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區1942年春夏季反“掃蕩”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部隊在河北省東北部地區反擊日偽軍大規模“掃蕩”的作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冀東區1942年春夏季反“掃蕩”
  • 外文名:Counter-Operations against “Mopping-Up” in the Eastern Hebei Area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42
  • 開始時間:1942年3月
  • 結束時間:1942年8月
  • 發生地點:河北省東北部地區
1942年3月,日軍調集第27師、獨立混成第15旅主力及偽治安軍17個團,共3萬餘人,在日本關東軍、偽滿洲國軍各一部的配合下,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沿長城古北口、冷口一線及連線灤縣、蘆台(今寧河縣城)、寶坻、三河、密雲各點,對冀東抗日根據地構成封鎖圈,然後採取分割包圍、奔襲合擊、分區“清剿”等戰術,於4~8月對冀東進行“掃蕩”,並結合推行“治安強化運動”,製造“無人區”,企圖摧毀冀東抗日根據地,進一步掠奪煤、糧、棉等物資。第13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政治委員李楚離,指揮第12、第13、第11團(6月下旬組建)及區、縣游擊隊,在第12軍分區第10團配合下,以一部兵力在內線開展游擊戰,主力轉移到外線,內外線相結合,進行反“掃蕩”作戰。
4月1日,日偽軍開始由封鎖圈向遵化、遷安、豐潤、玉田地區合圍。第13軍分區以一部兵力牽制日偽軍,掩護主力向長城以北轉移,進至都山、五龍山南麓,少數部隊轉向平谷以西地區活動。3日,第12團第4連、警衛第2連,在轉移到遵化城東南鐵廠附近的夜明峪時,遭到日偽軍3000餘人的圍攻,激戰終日,斃傷其600餘人,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誠光等200餘人犧牲,僅40餘人乘夜暗突圍轉移。留在內線的第12團第2營、第13團第2營(欠1個連)等部隊,分散在豐潤、灤縣、遷安、蘆台、薊縣、寶坻、三河等地區,積極進行破路、炸橋及阻擊、伏擊小股日偽軍的作戰。18日,日偽軍4000餘人,將軍分區醫院所在地遵化城南魯家峪包圍,醫院工作人員和傷病員英勇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和日軍使用毒氣,有190餘人被殘害致死。4月下旬,轉至外線的第12、第13團主力廣泛破擊凌源—承德、北平(今北京)—承德等鐵路,先後攻克亮甲台、榆樹溝等據點,並摧毀許多村鎮的偽組織。5月初,日偽軍主力轉向薊縣、興隆、密雲、平谷地區和長城沿線尋殲第13軍分區主力。第13軍分區主力在游擊隊和民兵的掩護下,內外線部隊緊密配合,相機打擊日偽軍。5月28日,第13團一部攻克興隆城西南六道河據點,斃傷俘日偽軍50餘人。軍分區部隊還攻克二撥子、熊虎鬥等多處據點,並破壞了喜峰口、興隆、承德三角地區公路上的電話線約120千米。
6月初,第13軍分區為反擊日偽軍的“清剿”及配合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反“掃蕩”,遂集結第12、第13團主力,分別返回豐灤遷和豐玉遵地區,於中旬開始反“清剿”鬥爭。至7月底,共斃傷日偽軍1800餘人,繳獲機槍30挺、長短槍570餘支,擊毀汽車27輛。8月1日,日偽軍1.3萬餘人再次“掃蕩”遷安、盧龍、灤縣、豐潤地區。第13軍分區主力又分散與游擊隊、民兵相配合,積極打擊日偽軍。至月底,斃傷俘日偽軍900餘人,繳獲機槍17挺、長短槍630餘支。
日軍在近半年的“掃蕩”中,共屠殺民眾2萬餘人,抓捕青壯年2萬餘人押往中國東北地區或日本去當“勞工”。冀東軍民在反“掃蕩”中,共作戰160餘次,斃傷日偽軍約5500人,擊斃偽治安總署顧問和製造潘家峪慘案的罪魁禍首等多名日軍指揮官。同時,新開闢北寧路以南、灤河以東400餘個村鎮的抗日工作,收復錦承鐵路(錦州—承德)以南的廣大地區,鞏固與擴大了冀東抗日根據地。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