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祠

冉子祠

冉子祠,是冉子的奉舍。冉子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唐貞觀年間被封為徐候。據《曹州府志》載:"鄆城東35里者,三冉之故居也,里有金錢嶺,嶺上有故祠址,老樹頹然如數百年物"。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當地曾出一斷碑,崇禎三年(1630年),洛人郭子光博學好古,辯此碑為唐貞觀年間所立"冉子徐候墓碑"。當時,當地鄉紳重修冉子墓祠。此後,祠、墓再度荒廢,至解放初期,就僅剩三間神祠,一座墳頭和兩株古柏了。祠前原有東西配房,今已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冉子祠
  • 冉子: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
  • 歷史資料:清代重修
  • 冉子碑:碑高1.3米,寬0.56米,厚0.15米
歷史資料,建築現狀,墓祠風貌,人物簡介,

歷史資料

冉子碑為清代重修冉子祠時成立,碑高1.3米,寬0.56米,厚0.15米,碑文中有"唐元宗從祀廟廷,追封候,宋真宗加封任城公,度宗改封徐公,明嘉靖改稱先賢冉子,國朝因之"等語。1958年,政府撥款對祠墓進行了維修,增建了圍牆,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

建築現狀

冉子祠現存三間硬山式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長9米,寬5米,高5.5米,建在50公分高的石台,重脊灰瓦,脊飾獸花紋。過冉子祠後門兩米許有冉子墓,呈圓形,高1米,周約10米。冉子碑高1.3米,寬0.56米,厚0.15米,鐫刻碑文蒼勁有力,清晰可辯。
祠前兩棵古柏,據載這兩棵樹都是"唐柏"。兩株古柏相距5.62米,東西對峙,虬乾怪枝,蔥鬱蒼勁。東柏距祠4.4米,高11.16米,樹圍3.6米。樹頂覆蓋面積94.5平方米;西柏距祠3米,高10.37米,樹圍8.51米,樹頂覆蓋面積180平方米。自1988年始,西柏大部分枝條逐漸枯萎。雖經及時搶救,見效甚微。
冉子祠位於嘉祥縣城西北28. 5公里黃垓村東北,是孔門弟子冉求的墓祠。

墓祠風貌

冉子,名求,字子有,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唐貞觀年間被封為徐侯。據《曹州府志》載:“鄆城東35里者,三冉之故居也,里有金線嶺,嶺上有故祠址,老樹頹然如數百年物”。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當地曾出一斷碑。1630年(明崇禎三年),洛人郭子光博學好古,辨此碑為唐貞觀年間所立“冉子徐侯墓碑”,因此當地鄉紳重修冉墓祠。此後,墓祠幾度荒廢,至新中國建立初期,僅剩三間神祠,一座墳頭和兩株古柏。
現存的三間硬山式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長9米,寬5米,高5.5米,建在0.5米高的石台上,重脊灰瓦,脊飾吻獸花紋。祠前原有東西配房,已毀。冉子祠後有冉子墓,呈圓形,高1米,周約10米。冉子碑為清代重修冉子祠時所立,碑高1.3米,寬0.56米,厚0.15米,碑文中有“唐元宗從祀廟廷,追封徐侯,宋真宗加封任城公,度宗改封徐公,明嘉靖改稱先賢冉子,國朝因之”等語。祠前兩棵古柏,相距5.2米:西柏高10 .37米,胸圍8.51米,樹冠180平方米,自1988年始,大部枝條逐漸枯萎;東柏距祠4.4米,高11.16米,胸圍3.6米,樹冠94.5平方米。相傳這兩棵樹都是“唐柏”。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曾撥款對祠墓進行維修,曾建了圍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
東平冉子祠
冉子祠坐落在東平湖東畔老湖鎮冉子村里。該祠原占地3畝,坐北朝南,進大門,仰瞻過廳,三間木樑起架,雄偉莊嚴。過廳後門迎來冉子殿,殿勢四梁八柱,殿內架檁拐彎轉角,與州城清真寺大致相同。殿中有台,台上塑冉子像,像高2米,面目紅潤,左右有站班。殿後門直迎冉子墓碑,碑後即是冉子墓,墓高2米,石砌圓形,直徑約5米。冉子祠周圍有2米高的石砌圍牆,院內松柏參天,滿目肅然。殿左右各立石碑四方,多為記載冉子生平及政績。

人物簡介

冉子,即冉耕,字伯牛。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年)生,春秋魯國東原(今山東東平)人,為孔子弟子,以德性著稱,《論語》所謂:“德性,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七十二賢人中排為第三名。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廣施教化,為人所敬。魯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晉為魯司空,冉子繼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績顯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無拾遺,器不雕偽”,“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因冉子為政有道、治理有方,所治中都成了其他諸侯國學習的榜樣,並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賞。
冉子祠
冉子卒,初葬汶上城西門外感化橋畔,唐(另有一說宋)時,移葬東平今址。從唐至宋,冉子多有封號,先後被封為“鄆候”、“東平公”等。元東平路所修“東平公冉子祠”大字篆書碑,立於冉子祠大殿前,現藏東平縣文物管理所。
今觀瞻冉子祠,雖只留遺址,但我們仍對這位危言正行,以德行著名的先儒抱以崇敬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