街心西側古槐摧毀,攔腰傾倒,部分木質還做了飯桌,細觀其年輪, 古樹確超千餘年無疑, 故古槐為唐槐,似無可非議。既為唐槐, 它已閱歷了千餘年的世態炎涼,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鐵鐘,報警於冉莊民眾,為抗擊日軍侵略,做出了卓著貢獻,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氣節。
冉莊地道戰博物館冉莊地道戰博物館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攝地道戰電影時,它尚存暮年的枝葉,電影拍完後,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後的歷史使命,便枝脫葉落,與世長辭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軀,化作文物,供後人景仰。

建築布局

地道設有牆根壁、地平面、牲口槽、炕面、鍋台等各種偽裝的地道口。築有碾盤、地平堡、櫃檯、燒餅爐、石頭堡、高房、小廟等戰鬥工事及暗室、暗槍眼、水井,都與地道相通,構成了一個縱深立體火力交叉蛛網陣地。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指路牌、油燈、陷阱、廚房、廁所和掩體。
走一遭“地下長城”
密布如蛛網的地下長城,就好像大平原的血脈,時隱時現中,以其強大的張力,支撐起一個民族永不妥協的精神!歲月流逝,日寇侵華的戰火硝煙,雖已熄滅60個春秋,但日寇在冀中平原燒殺搶掠,製造血腥慘案,亡我中華,給冀中乃至全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卻永遠不能忘記。有侵略就有戰爭。為捍衛家園,保存抗日有生力量,打擊和消滅敵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冀中平原廣泛展開了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是冀中平原地道戰的一個縮影,2005年5月份以來,來冉莊參觀的遊人特別多,每天接待遊客達上千人。
地道里是冬天暖,夏天涼,是避暑的好去處。沿著狹窄的地道口,記者貓著腰、懷著崇敬的心情,慢慢地往下走。身子一點一點沉下去,歷史的圖畫也一點一點清晰起來,有儲糧室、兵工廠、指揮室、作戰室、休息室。
冉莊的“地下長城”全長約有30華里,雖然向遊人開放的僅僅是其中一段,但這一段絕對堪稱精華,在人們熟知的電影《地道戰》中,有其充分地展現。
高傳寶就是在這個指揮室喊:“各小組注意,各小組注意……”;日本鬼子向地道中灌的水就是流進了腳下這口井裡;這間房子裡召開過幹部會議,定下了殺敵方案;這裡掩護過民眾,躲過了敵人的掃蕩;這就是電影裡令人為之驚嘆叫絕的,隱蔽在灶台下的地道出口……
“地道戰,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堅持持久戰和敵後游擊戰的一種特殊戰鬥形式。”沿著低矮的“長城”,韓主任邊走邊向記者介紹。“你知道冉莊地道戰神在何處嗎?”韓主任詭秘地看著記者。
“冉莊的地道是以十字街為中心挖成的4條主幹線,24條支線,2條連村地道和2條突圍線。形成了戶戶相通,長達32華里!”
神秘的地方在於地道口的設定,比如鍋台、炕面、馬槽——構思奇特,隱蔽巧妙。
這裡的地道分為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軍用地道內設有卡口、翻板陷阱、雙身洞、掩身洞等。對於進入地道內的敵人,就可插上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抓雞。”
有了地道做依託,使抗日軍民在戰爭環境中能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如地道電台、地道報社、地道工廠、地道醫院等,形成了一條抗戰的地下長城。
地道戰的由來
據韓智慧介紹,侵華日軍占領冀中以後,到處“掃蕩”,製造慘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39年,日寇在冀中平原就製造了10人以上的慘案100多起,被殘害民眾、幹部1.2萬人。為避免大量傷亡,處在冀中平原的幹部、民眾,就在村外挖地洞藏身,後來被日軍發現,就用“車子隊”在野地里實行搜捕包圍、掏窩。
為了安全,人們就轉到村中挖藏身洞。但在實際鬥爭中,發現這種單口藏身洞常被敵人發現,無法撤離。於是人們開始挖多口地洞,有的院院相通,洞洞相連。雖然這種初級形式的地道不能作戰,但在日偽軍經常“掃蕩”的形勢下,它還是保證了抗日工作人員堅持正常工作,保護了民眾,這對抗日戰爭是個促進。因此,冀中平原這種初級地道很快發展起來。
1941年初,在抗日鬥爭中,冀中地道初步顯示了作用。但由於某些地區的幹部認為挖地道是逃避鬥爭的退卻路線,而禁止地道的修築。這年7月,冀中軍區政委程子華帶工作組到高陽、清苑等地調查地道情況,充分肯定了開展地道戰對抗日鬥爭的重大作用,並認為是人民改造平原地形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打擊敵人的有效手段。同時,號召全區開展地道鬥爭。
1944年冀中地道戰得到大發展。這時,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又親自帶隊到任丘、蠡縣等地對地道戰進行全面考察,並總結經驗,對地道的構築、戰術、組織與領導做了統一的科學的規定,使戰鬥地道趨於完善。做到了“四好、五防、三通、三道、三交叉”,並將整個地下、村落、野外變成了一個整體的地道鬥爭陣地。
所謂“四好”是好打、好鑽、好藏、好跑;“五防”是防水、防毒、防掘、防鑽、防火;“三通”是天通、地通、村落通;而“三道”是村落地道、連村地道、野外地道連成一塊,形成地道網;“三交叉”則是“天、地、院”組成縱橫三層火力網,縱的是高房、院內、地道火力網,橫的是村邊、街道、院內及地道火力網。
就這樣,村內村外配合,通過地道對進攻之敵進行夾擊。1945年4月1日,冉莊的20多個民兵,就是利用村落地道戰擊退600多進犯的日偽軍,其中斃傷敵13人,開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地道戰範例。
同年5月,日軍又先後糾集2000餘人兩次進犯冉莊實施報復,冉莊民兵再次利用交叉火力網同敵人激戰,斃敵1 5人,其中有偽團長、營長各一名,傷敵18人。冉莊民兵三戰三捷,充分顯示了地道戰的威力。

