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烈士紀念塔

雄偉的冀東烈士紀念塔,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冀東烈士陵園內。作為陵園的標誌性建築,它與巍峨的牌樓式大門、莊嚴的烈士紀念堂以及聖潔肅穆的烈士墓區一起,構成了陵園的主體紀念建築群。冀東烈士陵園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烈士建築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民政部、河北省、唐山市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領導指示,

基本信息

雄偉的冀東烈士紀念塔,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冀東烈士陵園內。作為陵園的標誌性建築,它與巍峨的牌樓式大門、莊嚴的烈士紀念堂以及聖潔肅穆的烈士墓區一起,構成了陵園的主體紀念建築群。
冀東烈士陵園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烈士建築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民政部、河北省、唐山市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半個世紀以來,它經歷了政治鬥爭的風雲變幻和天災人禍的浩劫磨難,巍然矗立在冀東大地。

歷史沿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30年間,無數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收錄在1981年河北省民政廳編纂的《革命烈士英名錄》上的唐山籍烈士,就有1.9萬餘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勞動人民翻身做了國家主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流水般的時間沖刷不掉人民對烈士的緬懷,而對犧牲戰友的無盡思念,更時時撞擊著在冀東工作戰鬥過的老同志的心靈。
建國之初,原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的李運昌,以及原冀東區黨委書記、時任吉林省委第一書記的吳德,就曾聯名致信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議興建冀東烈士陵園。1954年,李運昌在百忙之中又給當時的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寫信,再次呼籲,表達了家鄉父老的心聲。林鐵同志很快批覆,責成唐山市委辦理。之後不久,冀東烈士陵園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並雷厲風行地開始了工作。
1955年初,籌備委員會抽派幹部,赴邯鄲、北京等地參觀學習,回來後很快拿出了設計草案。經過唐山市有關領導反覆研究修改,並及時向省領導及李運昌同志請示匯報後,得以確定。同年8月中旬,冀東烈士陵園正式破土動工。整個工程分3期進行,大門、紀念塔、紀念堂等主體建築為1956年的主要工程,於當年的12月21日實際完成。
遠在北京的李運昌、李楚離等冀東老領導,時時關注著烈士陵園的建設。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期間,唐山市副市長白芸找到他們,求助徵集中央領導題詞。李運昌不負家鄉人民的重託,親自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德同志處。朱老總得知此訊後,滿口答應,欣然命筆。9月28日,也就是“八大”剛剛閉幕的第二天,李運昌就收到了秘書沈毓柯轉來的朱老總用毛筆寫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信箋上的題詞——“為人類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與此同時,李運昌又找到了聶榮臻元帥。聶帥這位當年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冀東根據地的直接領導者,揮動飽蘸激情之筆,題寫了“冀東烈士陵園”的園名。
1958年4月5日清明節,在高聳入雲的烈士紀念塔下,在莊嚴的烈士紀念堂前,冀東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次日出版的《唐山勞動日報》發表了題為《紀念先烈學習先烈》的社論,並以“為人類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冀東烈士陵園隆重揭幕”為標題,進行了報導。
“新生千百萬,浩蕩慰忠魂”。冀東烈士陵園自1958年正式開放以來,每年都要接待數以萬計的各界謁陵民眾。是唐山及周邊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每到清明時節,這裡便是白花的海洋,是鮮艷的紅領巾和招展的紅旗的海洋。人們從工廠、田野和課堂匯集到紀念塔下、烈士墓前、紀念堂中,憑弔烈士英靈,緬懷烈士豐功偉績,舉行入黨入團宣誓,用緊握的鐵拳,鏗鏘的誓言,告慰革命先烈的忠魂。
每年的這個時刻,中共唐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唐山軍分區、唐山市民政局以及革命烈士家屬,都要在烈士紀念塔下舉行隆重的聯合悼念革命先烈儀式,紀念祭掃,敬獻花圈,40餘年以來,已經形成了傳統。
然而,1959年廬山的政治風雲,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冀東。至少從1962年起,就不斷地有人在各種場合提出抹掉冀東紀念塔上彭老總的題詞。為此,陵園曾數次派幹部向李運昌及省委領導請示。儘管李運昌、李子光等領導同志一再表示“要慎重,現在彭德懷還是中央委員”,“中央還無明文發表,似乎不應太急。再說邯鄲也有他的題詞,仍然還未動”,“還應等待”……但在十年內亂中,冀東黨組織橫遭誣陷,烈士紀念塔上的題詞一面接一面地被厚厚的石膏粉覆蓋了。1968年10月18日,唐山市革命委員會對烈士陵園革命領導小組批示,將原“河北省冀東烈士陵園”改為“河北省唐山烈士陵園”。
1976年7月28日,一場舉世罕見的地震災害,摧毀了唐山這座百年工業重鎮,奪走了24萬人的生命。冀東烈士紀念塔等精美絕倫的陵園建築群,被夷為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數百件彌足珍貴的革命文物、歷史資料埋壓其間,17名陵園工作人員7亡(其中就有李運昌司令員的愛子李賀仁)6傷。震災之後,冀東烈士陵園滿目淒涼。然而,人民是震不垮的,信念是撲不滅的。在天災人禍面前,他們用堅實的身軀,用革命先烈寧死不屈的精神,用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築起了心中的紀念塔。
1984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在百業待舉的情況下,批准了冀東烈士陵園的復建工程規劃,1986年又將此列為唐山市重點工程。
冀東烈士陵園的復建,是唐山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時時牽動著各界民眾的心。共青團唐山市委在烈士墓區召開“烈士永遠活在我心中,我為修復陵園獻力量”的主題團會,並號召全市共青團員為陵園復建捐款。開灤馬家溝礦的老工人劉碩勛,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省下的238元錢捐獻給冀東烈士陵園的238位烈士。國際主義戰士周文彬遠在韓國的親屬拜謁過烈士墓後,將一個寫著“寸意”的信封裝上了200美元,親自交給陵園管理處負責人。唐山市標準件廠幹部陳振民數次將自己為數不多的稿費和傷殘金捐給陵園……
為爭取時間,加快復建進度,唐山市的多位領導同志都曾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到陵園揮汗參加復建勞動。全市還有數不清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大中國小學生自發地利用休息時間到陵園義務勞動。
經過兩年的奮力苦戰,大門、紀念塔、紀念館等三大主體建築於1986年7月28日抗震十周年之際落成。復建後的陵園建築群,在保留原來民族古典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更加雄偉壯麗。其中,冀東烈士紀念塔比震前增高至34.5米。與唐山抗震紀念碑一起,同為當時唐山市的最高建築。在表達黨和人民對革命先烈崇敬懷念之情的同時,也象徵著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
復建後的紀念堂,更名為冀東烈士紀念館,建築面積達2149平方米。比震前陵園建築面積的總和還多1300平方米。是當時河北省內最大的烈士紀念館。其基本陳列為《冀東革命烈士鬥爭業績陳列》,於1989年10月25日紀念李大釗百年誕辰之際正式向社會開放。