館藏文物

館內藏品106件,畫面23幅,照片和複印資料24份;以及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字、題詞16件。重要藏品有:地道戰首戰告捷,縣武委會頒發的獎旗一面,當年發布動員及戰鬥號令的軍號。還複製有地道戰民兵戰時裝、子彈袋、土電話等文物。

歷史故事

歷史淵源

電影《地道戰》中"高家莊"的原型--河北省清苑區冉莊地道戰遺址,經有關部門批准,成為我國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莊是全國百家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抗戰期間,勤勞智慧的冀中人 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從1938年開始挖地道,構建了近16公里長、巧奪天工的"地下長城",先後殲敵2100餘人。解放後,地道戰遺址相繼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等。
冉莊地道戰遺址每年都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遊客數量迅速增加,每年達數萬人次。為進一步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經有關部門批准,冉莊地道戰遺址成為我國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後將有計畫地組織民族宗教界人士到此開展參觀教育活動,激發他們的愛國愛教熱情,進一步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七七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在6萬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多千米,挖封鎖溝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冀中人民展開了地道鬥爭。並繼而成為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堅持敵後抗戰,擴大抗日根據地,扭轉戰局的〖ZK)〗一種獨特戰鬥方式。冉莊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被譽為地道戰模範村。聶榮臻元帥曾為此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牆院豬舍,偽裝的地道口和34處作戰工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是冀中平原1?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26萬平方米。

真人真事

村里竟然還有當年打過鬼子的老民兵。85歲的張景芝老人是當年冉莊婦女自衛隊的隊長,挖過地道,埋過地雷,懷著孕還在為部隊送乾糧。她把自己獲得的獎狀和證書一一擺在炕上給我們看,表情極其神聖莊嚴。老人總共去北京開過三次會,她把開會的票據和證件都留著,那是她一生中除了打鬼子外,最重要的經歷。

電影《地道戰》

電影的地緣性

沿街小攤上擺的是各式模型槍和各種版本的《地道戰》,青磚牆上各種抗日標語依稀可辨。隨處可見的是“高家莊飯店”、“高老忠食堂”,電影中的高家莊已經成為了冉莊的別稱。在十字街頭熟悉的老槐樹和古鐘前——影片中高老忠英勇犧牲的地方,不時有遊客頭扎毛巾,腰裡別上兩顆手榴彈,拉著敲鐘的繩子演上一出“高老忠就義”。。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冉莊地道戰)
據說電影導演任旭東回憶,影片中之所以取名為高家莊,是因為取材於正定高平村的地道戰。而在選擇外景拍攝地時,才發現冉莊仍保留了一段地道,所以才將外景地移至冉莊。但冉莊人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冉莊就是影片中的高家莊,而電影中的馬家河子與黑風口也能在今天的冉莊周圍找到原型。

經典台詞

電影的經典程度往往取決於經典演員和經典台詞,在《地道戰》這樣一部幾乎沒有著名演員的電影中,台詞就成為了一切,而這部創造了世界電影觀看人數吉尼斯紀錄影片的台詞更是令人耳熟能詳。其實在冉莊參觀整個地道戰遺址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溫電影的過程。每到一處,除了正常的講解之外,講解員幾乎無一例外地要告訴遊客,在這裡電影中的情節是怎樣的。進入地道,自然想起的是“各小隊注意,你們各自為戰......不許放空槍!”路過水井,自然是“水是寶貴的......”。對於記者這樣曾經數十遍看過影片的人來說,影片中的台詞幾乎可以脫口而出。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冉莊地道戰)
走進十字街口旁的關帝廟,自然想起的是片中真假武工隊那場經典戲,正是在這裡,只吃雞蛋不吃窩頭的敵人暴露了自己,最後上演了關門打狗的那一幕。來此的遊人也大都要喊上一句“八路軍,武工隊!”以示回憶。
當然,除了正面的形象外,影片中反面角色同樣也是令人過目不忘。從人性的深處而言,觀眾對於反面的印象反而更深,湯司令的一句“高,實在是高。”在網友有關中國電影經典台詞的評選中始終名列前茅,而山田的一句“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同樣流傳甚

教育意義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冉莊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冉莊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