領導指示

年近八旬,鶴髮童顏的李運昌同志以及李葆華等領導,出席了隆重的開館儀式。緊接著,李運昌又在1991年,將自己珍藏的299件珍貴革命文物,無償捐贈給冀東烈士紀念館。在唐山市文物局、民政局為此專門舉行的捐贈儀式上,李老深情地說:“這些文物我保存了半個多世紀,軍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革博(中國革命博物館)還有盧溝橋抗戰紀念館跟我要了多次,我都沒給,我把他們捐給冀東陵園,是因為這裡埋葬著我的戰友們,我想他們吶!”說到動情處,這位當年叱吒風雲的司令員,眼中閃動著晶瑩的淚光。
李運昌的這次捐贈極大地豐富了館藏,從而使冀東烈士紀念館的藏品中能夠列為國家一、二、三級的珍貴文物一躍達到了338件,是河北省同級烈士紀念館中的國家級珍貴藏品數量之最。
1997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將冀東烈士陵園列入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三批維修改造項目,省、市兩級財政部門聯合投資418萬元人民幣,對園內包括紀念塔、紀念館、烈士墓區以及館內基本陳列進行全面修繕和改造。
這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維修改造項目,是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為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施綱要》,而進行的一項跨世紀的系統工程。10年內,將對全省18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期分批進行維修改造,預計投資3億元。1997年4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盧展工親臨唐山考察,在冀東烈士塔下對陵園的基地建設工作作出了具體指示:
冀東烈士陵園是唐山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各界民眾祭奠、悼念冀東英烈的主要場所。為保持莊嚴肅穆的氣氛,其建築物一定要注重整體形象和外在形象。
盧展工副書記還明確指出:
現有烈士紀念塔上半部分的白水泥應換為漢白玉貼面,或白色人工大理石貼面,與下半部分共同組成整體效果。紀念塔護欄用白水泥整體澆築效果不好,與紀念塔不協調,不相稱。烈士紀念塔是整個陵園最主要的建築之一,是門面,應與漢白玉塔身統一起來。
在這次陵園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維修改造工程中,烈士紀念塔的位置是重中之重。根據盧展工副書記的指示,工程設計人員迅速作出了詳盡的修繕方案:
一、紀念塔題詞、剎桿、五星重新貼敷金箔。
二、三層塔檐下方補貼漢白玉貼面,塔檐內側噴仿瓷塗料。
三、拆除各層基座的白水泥圍欄,改設草白玉欄板,四面梯道兩側改為漢白玉垂帶,增設漢白玉斜欄板。
四、兩層基座台面揭去重鋪,清縫溝灰。
五、頂層基台周面加斧細垛。
紀念塔維修改造工程實際造價50餘萬元,於1999年建國50周年慶典之際竣工。
維修改造後的三大主體建築,面貌煥然一新,連同紀念館內的基本陳列《冀東革命烈士鬥爭業績陳列》一起,順利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並於2000年清明節,正式向社會開放。
冀東烈士紀念塔,是冀東烈士陵園標誌性的紀念建築,它所昭示的革命先烈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如同塔頂上的紅星一樣,千秋萬代,永遠閃亮在冀東大地,閃亮在人民的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